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辛章遗址人牙结石的淀粉粒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平辛章遗址人牙结石的淀粉粒分析
作者:任冠宇赵杰侯亮亮
来源:《文物世界》 2017年第2期
摘要: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食物结构,尤其是对植物性食物的利用情况,一直是考
古工作者所关心的话题。

原平辛章遗址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属于龙山时代晚期遗址。

本文通
过对原平辛章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先民以粟黍为主的多样性食物结构特征;
以种植为主、野外采集为辅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熟食为主、以生食为辅的食物加工方式。

对于
探索山西北部新时代时期先民的食物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辛章遗址龙山文化牙结石淀粉粒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淀粉粒分析成为探索古人类植物性食物结构的重要手段[1]。

淀粉粒分析的基本手段,就是将包括古代器物、古土壤层、古动植物等的古代遗址中,所提取的古
代淀粉粒,与现代淀粉粒进行对比,确定其种属。

从而进行包括古代人类食物结构分析、古代
人类对食物的利用情况、古器物的使用、古代环境重建等一系列研究[2]。

其前提是现代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形态标准的确定,其发展的推动力是古代淀粉粒埋藏学研究的深入、提取技术的完善、污染控制水平的提高[3]。

现代植物淀粉粒形态样品的搜集与统计工作,为古代淀粉粒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样
本对照资料(图一)。

其中,杨晓燕对粟、黍、狗尾巴草等的淀粉粒形态分析比较,陶大卫对
小麦族、豆科植物淀粉粒形态的总结,葛威对禾本科植物淀粉粒形态的统计,都是典型代表[4]。

淀粉粒分析法探索古人类植物性物结构,所使用的淀粉粒可以有以下来源:使用浮选法,
从遗址中获取植物遗存;从考古所获取的古代器物表面提取古代淀粉粒。

前一种方法所获取的
淀粉粒可能包含人类不食用的植物淀粉粒。

后一种方法所获取的淀粉粒可能遗漏一部分不需要
和器皿接触的食物。

例如体量小的盛放类器皿中,不会放一些超过其容量的食物;研磨类器皿
表面,会有果实类和根茎类食物的淀粉粒残留。

而人牙结石中获取的淀粉粒,则可以避免以上
缺陷[5]。

牙结石是无机盐、磷、钙盐等成分沉积形成,附着于牙齿表面的钙化或者部分钙化的物质。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捕获人体摄取的食物颗粒,能有效存储人类的食物信息。

研究表明,牙
结石具有易于保存的特性,而包裹于古代牙结石中的淀粉粒,就成为了考古工作者研究古人类
食物结构的重要实物证据。

辛章遗址地处山西省原平市辛章村,滹沱河东岸之台地。

该遗址分布面积广,遗存比较丰富,保存状况良好,延续时间久远,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其中,又以
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期遗存为主[6]。

该遗址地处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交汇的地区,对该遗址的考古研究,有利于对中国多样性文明的形成进行探索。

为此,我们选取了原平辛章遗址出土的9具人骨,提取了其人牙结石内的淀粉粒,对其进
行了形态鉴定和观察,以了解当地先民的植物性食物构成。

一、材料和方法
实验样品选自原平辛章遗址,共计9具人骨,在进行牙结石的提取前,我们对这9具人骨
进行了性别和年龄的鉴定(见表1)。

由于M1人骨年龄偏小,未发现牙结石,因此,在不破坏牙齿样品的前提下,我们对除
M1以外的有明显牙结石的其中8具人骨,共计32颗人牙样品(每具4颗人牙),进行了淀粉
粒的提取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全程佩戴一次性手套鞋套,严格遵守实验注意事项,防止
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和外界接触污染。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选取人骨上有明显牙结石特征的牙齿,并对其进行编号。

(2)刮取牙结石,并将其置于离心管中。

(3)超声波震荡,清洗牙结石。

(4)使用离心机离心,待牙结石沉淀后,吸走上层清液。

(5)制片观察。

(6)对淀粉粒进行拍照,记录,分析。

在进行制片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对所观察到的淀粉粒进行了多角度拍照。

分别拍摄非偏光
和偏光下的淀粉粒形态照片。

在拍照的同时,我们对各个淀粉粒的特征进行了对应的观察记录。

包括淀粉粒颗粒的大小、表面形态、消光特征等。

记录完成之后,我们对照现代标准淀粉粒特征。

对提取出的古代淀粉粒进行了对比、鉴定、分类。

此外,为排除实验室可能受到的现代淀粉粒污染,我们在古代样品制作实验室内,放入空
置载玻片两个批次,每个批次两片,将其静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热落灰,之后制片,观察。

其中,第一个批次放置21小时,第二个批次放置230个小时。

二、结果
通过实验分析,32颗人牙上,观察到的淀粉粒共59颗,按其形态分析,可划为7类。

A类:有11颗,被破坏但是特征明显的有2颗。

呈多边形或者圆形,脐点居中,开放,消
光状态下,呈明显的十字消光特征。

大部分有层纹,中部有凹陷,有Y型裂隙。

此类淀粉粒,
长轴位于8.30~18.51μm范围内,短轴位于7.07~16.42μm之间。

就淀粉粒的形状而言,多边
形乃禾本科植物(Gramineae)种子,粟(broomcorn millet)、黍(Panicum miliaceum)、
高粱(Sorghum bicolor )、薏苡(Coix chinensis Tod)、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 Linn)等。

为明确该类淀粉粒的种属,我们结合参考文献[1-6],以及现代淀粉粒
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水稻等植物的淀粉粒粒径均值,均小于A类淀粉粒;高粱、薏苡等植物的淀粉粒粒径均值,均大于A类淀粉粒;玉米起源于美洲,直到明朝才传入中国。

而粟黍类淀粉粒表面光滑,有裂隙,呈多边形或圆形。

这些特征,均于A类淀粉粒较为吻合。

由此推测,此类淀粉粒可能来源于粟黍类淀粉粒(图二)。

B类:有2颗。

呈肾行,脐点居中。

层纹隐约可见,裂隙呈放射状。

长轴范围在
20.45~22.51μm之间,短轴范围在13.86~19.17μm之间。

基于参考文献[7]以及现代淀粉粒特征,该类淀粉粒应该来源于豆科类植物淀粉粒(图三)。

C类:有2颗。

呈圆形,脐点居中,层纹隐约可见。

长轴范围为10.45~38.92μm,短轴范
围为8.84~36.41μm。

虽有明显的破坏痕迹,但这些特征与禾本科小麦族植物,如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麦(Hordeum vulgare L)、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等淀粉粒相似。

该类淀粉粒疑似来源于麦类植物淀粉粒(图四)。

D类:有1颗。

呈卵形,脐点偏于一端,闭合。

无层纹。

长轴为14.50μm,短轴为
7.40μm。

该淀粉粒符合现代块茎类淀粉粒特征,此淀粉粒可能来自块茎类淀粉粒。

E类:有30颗。

该类淀粉粒大部呈圆形、卵形,部分脐点可见,层纹均有破坏痕迹。

消光
状态下,大部分十字特征不明显,即使有十字特征,亦是遭到破坏。

长轴范围12.52~28.31μm,短轴范围11.81~22.65μm。

仅能判断出为受到加工破坏的淀粉粒,难以做到较明确区分。

F类:有2颗。

呈圆形,中部脐点呈圆点,层纹明显。

消光十字特征明显。

长轴范围
7.00~7.50μm,短轴范围6.84~7.11μm。

出自于空置样品,为现代淀粉粒污染。

G类:有9颗。

无法辨别,种属不明。

部分是尺寸过小,无法辨识标志性特征;部分是发
育尚未完全,标准性特征尚未成熟。

其中,粟黍类较多,加工破坏的淀粉粒也较多,豆科、块茎、小麦类、现代淀粉粒污染的
数目较少。

三、讨论
1. 在进行古代淀粉粒提取实验时,进行空置样品实验,有利于排除现代淀粉粒的污染。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整洁,我们采取了严格的实验措施。

包括禁止携带食物、饮料进入实验室,实
验室的遮光遮灰措施,实验器具的清洗等。

但是,进行空置样品实验时,在实验室内空置10天的载玻片上,依然发现了淀粉粒。

我们根据发现的该类淀粉粒的特征,确定了古代淀粉粒样品
中混入的现代淀粉粒,有效地排除了现代淀粉粒的污染,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在国内此前的
古代淀粉粒观察实验中,并未进行空置样品实验。

因此,空置样品实验,应作为以后古代淀粉
粒提取实验中的必备内容。

2.粟黍类植物的淀粉粒占到了辛章遗址可确定性淀粉粒的50%以上(见表2),表明在当时的先民生活中,粟黍类植物已经成为日常饮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粟
黍类植物在龙山时期的中国先民食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

辛章遗址植物淀粉粒的分析,正是这种观点的辅证。

3. 在牙结石中发现的古代淀粉中,麦类、豆科、块茎类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说明先民当时食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可能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作物混种方式,同时,野外采集也是重要的补充方式。

4. 植物淀粉粒的烹煮,会使淀粉粒发生糊化现象,其在消光状态下的反映,就是无十字消光或者少十字消光。

烹煮程度不同,种属不同,糊化的程度也会不同。

在我们所确认的淀粉粒中,有明显烹煮痕迹,以至于于无法判断淀粉粒种类的淀粉粒有30颗(见表2)。

而牙齿对淀
粉粒的直接碾磨,即生食,表现在淀粉粒的层次上,则是淀粉粒的整体性碎裂,这种淀粉粒我
们只发现3颗。

因此,在辛章遗址生活的龙山时代先民中,烹煮已经成为先民食物加工的主要
方式。

四、结论
辛章遗址古人牙结石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粒,包括了来自粟黍类以及麦类、豆科、块茎类
等食物的淀粉粒。

其中,大部分是粟黍类植物,可能是当时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麦类、豆科、块茎也是当时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反映了当时人类食谱的多样性特征。

辛章遗址古人牙结石中发现的淀粉粒,含有大量深度烹煮的淀粉粒,说明当时先民以种植
为主、野外采集为辅;以熟食为主、以生食为辅的生业模式。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5YJC780003),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ZH-19)共同资助。

————————
[1] 杨益民《古代残留物在考古中的应用》,《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

[2] 杨晓燕、吕厚远、夏正楷《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与文物》2006
年第3期。

[3] a.李启明、杨晓燕等《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
食物》,中国科学杂志社,2011年,140页。

b.葛威《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a.杨晓燕、刘长江等《中国北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第
四纪研究》2010年30期,355-362页。

b.陶大卫《淀粉粒的鉴别和分析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葛威、刘莉等《几种禾本科植物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考古
学意义》,《第四纪研究》2010年30期,377~384页。

[5] a.杨晓燕、刘长江等《中国北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第
四纪研究》2010年30期,355-362页。

b.陶大卫《淀粉粒的鉴别和分析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李启明、杨晓燕等《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
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中国科学杂志社,2011年,140页。

[6] a.从容《忻州游邀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b.赵杰、王炜《山西原平市辛
章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双錾鬲)》,《考古》2014年第5期。

[7] 万智巍、杨晓燕等《中国常见现代淀粉粒数据库》,《第四纪研究》2012年32期,317~372页。

[8] a.高升、孙周勇等《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农业考古》2016年第
3期。

b.刘昶、方燕明《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任冠宇,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杰、侯亮亮,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
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