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濮阳市市区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濮阳市市区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6.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7.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8.“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参考答案:
6.D
7.C
8.D
6.
试题分析:D项,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C项“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D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
据2017年人民论坛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文化自信指数调查”,中国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较2016年有所增加,这说明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认知、认同度。

文化自信既是深刻的历史命题,也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中国的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无法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
来。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中华文化犹如强大根系般深植于人民、历史和时代的沃土中,奠定了我们的强大底气,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当前,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日益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得以彰显。

通过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国传统思想,当代中国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包容等价值理念传达于世界,以“中国方案”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使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更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文化都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中华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吐故纳新、继往开来。

推动社会结构不断完善和经济持续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未来发展相承续,成为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还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足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基本准则,指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亟待传播。

中华文化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中不断追求和谐共振,把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与精神,最终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洪流,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第1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自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认知和认同,2017年的文化自信指数比2016年高。

B. 中国文化自信根植于具有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之中,为我们奠定了底气。

C. 中国文化自信是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D. 中国文化自信既在于自身的文化生命力,也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获得世界的认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上的支撑作用。

B. 文中的三个论证角度同时也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C. 文章逻辑思路清晰,论证层次分明,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具有很强的条理性。

D. 文章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辅以饱含情感的语言,有很强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文化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吐故纳新,继而推动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

B. 如果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中国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强大的底气,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C. 具有了“更广泛”的自信,我们就可以在与外来文化进行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取得主导地位。

D. 如果中华文化能够贏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那么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为我们奠定了底气”的是“中华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自信”。

故选B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C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析有错,应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取得主导地位”分析错误,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国传统思想”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包容等价值理念”相矛盾,且文中说的是“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3.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而不登大雅之堂。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

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

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

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

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

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

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

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

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

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

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

《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节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有删改。

)1.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
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的基调,是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剧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D.《狂人日记》不能因为正文是白话文,就认定它是现代小说;《怀旧》也不能因为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就否定它的现代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

而在中国古代,饱读圣贤书的君子瞧不起小说,才子只是偶涉小说,落第的文人也只是通过写小说做白日梦。

B.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C.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错误的。

白话并不是评判文学现代性的要素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虽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肯定性的评论,但仍没有摆脱
“稗史”的地位。

只到《红楼梦》出现,传统小说才没有被看作是“闲书”。

B.如果没有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没有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没有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鲁迅发表现代小说就不会那么顺利。

C.鲁迅认为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认为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

他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D.鲁迅在夏瑜的坟头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表明革命还有后来人,想以此透出几分亮色;然而,这种企图连夏大妈也只能理解成儿子的冤魂显灵。

这种隔膜增加了《药》的悲剧性。

参考答案:
1.(3分)C(绝对化。

文中并未说“《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始终沉浸”不恰当)
2.(3分)A(B.偷换概念,梁启超“矫枉过正”地“抬高”了小说的地位;C.强加因果;D.文中认为白话是文学的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中的一个要素。


3.(3分)A(无中生有。

《红楼梦》在当时仍属于传统中的“闲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73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

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

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

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

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

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

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

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

久系逾冬,会赦出。

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

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

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

”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选自《汉书·魏相丙吉传》)
7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捕,案致其罪案:核实
B.恐久获罪,乃自免去恐:惊恐
C.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非:责怪
D.相心善其言善:认为是好的,对的
7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73.下列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相年轻时研习《易经》,有才学,在郡中担任小吏,被举荐为贤良;后担任茂陵县令,治政严明,社会一片安定。

B.在魏相第一次担任河南太守期间,丞相车千秋去世,其儿子正担任武库县令,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C.有人诬告河南太守魏相残杀无辜,当地许多吏卒百姓为之申冤;而大将军霍光却因武库令事,给魏相治罪下狱。

D.魏相再次担任茂陵县令时,有贬谪之意,情绪低落;好友丙吉劝导他谨慎行事,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参考答案:
5. 参考答案:
11.C 12.B 13.D 14、(1)因为这个缘故,士民都十分感激周顺昌。

(2)我们原以为是皇上的旨意,(没想到)竟然是东厂来捉拿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承祯,字子微。

博学能文,攻篆,迥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

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

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

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

承祯对曰:“老子经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且心目所见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

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乃无私焉,而天下理。

’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无为之旨,理国之要。

”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

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

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余篇,为制序,名曰《白云记》。

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天台。

”承祯徐对曰:“以仆所观,乃仕途之捷径耳。

”藏用有惭色。

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

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

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初玄宗登封太岳回,问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

”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

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

”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

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

后白日上升而去。

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

(选自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迥为一体迥:远
B. 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雅:平素,向来
C. 撮其美者三十余篇撮:选取
D. 国之望者为之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睿宗向司马承祯询问治国之道,司马承祯认为治理国家的要旨就是《易经》所说的顺应自然。

B. 《白云记》收录司马承祯离开唐玄宗时公卿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常侍徐彦伯还为诗集作了序。

C. 卢藏用劝说司马承祯在终南山隐居,司马承祯说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感到羞惭。

D. 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潜藏各种神仙,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修建仙官庙。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

(2)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

8.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司马承祯修行道术的成效。

参考答案:
5. A
6. B
7. (1)睿宗深深赞赏他奇特的见解,把他留在宫中,想加封他做大官,他坚决推辞,不久告别回山。

(2)司马承祯隐约细微地阐述,唐玄宗也(把他所讲的内容)记录并秘藏起来,所以世人不能得知。

8. 深得唐睿宗赞赏,助唐玄宗得以延年度世,促成仙官庙列置五岳之顶,指点谢自然超度成仙,自己年过百岁仍身体健壮(童颜健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选项“迥:远”错误,应改为“迥:显著,明显”。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选项“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错误,根据原文“撮其美者三十余篇”可知,是“选择了三十首最好的诗赋”,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1)异:奇特的见解。

加:加封。

固:坚决。

无何:不久。

(2)隐微: 隐约细微。

传:记录。

秘:秘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由原文“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

”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深得唐睿宗赞赏。

由原文“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助唐玄宗得以延年度世。

由原文“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

”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促成仙官庙列置五岳之顶。

由原文“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

后白日上升而去。

”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指点谢自然超度成仙。

由原文“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

”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自己年过百岁仍身体健壮(童颜健步)。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

“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

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

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

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他钻研篆书,自成一体,叫做“金剪刀书”。

他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用丹药的道术。

唐睿宗崇尚道教,对他屡次给予特别的尊崇,他才应诏赴京。

睿宗问他阴阳术数的事情,他回答说:“《老子》上说:‘削弱权力再削弱权力,以达到顺应自然。

’心中想到眼里看到的事物,常常削弱欲望尚且不能做到不想不看,难道还要再钻研异端而增加心智上的忧虑吗?”睿宗说:“以顺应自然的方法治理自身,就可以做到清高;用顺应自然的方法治理国家,怎样呢?”他回答说:“国家就像自身一样。

《老子》上说:‘心境要注意恬淡,气息要凝聚于淡漠,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没有私欲了,那么天下也就治理了。

’《易经》上说:‘圣人应当使自己的道德与天地的自然规律相吻合。

’因此知道天不讲话而守信,顺应自然就能成功。

顺应自然的要旨,就是治理国家的要旨。

”睿宗很赞赏他的奇特见解,要把他留在宫中给他高官显位,他坚决推辞。

不久他告别回山。

皇上就赐给他宝琴和花披肩,派人送他。

很多公卿都作诗送他。

有一个叫徐彦伯的常侍,选择了三十首最好的诗赋,写了序言,命名为《白云记》。

当时有一个叫卢藏用的人,早先隐居在终南山,后来进入朝廷,身居要职,见司马承祯要回天台山,就用手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终南山里就有不少好地方,何必非回天台山。

”司马承祯不慌不忙地说:“依我所见,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

”卢藏用脸上露出羞惭的神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