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满江红·暮雨初收》是由柳永所创作的,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满江红·暮雨初收》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满江红·暮雨初收》
宋代: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满江红·暮雨初收》译文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
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
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
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
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
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满江红·暮雨初收》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
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
《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
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
川,指江河。
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
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苇风:吹拂芦苇的风。
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
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
几许:有几个。
短艇:轻快的小艇。
遣:使,令。
行客:词人自谓。
回程:回家的路程。
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
又名富春江。
漠漠:弥漫的样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
在桐江畔。
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
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
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归去来:赶紧回去吧。
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
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从军乐:即《从军行》。
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满江红·暮雨初收》赏析
柳永仕途蹭蹬,年届五十,方才及第,游宦已倦,由此产生了归隐思想。
这首词就是归隐思想的流露,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一开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
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
“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
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
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以下,词人笔调突然一扬,由静态变为动态,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
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
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
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
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词的上片明确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片则具体的写出了“伤漂泊”的具体内涵。
换头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
“桐江好”六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一气呵成,先写江山之美。
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
从感情线索上看,这里又是一扬。
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
“云泉约”三字收缴上文,同时也启发下文,具有开合之力,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柳永的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
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据北宋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
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
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
’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
”可见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满江红·暮雨初收》创作背景
词上片言“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点明为六七月之景。
词下片写“严陵滩”景色,说明此词作于柳永赴睦州任官途经严陵滩之时,或者在睦州任上,时间应为景佑元年至二年(1034-1035)之间。
《满江红·暮雨初收》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