四川省德阳市柏树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市柏树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
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
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
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
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
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
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
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
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
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
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
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
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
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
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
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
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
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
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
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
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
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8分)
参考答案:
(1)DC(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A.B不给分。
)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1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2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
(2分)(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
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
③良心未泯,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魂。
(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
(2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社会现象;(2分)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
(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因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
(2分)(1)试题分析:A项,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也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B 项,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E项,“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行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答。
结构上的作用,一般看段落所处的位置,如在开头可考虑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题、引出话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中间可考虑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结尾可考虑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特点得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即注意描写“夏二”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从中概括答案。
分析人物形象要防止戴高帽,任意拔高。
再有分析不可单一化,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因此,不要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应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概括。
最后要分条写出,做到准确、简洁、有条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以“牛黄“为题的用意,其实就是以“牛黄为题的好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限定了答题的方向,注意答题思路,解答要规范,分条作答。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推进医药卫生体改的务实之举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二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于4月7日正式对外发布。
“实施方案”提出我国未来三年在医疗改革领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图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套众看到了国家为解决“看病责、看病难”问题所确立的工作方向和解决途径。
在新医改方案正式推出后,五项具体化制度措施随即出台,让广大公众更加感受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的明确目标和务实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在不完善的医疗体制下。
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各种潜规则留下“作弊空间”,其中就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处方”问题。
其特点为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病情不需要时,超疗程、超剂量用药;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等。
“大处方”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群众对此极为不满。
造成“大处方”大量滋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医院和医生从医疗服务中得不到合理收入,只能通过门诊药房补偿;加之药企药品提成的诱惑,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大处方”的蔓延。
对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将逐步将会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井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推进医、
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
这些具体措施不再只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的治标之举,而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堵”与“疏”的密切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循序推进,像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医保转移接续等改革思路,就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
同时,在“实施方案”落实以后,如何实现药价下降、如何避免公共卫生服务“走过场”等现实问题也将会逐渐显露,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并一一化解。
“实施方案”提出的五项务实措施具体而明确,将为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它是国家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强劲信号,我们将以更加明确和务实的态度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选自2009年4月8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6.对“大处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医疗方面的“潜规则”,是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备受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
B.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这都属于“大处方”问题。
C.“大处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患者不合理用药,其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D.造成大处方的原因是多方而的,其中之一是药企对医院和医生在药品提成方面的诱惑。
7.下列各项中对“实施方案”做出的评曲,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方案”出台时间之快,体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措施。
B.它有效解决了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的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它不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而是“堵”“疏”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起到根本作用。
D.它是推进医改的务实之举,显示了我国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坚定信心。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家将逐步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渠道。
B.国家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所有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由于取消药品加成而导致的医院收入减少和亏损问题。
C.“实施方案”发布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均等。
D.医疗改革的许多思路,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实施方案”落实后,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
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
6.B(应为。
机制相同的药物”)
7.B(将“未然”表述成了“已然”)
8.D(A应为“公立医院”,B应为“调整部分技术性收费标准”,C项应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未建立)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创新是指继承往圣和诸子基础上,度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
不管哪种学术文化、哲学理论思维,若封闭自我,自我设限,便是一条自杀之路。
当今世界,宇宙
性、世界性已成为日常话语的主题词,它与现代第一代新儒家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为生民立命”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第二代新儒家“花果飘零”于异地的文化心理,已大异其趣,以往以地域性冲突和危机为化解对象的理论思维,已被全球性的冲突和危机的化解所代替。
所以,当今儒学怎么办,是学者们应该深思熟虑的重要课题。
在两千多年演进过程中,儒学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却生生不息。
孔子是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奔走各国,在整理编纂“六书”中,吸取其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和框架,而成为“显学”。
从诸侯国分封割据到一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社会实现了大转型、大变革,儒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大转型的需要,如何能长治久安,是当时法、道、儒各家所思议的热门话题;汉武帝为使刘汉政权“传之亡(无)穷”,而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的形式“垂问乎天人之应”,经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殚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构了“天人感应”的新儒学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回应了汉武帝“天人之应”的垂问,为当时社会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令刑罚、礼乐教化、学术思想等的不一统的冲突,与由此而产生的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儒学获得了新生命。
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面对佛教的强势文化,他们出入佛道,“尽究其说”,既挽救了“两汉而下,儒家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的颓势,又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把唐代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实到“天理”上;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六朝的儒学,涣然而大明于世。
儒学之所以开创,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之所以发展了儒学和赋予新生命,归根到底就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体贴和把捉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哲学理论思维体系,而自己讲,讲自己;当今之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境下,在新危机、新冲突面前,儒学应如何“与时偕行”,建构体现当下时代精神的真正的儒学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是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和不容推卸的责任。
(节选自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有删改)
10.下列对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创新不是照抄照搬前代思想家的学说,也不是机械地延续,而是继承前代思想家学说的基础上地发展自己的学说。
B.第一代新儒家抗日为民,有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代新儒家“花果飘零”于异地,有崇洋媚外的倾向。
C.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地区性的矛盾冲突,并化解之,而现在人们关注的是世界性的危机,关心的是世界和平。
D.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虽然有时走过衰弱的道路,但总体上欣欣向荣,健康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整理编纂“六书”中,吸取其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学,奠定了理论思维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和框架。
B.董仲舒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入儒,建构了“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化解了思想矛盾和社会危机。
C.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出入佛道,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把唐代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实到“天理”上。
D.儒学从开创到发展,其生命力就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自己讲,讲自己,涣然大明于世。
12.根据文意,不属于儒学创新要素的一项是()(3分)
A.从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把往圣的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理论。
B.取百家之长来丰富、发展自己,树立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形成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
C.儒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汇聚,是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结晶,亦是哲学家、思想家主体精神的度越和流行。
D.哲学理论的建构,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元明清学者的“存天理”说,为儒学发展提供立论依据。
参考答案:
10.B(“花果飘零”于异地,不是奴役于别国,而是叹祖国国力衰微,没有凝聚力。
)(3分)
11. D(D(说“其生命力”[“创新”意明确],缺失“适应时代需要,以新思想新方法建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创新内涵,因而有问题;而ABC三项虽略去些条件,但因未明示“创新”,只说他们做了什么,所以没问题。
))(3分)
12. C(C是对儒学的解释,而不属于“儒学创新的要素”。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
嘉淦故家贫,耕且读。
康熙五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世宗初即位,命诸臣皆得上封事。
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上召诸大臣示之,且曰:“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大学士朱轼侍,徐对曰:“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
”上良久笑曰:“朕亦且服其胆。
”擢国子监司业。
雍正四年,迁祭酒,命在南书房行走。
教习宋镐、方从仁等期满引见,嘉淦言镐等皆可用;上诘之,又言从仁实不堪用。
上乃大怒,斥嘉淦反覆欺罔,夺职,交刑部治罪,当挟诈欺公律拟斩。
上语诸大臣曰:“孙嘉淦太戆,然不爱钱。
”命免罪,在户部银库效力行走。
嘉淦出狱,径诣库。
果亲王允礼时领户部,疑嘉淦故大臣,被黜,不屑会计事;又闻蜚语谓嘉淦沽名,收银皆不足。
乃莅视,嘉淦方持衡称量,与吏卒杂坐均劳苦。
询所收银,则别置一所,覆之,无丝毫赢绌。
事上闻,上愈重嘉淦。
十二年,命署河东盐政。
十三年八月,高宗即位,召嘉淦来京,以侍郎候补。
迁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
河南郑州有疑狱,命使者往勘,仍不得实。
上命嘉淦往讯,得其冤状,十余人尽脱之。
乾隆三年四月,迁吏部尚书,仍兼管刑部事。
九月,直隶总督李卫劾总河朱藻贪劣误工,命偕尚书讷亲往鞫,得实,论如律。
十月,授直隶总督。
时畿辅酒禁甚严,罹法者众。
嘉淦疏言:“孟子曰‘君子不以所养人者害人’,本为民生计,而滋扰乃至此,则立法不可不慎也。
”疏上,诏弛禁。
十七年,进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十八年十二月,卒,年七十有一,谥文定。
嘉淦居官为八约,曰:“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 用以自戒。
既以直谏有声,乾隆初,疏匡主德,尤为时所慕。
四年,京师市井传嘉淦疏稿论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高宗谕步军统领、巡城御史严禁。
十六年,或又传嘉淦疏稿斥言上失德有五不可解、十大过,云贵总督硕色以闻。
命求所从来,遣使者督谳。
转相连染,历六省,更三岁,乃坐江西卫千总卢鲁生伪为,罪至死。
高宗知无与嘉淦事,眷不替,嘉淦益自抑。
尝著书述《春秋》义,自以为不足,毁之。
(《清史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覆之,无丝毫赢绌。
覆:查验
B.得实,论如律。
论:判罪
C.疏上,诏弛禁。
弛:解除
D.乃坐江西卫千总卢鲁生伪为,罪至死坐:因……而犯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询所收银,则别置一所②则立法不可不慎也
B.①上乃大怒,斥嘉淦反覆欺罔②乃莅视,嘉淦方持衡称量
C.①嘉淦故家贫,耕且读②朕亦且服其胆
D.①嘉淦方持衡称量,与吏卒杂坐均劳苦②高宗知无与嘉淦事,眷不替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B.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C.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D.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世宗雍正皇帝刚即位,孙嘉淦上密奏给皇帝,其越级上奏的行为触怒了皇帝。
后经朱轼婉转劝解,皇帝怒气消解。
B.孙嘉淦认为宋镐等人堪当大任,后在皇帝追问下,孙嘉淦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皇帝对此深为不满。
C.有流言说孙嘉淦沽名钓誉,在户部银库收银马虎。
果亲王允礼亲自验问,证实孙嘉淦一丝不苟。
D.有人假托孙嘉淦名义散布攻击鄂尔泰、张廷玉甚至皇帝的言论。
此事与孙嘉淦无关,孙嘉淦还是采取了“无则加勉”的态度。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