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烈士陵园要注意纪念意境的创造。
2.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长,一方面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使种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统一;另一方面是为植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
适地适树
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植物造景时,应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定的稳定性,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适地适树,即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
或者通过引种驯化或改变立地生长条件,使植物成活和正常生长。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是四大造园要素之一。
英国造园家B.Cla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它内容只能在一个有事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造景是按照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艺术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创造各种优美景观的过程。
它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
园林植物造景按其类型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自由式。
自然式配置以模仿自然,强调变化为主,具有活泼、愉快,幽雅的自然情调;规则式配置多以轴线对称,成行成排种植,有强烈的人为感、规整感。
三、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园林植物造景有三大原则:
科学性
艺术性
经济性
(一)科学性
1.要符合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2.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
3.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搭配
1.符合绿地性质和功能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首先要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
不同的园林绿地具备不同的功能。
街道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蔽荫。
吸尘、隔音、美化等.因此要选择易活、对土、肥、水要求不高、耐修剪、树冠高大挺拔,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抗性强的树种作行道树,同时也要考虑组织交通市容美观的问题。
综合性公园,从其多种功能出发,要有集体活动的广场或大草坪.有遮荫的乔木,有艳丽的成片的灌木,有安静休息需要的密林、疏林等;
医院庭园则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卫生防护和噪声隔离,在周围可种植密林。
而在病房、诊治处附近的庭园多植花木供休息观赏。
工厂绿化主要功能是防护,而工厂的厂前区、办公室周围应以美化环境为主;远离车间的休息绿地主要是供休息。
3.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搭配
要合理配置。
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从而形成较力稳定的群体结构,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距离。
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也可适当加大密度,过几年后再逐渐间去一部分植物。
另外也要考虑植物的生物特征,注意将喜光与耐阴、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合理地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创造优美、稳定的植物景观。
(二)艺术性
1.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
2.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
3.全面考虑植物形、色、味、声的效果
4.从整体着眼,注意平面和立面变化
1.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
园林绿地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因此在植物配置上也要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
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物性质和功能都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体现不同的风格,处理好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
如公园、风景点要求四季美观。
繁花似锦,活泼明快,树种要多样,色彩要丰富
寺院、古迹地则求其庄严、肃穆,配置树种时必须注意其体形大小、色彩浓淡要与建筑物的性质欣和体量相适应。
2.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
应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及其生态条件的不同,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如在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段,四季要有景可赏。
植物景观组合的色彩、芳香、植株、叶、花、果的形态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主次分明,从功能出发,突出某一个方面,以免产生杂乱感。
3.全面考虑植物形、色、味、声的效果
人们欣赏植物景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全能的园林植物是极少的,因此,要发挥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
就应根据园林植物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设计。
紫荆主要赏其春花
成片的松树可以形成“松涛”声
4.从整体着眼,注意平面和立面变化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要从总体着眼。
在平面上要注意种植的疏密;在竖向上要注意林冠线,树林中要注意开辟透景线;同时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近观欣赏单
株树的形态、花、果、叶等)。
竖向上要注意林冠线
总体艺术布局上也应协调。
根据局部环境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应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规则式园林植物种植多对植、列植,而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种植,充分表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
如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大型建筑物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
自然式园林绿地中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种植
(三)经济性
1.充分运用乡土树种
2.注重经济树种种植
1.充分运用乡土树种
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乡土树种,若能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配置方面就会有新的突破,这也是解决城市园林绿地不断增加而建设费用节节上涨之类矛盾的办法。
因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苗木易得,又可突出地方特色。
2.注重经济树种种植
种植一些观果、观叶的经济林树种,如柿树、银杏、枇杷、杨梅、薄壳山核桃、杜仲等,使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结
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自由式
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
小环境的植物配置
第一节园路的植物配置
园林绿地中的道路除了组织交通、集散等功能外,主要起到导游的作用。
植物配置除其生态功能外,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游赏的需要。
一般来讲,园路的曲线都很自然流畅,两旁的植物配植及小品也宜自然多变,不拘一格。
人们漫步在园路上,远近各景可构成一幅连续的动态画卷,具有步移景异的效果。
一、园内主要道路
园内主要道路一般宽3~5m,游人量大。
平直的主路以规则式配植为主。
而自然园路旁,多乔灌木自然植于路边或以乔灌丛植于路边。
主路植物配置,选用一个树种时,要特别注意园路功能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景观,如无患子,树姿挺立,入秋黄叶可构成美丽的秋色。
在较长的自然式的园路旁,如只用一个树种,往往显得单调,为形成丰富多彩的路景,可选用多种树木进行配置,但要有一个主要树种,以防杂乱。
二、园内次要道路及小路
次路是园中各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m。
小路则是供游人漫步在宁静的休息区中,一般宽仅1~1.5m。
次路和小路两旁的种植可更灵活多样。
由于路窄,有的只需在路的一旁种植乔、灌木,就可达到既遮荫又赏花的效果。
具体应用上,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道路要求,做出不同的设计。
山路要有一定的长度、曲度、坡度和起伏,以显其山林的幽深和陡度,树木要有一定高度和厚度,树下选用低矮地被,少用灌木,以使游人产生“山林”意境。
小路两旁种竹,要有一定的厚度、高度和深度,才能形成竹林幽深的感觉。
北京卧佛寺新建的“集秀园”中,以竹为主的竹径宽1.5m,竹高7m,厚度约10m,道路迂回曲折,人行其中,竹径通幽之感很强。
? 花径则应选择开花丰满、花形美丽、花色鲜艳或有香味、花期较长的树种。
如玉兰、樱花、桃花、杏花、山楂、梨花、腊梅、梅花、棣棠、丁香、紫荆、榆叶梅、连翘等均很适宜。
配置时株距宜小,以给游人“穿越花丛”的感觉。
采用花灌木时,应注意背景树的配置。
为创造简洁轻松、活泼自然的花园小径气氛,可采取小灌木、地被、山石相结合或花境的配置方式,并形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的自然景象,适合地段可配置小乔木覆盖一部分地面,使之产生阴暗之感,
并通过乔木框透视远景。
平地小路常采取乔木或乔灌木树丛自然植于路边的方式,在游人少的幽静小路,要创造自然田野之趣,应注意选用树姿自然、体形高大的树种,乔木以不超过三个树种为宜,并以自然石块散置路旁或设简朴的小亭等。
路口及道路转弯处的植物配置,要求起到对景、导游和标志作用,一般安排观赏树丛。
配置混合树丛时,多以常绿树做背景,前景配以浅色灌木或色叶树及地被等。
第二节建筑的植物配置
一、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要求不同的植物配置
北方古典园林建筑雄伟而富丽堂皇,宜选用体形高大、苍劲古雅的侧柏、油松、白皮松等为基调树种;江南古典园林面积不大,建筑体量小,色彩淡雅,植物配置求“诗情画意”、“咫尺山林”,宜选用观赏价值高,有韵味的乔灌木进行配置;岭南园林建筑轻巧、淡雅、通透、建筑旁宜选用竹类、棕榈类、芭蕉、苏铁等乡土树种,并与水、石进行配置。
冬季长而干冷多风的东北、华北、西北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不应盲目搬抄南方风格的植物配置方式。
现代园林重视生态园林建设,园林建筑的比重愈来愈小,但园林建筑的作用并不小,它常作为某一景区的风景构图焦点,建筑附近常以开阔的草坪及符合建筑主题要求的、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作陪衬。
纪念性园林建筑要庄重、稳固,植物配置宜庄严肃穆,常用杉、柏、梅、兰、竹等进行规则式配置。
如南京中山陵选用大量的龙柏以示万古;广州中山纪念堂两侧,选用两株高大壮观的白兰花进行配置,以常绿浓重的白兰花象征先烈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万古长青。
风景区中的寺庙建筑附近常对植、列植或林植白皮松、油松、桧柏、青檀、七叶树、银杏、国槐、海棠、玉兰、牡丹、竹子等烘托气氛。
庭园常以园路和水池、河溪分隔空间,植物配置要依路和池的曲度进行,做到有主有次,有障有露,扩大其空间感。
曲折蜿蜒,有收有放的小溪流尽头及小溪旁,可配置遮挡视线的翠竹或花灌木,还可
配以有岩石植物爬蔓的少量置石,以造成小溪流绕石穿林远去的错觉。
庭园植物配植要注意光照问题,应把游人活动的主要处所及植物栽植的地段安排到光照条件最佳处,至少每日要有4小时以上的光照。
庭园内,将草坪、花坛、乔灌木及坐凳等安置于建筑物向南一侧,构成了色彩鲜明的景色,北侧设水池,使建筑物阴影落在水面上。
亭、榭旁的植物配置,目的在于陪衬和创造观赏近景。
一般最好选用卵圆形或风致形树冠的植物如女贞、无患子、油松、黑松等进行配置;碑亭附近植物配置应简洁,除结合碑文配置意境植物外,一般仅配植一株大树满足庇荫及构图要求;路亭周围可配置多种乔灌木,形成幽静的歇憩环境,但在有佳景可观的方向,要适当留出使人视线远伸赏景的空间;水亭植物配置要根据水体大小、形式、倒影的构图要求进行;茶亭旁植物配置要考虑风景透视线,并选择病虫害少、花期长、不易落果的植物。
坐椅附近植物配置要满足欣赏远景,近观时花,夏季庇荫,冬不蔽日的要求。
二、建筑的门、窗、墙基及角隅的植物配置
门、窗可以延伸视线,扩大空间感,充分利用门窗为框,配以植物、路、石等可以入画。
其植物应选择生长缓慢,姿态变化不大者,如芭蕉、棕榈、南天竹、佛肚竹、箬竹等。
墙基旁的植物配置,应与墙面线条取得一致。
一般选用低矮的花木或花卉进行配植,如锦熟黄杨、鹿角桧、平生枸子、十姐妹、迎春、萱草、鸢尾、玉簪及草坪植物等。
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通过植物配植进行缓和最为有效,宜选择观果、观叶、观花、观干等各类成丛配植,也可略做地形,竖石栽草,再植花灌木组景。
第三节建筑小品的植物配置
一、假山的植物配置
假山可以看成为特殊的园林建筑或建筑小品,所以前面谈到的对建筑的植物配置原则也是适用的。
通常较大面积的山石总是要与植物布置结合起来,使山石滋润丰
满,并利用植物的布置掩映出山石景观。
园林中的峰石当作主景处理,植物作背景或配景。
散点的山石一般作为植物的配景,或求得构图的平衡;对于用作护坡、挡土、护岸的山石,一般均属次要部位,应予适当掩蔽以突出主景;作石级、坐石等用的山石,一般可配植遮荫乔木,并在不妨碍功能的前提下配以矮小灌木或草本植物;支撑树木的山石,可视石形之优劣,可作配景或加隐蔽。
用以布置山石的植物必须根据土层厚度、土壤水分、向阳背阴等条件来加以选择,方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喷泉、雕塑的植物配置
喷泉周围的植物宜规则式配植,选择耐水湿、枝丛密实的种类。
如果喷泉是四面观的,周围的植物配植必须确保不阻碍游人的视线。
雕塑周围的植物配植应注意同雕塑本身的色彩、形体上对比强烈一些,以突出雕塑,突出主体。
三、山地植物配置
(一)山顶植物配置
人工山体、山峰与山麓高差不大,为突出其山体高度及造型,山脊线附近应植以相应高大的乔木,山坡、山沟、山麓则应选用相应较为低矮的植物;山顶植以大片花木或色叶树,可形成较好的远视效果;山顶筑有亭、阁,其周围可配以花木丛或色叶树,烘托景物并形成坐观之近景。
山顶植物配置的适宜树种有白皮松、油松、黑松、马尾松、侧柏、圆柏、毛白杨、青杨、榆杨、刺槐、臭椿、栾树、火柜树等。
(二)山坡、山谷植物配置
山坡植物配置应强调山体的整体性及成片效果。
可配以色叶林,花木林,常绿林,常绿、落叶混交林。
景观以春季山花烂熳,夏季郁郁葱葱,秋季漫山红叶,冬季苍绿雄浑为好。
山谷地形曲折幽深,环境阴湿,适于植物生长,植物配置应与山坡浑然一体,强调整体效果。
如配置成松云峡、梨花峪、樱桃沟等,风景价值都很好。
树种应选择耐湿者,如侧柏、黄檗、天目琼花、胡枝子、麻叶绣球等。
(三)山麓植物配置
园林中山麓外往往是游人汇集的园路和广场,应用植物将山体与园路分开,一般可以低矮小灌木、蔓木、地被、山石作为山体到平地的过渡,并与山坡乔木连接,使游人经山麓上山,犹如步入幽静的山林。
如以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的油松林为主,其下配以黄荆等花木,就易形成山野情趣。
四、水体植物配置
适宜的植物配置可以丰富园林的水景,增强水体明净、开朗或幽深的艺术感染力。
(一)远水的植物配置
面积较大的远水之水岸宜疏密不等地配置树群,并使之倒映水中形成如画风景;或乔灌间植、大乔木与小乔木间植,如一行垂柳、一行碧桃,将湖水点缀得更富生气。
(二)近水的植物配置
可采用孤植形式,观赏树木的个体姿韵,如水边植垂柳,嫩绿轻柔的柳丝低垂水面,拂水依依;也可采用丛植形式,如色彩丰富的乔灌木丛植,花红水绿,相映成趣。
(三)水面植物配置
水面植物配置有两种形式:水面全部为植物所布满,适用于小水面或水池及湖面中较独立的一弯水面;部分水面栽植水生植物,园林中应用较多,一般植物所占水面不大于水面的1/3,以保证有足够的水面形成水中倒影。
水面植物的选择,除气候条件外,应以水面深浅为首要考虑因素。
沼泽地至1米水深的水面,以植挺水
与浮叶植物为适,如:荷花、水葱、芦苇、荸荠、慈姑、睡莲、菱等;1米以上深度的水面以浮水植物为适,如水浮莲、红、绿浮萍等。
水生植物配置可单一栽植,如较大水面种植单一的荷花或芦苇等;也可以混合栽植,但要注意水生植物生态及景观要求,做到主次分明,体形、高低、叶形、叶色及花期、花色对比协调。
如香蒲与慈菇搭配,互不干扰,高低姿态有所变化,景观效果较好,而香蒲与荷花配植一
起,高低相近,相互干扰,效果不好。
? 为控制水生植物生长范围,一般应设水生植物栽植床。
简单的办法是在池底用砖或混凝土做支墩,上部置盆栽水生植物,若水浅可直接放入栽植盆。
大面积栽植可用耐水建筑材料砌栽植床。
规则水面,可将水生植物排成图案,形成水上花坛。
第五节校园绿化
校园绿化是成功地进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教育,以教育为本的社会发展潮流中,重视教育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适于校园特点的绿化环境。
一、校园绿化包括点、线、面及空间四要素
(1)点指一些主要地点的处理,如大门入口处,办公室入口处等。
这些地点常给人第一印象,有所谓“门面”之说,所以设计要求简洁别致。
设有种植槽或花坛的,可配以色彩丰富的观叶植物,如红桑、洒金榕等植物;门前有空地的,可采用乔灌搭配造景,也可成行成排种植观叶观花灌木;还可配置时花摆设,色彩图样常换常新,变化多姿。
(2)线包括校道两侧绿化、运动场周边绿化、校园周边防护带绿化等,它像网络般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之形成一整体。
校道两侧行道树的选用,主要以荫庇为主,可选用白蜡、法桐、女贞、小蜡、等阔叶树木,亦可间植紫葳、紫荆、海桐、小叶黄杨等灌木。
如道路离教学大楼、实验室等建筑的距离小于5m,则不应选择阔叶树作为行道树,可用花灌木、绿篱作路旁绿化植物,也可选择云杉、龙柏、棕榈等树身耸立、遮庇性小的植物。
运动场周边绿化既要保持通透,又要有一定遮荫,可种植高大的阔叶乔木,如七叶树、银杏、广玉兰、大叶女贞,乔木下不宜配植灌木,以免阻碍运动及造成植物的损伤。
校园周围防护带的绿化,其形式多为成行成排地种植乔木,可一排,也可数排,根据实际需要及土地面积而定。
如校园北面,可多种几排大乔木,以阻挡北风吹袭。
(3)面指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包括教学楼、实
验室、宿舍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
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
在教学楼、图书馆的南面,实验室南北面的绿化,应考虑室内通风采光的需要,在离建筑5m之处,才允许种植大乔木,近窗边种植灌木,其高度不应超过首层窗户,在建筑东西两侧,可选择一些快生大乔木,以防日晒。
在距离教学建筑一定距离,且面积较大的地块,可规划为校内游憩绿地,成为全校师生课余交谈休息的场所。
其设计多使用自然式或混合式,通过植物构景,堆山置石或雕塑小品,丰富园景。
但总体布局设计上要满足师生散步、休息的功能要求,不论主景还是配景,皆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4)空间指垂直绿化,包括屋顶绿化、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
是利用较小土地而获得较大绿化面积的有效方法,而且还丰富了绿化的层次和形式。
二、校园绿化的特点
(一)校园绿化与园林绿化有很大差别。
园林是以树木、花草、山石、水体等自然景物为主体,以建筑小品来点缀、衬托自然景物,即使体量较
大的亭台廊榭,除造景需要外,其功能也只是满足人们的游憩要求。
而校园绿化是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配合校园建筑起着衬托辅助作用。
学校是以建筑为主体的空间环境,大部分教学活动都在建筑空间内实施,园林要受建筑的制约,与建筑相协调。
如校园建筑属现代建筑,园林中就不要出现一些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小品;规则式的建筑布局就应配合规则式或混合式的园林形式。
在设计中,不能盲目搬抄公园中的山水楼台,而减少了仅有的绿地面积,使绿化功能失调,也不能为了片面的绿化效果而密植树木,盲目配植。
应充分利用绿化来美化建筑立面,弥补建筑及其空间的不足,使绿地同建筑相协调。
(二)体现校园活动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的点景手法是创造校园意境常用的手法,通常通过
题咏、匾额、石刻等反映出来。
校园中的置石、花架、亭台等都可用形象化、诗意浓的题咏来点出主题。
另外,还可根据学校的性质、教学宗旨、培养目标等,在校园中设置一些点题点景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的设置要与学校的大环境和设置的具体环境相适应。
如在中学校园,可以一位为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古今人物雕塑为主题或寓意积极向上的小品,激励师生共同努力,报效国家;卫生中专学校校园则以救死扶伤为题材,来显示师生们为祖国医务事业献身的决心等。
艺术品或纪念物会使整个校园情景交融,它不仅使每个校园各具特色,还有助于教学潜能的发挥。
校园中多有分区,只是划分的角度有所差别,每一区由于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质,容易构成独有的形象特征,以强化人的感性认识。
以植物名称来点出某一区域的特征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武汉大学四个学生宿舍区就以种植植物命名为:“枫园”、“樱园”、“梅园”和“桂园”,充分表现了校园绿化的个性。
校园绿地的设计受制于园内各种建筑,同时具辅助教学任务完成的功能,如宿舍附近的绿化,需要提供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利于师生的安静休息;教室、图书馆周围的绿地需开阔舒展,为师生长时间的阅读提供一个调节视力、消除疲劳的绿化开阔视野。
或封闭、或开阔,或规则式、或混合式,要根据建筑的不同功用而考虑相应的形式,形成不同的特点。
三、校园植物的规划
(一)要根据各校具体环境进行绿化规划
高校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城区区域,充分利用地势、水面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
处于闹市中心的校园一般发展空间有限,绿化应着眼于增绿方面,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墙体、围墙、配建花架等,以搞垂直绿化为主,如种植爬山虎、紫藤等植物,给建筑物披上绿色的外衣,再配植一些花草,占缀校园。
发展空间较大的校园,宜以常绿植物为骨干,广植乔木,配植草坪等,使校园广阔的空间,显得充实丰满。
充分利用原有地貌,如利用原有水面(对于水系严重污染和换水较困难的地区,不宜搞人工湖、人工河等),在其四周植柳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