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媒体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探究多媒体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苏 惠 (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621000)【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生物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生物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71-01 一、前言
生物课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农业、医药、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的基础,然而,生物课的学习存在着艰涩、抽象的特点,大多数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乐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融入到教育领域中。

它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引导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转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的积极主动。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学习积极的发挥,重视教师对学生思考过程进行引导。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引导教学法,是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的额,也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措施,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二、将多媒体技术巧妙融合于高中生物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它能够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根据教学设计有机结合,把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更加生动、具体地传达给学生[1]。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课程中的概念是知识点的浓缩与精华,是学习生物结构的基础,正确地理解概念,才能提高生物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知识简
单化,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丝分裂”这一内容时,课前设计了精美的PPT,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动物细胞与的植物细胞增殖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以及动植物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异同点,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2.利用多媒体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集实验性、应用性于一体,但是有些实验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无法操作
演示,单纯的语言讲解这些枯燥抽象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将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把原本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更为具体、直观与象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大大降低了生物知识的难度,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2]。

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这一节中,渗透现象的原理这一知识点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在课堂上做渗透现象的实验,一节课无法观察到漏斗中液面的变化的,水分子透过玻璃纸的现象是微观的,是学生无法感知的。

这种情况下,老师设计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漏斗中液面的变化,并将玻璃纸两侧的溶液局部放大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示意图,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感知微观的水分子是如何进出
半透膜使漏斗中液面升高的,这样就对渗透作用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制作多媒体动画,以动易静,突破难点,理解原理。

新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很抽象的,对学生来讲也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的,它它揭示了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变化以及如何起作用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老师费尽心思,组织条理清晰的语言,书写层次分明的板书,大部分学生仍然云里雾里的。

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演示,有利于学
生理解,也有利于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最经典的实验。

这个实验对实验室条件的要求很高,现有的高中实验室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实验的需求,单靠老师的讲解,实验过程无法在大脑中呈现,学生没有直观的体验,就难以理解这一过程。

采用Flash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分别制作R型细菌、S型细菌,将课本中的四幅插图制成动画,真实地再现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发生的后果,直观形象,给学生感性认识,放映时,采用
边放映边讲解的形式,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变得生动有趣,使这一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容易接受。

4.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

《生物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立足现实生活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已有的生物
学知识,
解决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具体问题。

“遗传学”板块,就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板块。

教学时我将这一板块的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具体的社会现象入手,将生物学知识充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中:某
地区一名男孩小明几年前被拐卖,现在通过宝贝回家网终于取得联系。

但小明的父亲因悲伤过度已经病逝,小明的爷爷要求亲子鉴定,明确亲属关系。

请问用哪些办法进行鉴定?女孩是否也适用于这些方法?通过这一社会案例,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生物课的实际价值得到提升。

三、结语
把多媒体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学带
来便利,给课堂带来活力,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

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要让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人
为本,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3],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
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娜.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J].新课程(中).2016.01:216.[2]黄志霞.高中生物教学中巧用多媒体的探讨[J].好家长.2016.08:246.
[3][2]尤兰.引导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01):28-29.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王 晋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第二中学(武川县职教中心) 011700)【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累积了诸多的古典诗词素材,但对于诗词的字义理解,深化的意境分辨能力均较为薄弱,处于被动且机械化背诵模式,严重缺乏古典诗词的审美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囊括了作者的平生经历、翻飞思绪、人生感想等,诗词内容的品咂,不仅有利于填充学生的文学素材库,更多的是借助诗词平台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合诗词情境,潜移默化的启示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上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构建健全的价值观。

针对语文古典诗词的审美培养应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上主动的审美舞台上,构建轻松的审美空间,优化语文的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71-02 引言
古典诗词虽然与现代中学生有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很多的古典诗词内容,都可以与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结构体,基于诗词本身迁移思维获得生活的感想,诗词的审美自然而然的渗透德育内容,学生“以史明鉴”,通过古人的经历与感悟,解决自己的生活困惑,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的求知状态,扭转课堂的角色定位,引领学生走出诗词的认知误区,导入趣味的元素引发学生的互动,在轻松自主的探究平台上,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诗词审美主观能动性。

一、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1.梳理古诗的写作特点。

古典诗词的韵律平仄起伏,部分的诗词对仗工整,将情愫隐含在文字中,通过情境的描写,阐述心中的愿景,需要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象看本质,借助诗词中夸张、通感等手法,了解诗词中动静之处的曼妙。

拿中学2018需背诵的古典诗词篇目之一“关雎”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于本篇诗词的审美,可从故事出发,构
建故事情境,其虽然韵律规整,但很容易出现记忆的混淆,以“参差荇菜”为开头的几句有相似之处,学生记忆中容易对应到错误的内容上,应了解其前后顺序的安排特点,了解整个故事的梗概,以故事的抑扬顿挫、情绪起伏强化理解,故而加深印象。

2.归纳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

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识记的古典诗词大多有着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堪称送别诗中的传世经典,偏于描写个人生活,风格较为清新,偶
有政治上的不满。

另有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魔,与其称号有关,风格各有差异,结合其美名皆可对其诗词创作手法窥见一斑。

审美时不应只看到诗词本身,而是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分析,对诗人创作风格的了解也有助于诗词审美能力的提高,避免学生造成
认知的偏颇。

3.总结不同时代的古诗特色。

作者表达的情感、风格不同,多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我们都知道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多是出自“官”之手,诸多的作者都是朝廷拜官授爵之人,他们无论是抒发了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