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学习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有两句话——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都能获
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是尊重
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让孩子们的“个性旗帜”在数学学习
过程中飞扬,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教育取向。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
自己的个性呢?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张扬学生个性。
孩子在小的时候,最爱问“为什么”,可随着年岁的增长,问为什么的孩子
越来越少。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看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初生牛犊不怕虎,上课敢说
敢做的特别多,随着年级的增高,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
学生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有时还会导致同学的笑话,说什么异想天开。
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
没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
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做
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
实践中体验数学。
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
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
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如教学8加几的例4“8+9”时;教师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
一般
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
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
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
这样,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
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
(1)开放情景。
新课程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新课程已淡化应用题教学,强调
数学的应用,突出问题解决的意识。
如教学两步应用题,可呈现多个条件让学生
自主选择、自主探索。
再如:小数除法可创设这样一个开放的情节,让学生用自
己的方式学习。
一个橡皮擦0.30元,一支圆珠笔0.50元,一瓶胶水1.30元,
妈妈给你 2.80元,你要买其中一样东西,可以买几样?生活中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个个争着说自己要买什么,付多少钱找多少钱?最终发现a单位转换,从已
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换算单位找到买几样找多少样。
b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问题,这样很自然地通过情境创设,个性化解决问题最终回归到小数除法转化为整
数除法解决。
学生先有自己的个性展示,再在教师引导下获取新的解答方法,使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数学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会思考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发展学生
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相机诱导,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在操作实
践过一把“表现自我”的瘾。
例如:我在教学《10的认识》时,学生拿出圆片,
先数一数是不是10个,再自由摆放:
结果孩子们的摆弄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在短短的2分钟,孩子们的学具摆弄,就像一个个作品展示会,他们的个性在飞扬,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原来不受约束、捆绑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原始的创造力。
(3)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新课程的改革让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
并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
在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7+18 的算法:
①拆成整十数、个位数
a、先算30+18=48,再算48+7=55;
b、先算40+18=58,再算58-3=55;
c、先算30+10=40,7+8=15,再算40+15=55;
②凑成整十数
a、37+3=40,40+18=58,58-3=55;
b、40+20=60,60-3=57,57-2=55;
三、开放式作业,张扬学生个性
(1)坚持写数学日记。
写日记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日记中可以是个人的数学秘密,也可以是在日常中积累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小知识、趣味题、智慧题等。
通过写日记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
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更主要的是给学生以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习惯得以巩固
(2)实践性作业
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应该减少学生知识性作业的数量,优化其质量,增加实践性作业,加强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作业回归生活世界。
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所以教师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和学生自身的资源设计作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如当数学课讲到计算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放学后与家长一起去
购物,由孩子自己学着付钱,并计算找零头。
在学统计时,可叫学生统计自己家一个月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
在学习比例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重新设计自己的家,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活的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主题作业
这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以作业为载体的学习活动。
它把学生作业活动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并强调要在一定情境中完成,它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百分数后,可以确定主题为“树种成活率”的研究内容;学习长方体的知识以后,可以确定“为家乡特产设计包装盒”的主题;学习正比例的知识以后,可以进行“不同时间段,物体与影长的关系”主题研究。
无论是哪一个主题,都是一个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分析、输出的过程。
学生需要多人合作、进行调查、收集资料信息、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可以调查报告、手抄报、黑板报、演讲汇报等形式来展现成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就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也正因为有了个性化的教学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有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