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化_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新特征_基于南京的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2008(1)
现
代城市研究
大都市区化: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新特征
——基于南京的实证研究
Metropolitanizati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Urbanization in Metropolis Area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皇甫玥 张京祥 邓化媛
HUANGPU Yue ZHANG Jing-xiang DENG Hua-yuan
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1-0027-0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471042)部分
成果。
作者简介:皇甫玥,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
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京祥,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邓化媛,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规划与设
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言
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漫长的农耕时代,将全球带入了一个城市化的世界。
19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城市化已进入了第三次浪潮①,如今全球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城市”世纪。
在全球城市人口继续扩张的同时,特大城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表1),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表2)。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猛提升的时候,当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则逐渐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大都市区化阶段。
在二战以后的20世纪里,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城市化主流的地域空间模式。
全球化时代的大都市区日益受
到区域乃至国家的广泛关注,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主力军,1990年代末期以来其城市化水平不论是在量还是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199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0.7~1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2.99%。
但是,由于国土幅员辽阔、资源分布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城市化水平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在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由于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曾经发生的郊区化现象。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紧缺的
资源条件和日益紧张的环境约束,不可能使之简单地因循美国曾经的郊区化中的城市蔓延模式,
而必须寻求
2
8
2008(1)
现
代城市研究一种空间形态、功能组织与效率兼备的新型地域空间模式。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大都市区化研究的梳理,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归纳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大都市区化的特征,用于对中国大都市区化界定的补充,并运用到南京这一案例上,指出大都市区化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 大都市区化: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1.1 大都市区化定义阐释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
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采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进行人口统计,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l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英里150人以上的地区(谢守红,2004)。
随后,西方其他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概念,如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
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以及日本的都市圈等。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地域形态的新变化,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大都市区的研究。
一般认为,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城市化过程中,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自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
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中
表1 不同规模(万人)等级的城市数量变化(个)
10~2020~5050~100100~500500~1000>1000
合计
1950年45328110165619071980年99972726520821522252000年1514117143337022193529
资料来源:国家建设部编写组.国外城市化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表2 世界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的变化(%)
年份世界平均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50~19553.012.323.971955~19603.082.314.071960~19653.062.114.171965~19702.711.733.751970~19752.591.483.651975~19802.591.063.881980~19852.630.93.891985~19902.690.913.821990~19952.210.713.041995~20002.110.562.87资料来源:曹建云.世界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西北人口,2003,(2):92.
2
9
2008(1)
现
代城市研究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王兴平,2002)。
所谓大都市区,一般来讲,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及其与该中心有较高经济、社会整合程度的社区(王旭,2003)。
国内学术界在大都市区以及相关概念上仍存在着争议和混乱。
本文讨论的大都市区一般包括一个具有一定聚集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以及与中心地区有密切通勤往来的外围地区,它是都市圈的基本组成单元。
我们把以大城市为轴心横向扩展,从而使其市区和郊区规模不断扩
口总数的一半。
1970年代以后,一些大型的大都市区优先增长,这一时期在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5.5%上升到53.4%(王旭,2003)。
至此,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以大型大都市区为主的高度城市化国家(表3)。
美国的大都市区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大都市区化并不仅限于发生在美国,在西欧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均已普遍出
现。
1960年代以后,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巴尔的摩,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等发
表3 1920~2000年间美国大都市区情况比较
所有大都市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年份数量(个)人口数(万人)占美国人口(%)数量(个)人口数(万人)占美国人口(%)1920583593.633.961763.916.61930965475.844.4103057.324.819401406296.647.6113369.125.519501688450.055.8144443.729.4196021211959.566.7246262.734.9197024313940.068.6348326.941.0198031816940.074.8389286.641.1199026819772.579.54013290.053.4200031722598.180.34716151.857.5资料来源: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M].长沙:岳麓书社,2003.
表4 中国大都市区等级规模分布大都市区等级规模(万人)全国(个)东部(个)中部(个)西部(个)>=5008710200-50018855100-20028167550-1005826248总计112573718资料来源:高丰,宁越敏.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探讨——基于“五普”分县数据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
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称为大都市区化(王旭,2003)。
大都市区化强调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城市功能进行有机分工和组合,因此它不同于美国早期单一的分散式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过程。
总之,大都市区化更准确地概括了大都市区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突出了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整体特征。
1.2 世界大都市区化的总体发展
19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了美国城市化的主流组织模式。
1940年时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47.6%,接近全国人
3
0
2008(1)
现代城市研究达国家的大城市地区普遍出现了大都市区这一空间形式。
“大都市区化”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城市化高级阶段的现象,或者说,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Emmys.J,1990)。
尽管各国对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各不相同,但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认识是基本统一的,都是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而且都是以城市的实际影响范围为依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其中主要的差别是反映在具体指标及赋值范围的选取上。
以这些诸多的大都市区为基础单元,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所谓的“大都市连绵区”。
这些大都市连绵区,在各自所在国家、地区中构成了社会经济的中枢,其经济、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其人口和资源所占的相应比例(王旭,2006)。
1.3 中国大都市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国内学者对大都市区化界定的研究,最早是由周一星借鉴美国大都市区的提法而提出的。
他提出建立中国的“城市经济统计区”,后经不断完善明确为“都市区”。
周一星认为: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级市可作为都市区中心市;外围县要满足全县非农产值达到75%以上和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60%以上两个条件。
王珏则在周一星的方法基础上补充了人均GDP和人口密度两个指标。
随着我国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出现的情况对上述都市区界定方法提出了挑战。
如谢守红参照五普口径将都市区中心市人口标准提高到50万人,外围县标准定为GDP非农比重在75%以上,非农劳动力比例放宽到50%以上,又补充了外围县(区)城市化水平达40%以上等指标。
根据高丰和宁越敏等人的研究,2000年时中国符合定义的大都市区共有1l2个,约占全国设区城市数的43%,总人口为1.95亿,占全国总人口12.43亿的15.8%,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和地级市98个。
除西藏首府拉萨外,其他所有省会城市均达到了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大都市区规模等级体系较为合理,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
但是分区域来看则显得不太平衡。
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都市区,整个体系发育较成熟;中部地区“头小底大”,顶级大都市区数量较少;西部地区目前还没有5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也偏少(表4)(高丰、宁越敏,2007)。
2 中国大都市区化的基本特征
2.1 大都市区内城市功能的一体化
伴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大都市区内城市之间各种物质要素、活动极度交织,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城市的功能是在都市区的范围以一种群体的方式进行组织,周围
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型地域。
大都市区内的城镇在空间上和职能上都相互紧密交织。
2.2 人口迁移表现出“大集中、小分
散”的趋势
城市化进展到大都市区化阶段,大都市区成为人口主要迁移目的地,总人口不断增长。
但人口迁移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的外围郊区,中心城的人口增速趋缓,甚至停滞或略有降低。
由于大都市区的集聚效益,人口不断从非大都市区向大都市区转移,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地价不断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日益恶化,居住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成为人们居所新的选择。
于是就出现了郊区人口增长,中心城市人口增幅减少甚至部分外迁的现象。
总体而言,人口仍然在大范围内集中于某些大都市区,而在大都市区内部又趋于分散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地区,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人口空间迁移趋势。
2.3 大都市区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并行,最终形成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人口与资金的流动带来了城市空间组织的剧烈变化,一方面,城市郊区迅猛发展,大量的人口、资本和技术流向郊区,加快了郊区城镇的发展步伐。
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扩展,原来集中于中心城市的多种经济活动日益分散到郊区,并在郊区的一些优势中心点形成功能较为完备的新
3
1
2008(1)
现
代城市研究都市——边缘城市(edge city),促进城市由原来的单中心格局向多中心格局演变;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和更新成效显著,城市景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功能成功地实现转换和升级,日益成为生活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中心。
在整个大都市区域内,形成了中心城市与郊区新中心共同作用、共同繁荣的多中心地域格局。
2.4 大都市区内产业空间的网络化重构
在大都市区化过程中,都市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第三产业化特点,即制造业向周围郊区的疏散,以及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集中,中心城市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经济形态快速转变。
同时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带动大都市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产业的外迁及郊区新中心的形成,外围城镇的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外围城镇多成为中心城市制造业与低端服务业转移的承接地。
此外,伴随着人口的外迁,与生活消费最密切的家政服务、建筑
业、城市基础设施、饮食娱乐等也向郊区大规模迁移。
2.5 大都市通勤圈形成
随着大都市区的发展,主城与外围地区的通勤人口不断增加,大都市区一般以在中心城市内部及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构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构成以40分钟到1小时为半径的日常都市圈来解决日益增加的通勤需求。
3 南京大都市区化的实证研究
3.1 南京大都市区化阶段判定
2005年南京主城人口已达309.96万人,都市发展区人口为307.82万人,外围郊县人口达83.55万人。
都市发展区与外围区县的非农GDP比重分别为92.53%和86.24%。
非农劳动力比例为98.85%(全市域范围),外围区县的城市化水平达55.35%(表5)。
根据谢守红的研究 ,基本可以判定南京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化阶段。
这也与高丰、宁越敏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
总体上讲,南京近年来的经济、人口发展情况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3.1.1 大都市区内产业实现分类型集聚
南京主城内已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区域性第三产业核心,基本集中了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等高层次的服务业。
东山、浦口、六合等新市区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制造业基地。
在龙潭、板桥、玉带等重点城镇也形成以物流为主的服务业。
除此以外,在高淳、溧水、六合等外围郊县和重点城镇集中发展了优质蔬菜产区、休闲农业产区、奶牛养殖及乳品产区等现代化农业基地。
总之,南京都市区范围内的新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
3.1.2 主城和郊区人口的迁移表现出大都市区化的特征
南京近年来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明显慢于周边新城、新市区的人口增长速度。
南京户籍人口增长最快的三个地区是建邺区、雨花台区和江宁区(图1)。
可以看出,在
“一疏散三集中”思想的指导下,南京的户籍人口已经开始向河西新城以及周边的江宁新市区等扩散,相对而
表5 2005年南京人口及经济概况
指标主城区都市发展区外围地区
人口(万人)309.96307.8283.55所占比例(%)44.243.8911.91GDP(亿元)755.67673.82176.04所占比例(%)31.3428.547.46非农GDP(亿元)754.48623.47151.82非农GDP所占比重(%)99.8492.5386.24非农劳动力比重(%)-98.85-
资料来源:整理自《2006南京统计年鉴》
3
2
2008(1)
现
代城市研究言,主城内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比周边地区慢得多。
3.1.3 主城外围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与中心城差距逐渐缩小
2005年南京郊县(浦口、栖霞、雨花、江宁、六合、溧水、高淳)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49.8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25%,比刚刚区划调整后的2003年增加了9.62%。
2007年上半年,郊县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分别高于全市13.8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郊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3%。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579元增加到7045元,增幅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3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差距由“十五”期间的滞后3个百分点缩小到2.6个百分点。
3.1.4 南京大都市区内已经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
南京地铁一号线于2004年6月实现全线轨通目标,现已开工实施一号
线南延线和二号线的建设。
随着地铁、过江通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南京中心城与各新城、新市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往返于中心城和各新城、新市区之间的通勤圈不断扩大,通勤人口不断增加。
3.1.5 外围新城、新市区的建设与功能日益完善
外围的新城、新市区公共设施已
经基本实现与主城的对接,功能也逐渐综合化,形成一个个对主城产生反向吸引作用的综合功能组团。
例如河
西、江宁、江北等地的居住区建设已经吸纳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布局在仙林和方山的大学城已有多所在宁高校正式入驻,并带动了仙林和江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居住人口迁移而配套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设施,也在更大范围内有机布局。
综上所述,南京的产业布局、外围郊县经济的发展、人口变动迁移趋势等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大都市区化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南京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大都市区化阶段。
3.2 大都市区化对未来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
大都市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作为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区域协调和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
一个大都市区内跨市县的问题,可以在大都市区的组织形式内协商解决;跨大都市区间的问题,可以以大都市区为单元协商解决(谢守红,2004)。
这样可以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等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重新认识中心城市的地位是大都市区化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革,制造业空心化,零售业重心、就业重心向郊区转移,城市经济转型,中心城市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战。
但是,中心城市地位是无法否定的。
首先,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中仍居核心地位。
中心城市的首要功能是集聚效应,
这是城市经济
图1 南京户籍人口增长速度图
3
3
2008(1)
现
代城市研究的最本质特征,这一特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即使在郊区吸引了大量经济活动的情况下,也是不可置疑的。
其次,中心城市的地位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而有所变化。
中心城市开始具有金融和管理中心的特征,制造业中心的特征开始明显弱化(王旭,2006)。
结论
大都市区化是在全球化、电讯化和快速交通体系影响下的一种全球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地域形态。
与传统单向职居分离的美国式郊区化的最大不同在于:大都市区化更加强调人口分布与城市功能重构的相互匹配,因此它并不是简单的再现中心城市与郊区的二元关系,而是倾向于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城市型地域结构。
目前中国沿海的许多特大城市地区都已经开始进入了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的这一关键时刻,一方面,我们要切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源、功能配置的新要求,积极以新的思维和新的模式来推进地区城市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日益趋紧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避免低水平的城市蔓延的发生,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以及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来塑造一个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注释:
① 第一次城市化浪潮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欧美国家城市化大发展,1925年前后达到高峰;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带来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城市化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汝万.全球背景下的亚太城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 国家建设部编写组.国外城市化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 曹建云.世界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西北人口,2003,92(2):52-54.
[6] 谢守红.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探讨与研究,2004,(2):6-9.
[7] 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J].城市规划汇刊,2002,(4):56-59.
[8] 高丰,宁越敏.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探讨——基于“五普”分县数据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58-64.[9] 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7,31(6):9-15.
[10] 王旭.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理论意义[J].世
界历史,2006,(5):4-14.
[11] Emrys Jones.Metropolis: World’sGreat Cities [M].Long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136.
[12] Kenneth Fox. 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States, 1940-1980 [M].Mississip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6.54-56.摘要:
大都市区化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中国,大都市区化已经在一些高度城市化地区出现。
本文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归纳出大都市区化的特征,并将之运用到对南京实证案例的考察上。
关键词:
大都市区化;新型城市化;特征;南京
Abstract: Metropolitanization is the se-nior p hase o f urb an izatio n in the Hesperia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hina,it has also emerged in some areas where urbaniz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On the b a s e o f s o m e r e s e a r c h o n metropolitanization in the Hesperia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with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 me characteristics of metropolitanization. At las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case of Nanjing.
Key words: Metropolitanization£»new-sty le urb an ization ; ch aracteristic;Na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