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转成DEM

合集下载

地形图比例尺、等高距和DEM分辨率关系

地形图比例尺、等高距和DEM分辨率关系

地形图⽐例尺、等⾼距和DEM分辨率关系地表⾯的形态是很复杂的,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态是由它的相对⾼度、地⾯坡度以及所处的地势所决定的,它们是影响等⾼距的主要因素。

从等⾼距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当地图⽐例尺和图上等⾼线间的最⼩距离简称等⾼线间距确定之后,地⾯坡度是决定等⾼距的主要因素,当然等⾼距的⼤⼩也受到地⾯⾼度所制约。

h=M*S*tanα/1000式中:M—地形图⽐例尺分母;S—等⾼线间的最⼩间距;α—地⾯坡度。

h—等⾼距。

等⾼距的选择⼀般应考虑两种因素:图⾯清晰度和地貌表⽰的详细度。

对选择等⾼距来说,图⾯清晰度指地图上等⾼线最⼩间距对图⾯载负的影响程度。

地貌表⽰详细度指单位⾼差内等⾼线所通过的数量对地貌表⽰的影响程度。

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统⼀体。

所以选择分区适宜的等⾼距的实质是选择详细度和图⾯清晰度的最佳结和。

常见⽐⽐例尺、等⾼距和DEM分辨率关系如下表所⽰:2、cellsize与dem分辨率的关系cellsize(x,y)是栅格象元的⼤⼩,不是通常意义上dem的分辨率。

通常dem有两种分辨率:1)⽔平分辨率:就是你说的那个数;2)垂直分辨率:也就是通常意义上dem的分辨率。

改变栅格⼤⼩使⽤重采样的⽅法,arctoolbox⾥有个⼯具resample。

由原始数据(例如等⾼线、有⽴体像对的卫星数据)⽣成dem时cellsize 会影响dem的精度,但对dem做resample时表⾯上看xy分辨率是提⾼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dem的精度,和直接⽣成的该分辨率的dem有很⼤的差别。

resample后计算出的坡度范围要⽐原始的dem计算出的坡度范围宽。

DEM的分辨率,⼀般⽽⾔是格⽹⼤⼩cellsize的3-4倍。

cellsize(5,5)说明的是格⽹⼤⼩是5*5,分辨率⼀般在15-20M左右。

但是确定精度还得根据图中信息元素判断。

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1.进入arcgis的workstation模块2.在Arc命令行下输入下面的命令(等高线的各层文件存放在el5目录中)Arc:arctin d:\el5 d:\tin line elev (黑色为提示符,蓝色为输入的命令,下同)(即为对el5 建立tin ,elev代表等高线的高程值,并且只有line 参与运算),这样就由等高线生成了tin 注:可以在Arc命令行设置workspace路径,以后的操作不必每次都有写上绝对路径,相对路径就可以了。

命令为:Arc:wakespace d:\el5Arc:w 可以显示当前系统的worksapce目录。

3.由tin生成lattice,需要输入如下命令Arc:tinlattice d:\tin d:\lat这样就有tin生成了lattice,转化为了grid形式,分辨率设置为30米Enter distance between lattice mesh points <d>:后要出入分辨率,对于其它的设置取其默认值即可。

4.最有一步,由lattice生成dem,命令如下Arc:latticedem d:\lat dem这样便由lattice转换得到了dem,运行结果如下:然后在arcmap中可以打开生成的dem,同时也可以显示生成的tin,我们已经在d盘根目录建立了tin 和lattice子目录,目录名字分别为tin 、lat,在arcmap中会有对应的选项分别单击之,则会加入到arcmap中成为图层。

对显示tin的结果:将局部放大之后可以很清晰的看出tin的结构来:依照上述同样的方法,我们把生成的lattice显示出来:将局部放大之后,可以看出lattice的结构跟tin有显著的不同,为栅格状。

如果想把它们转化为其它格式,例如img格式,以方便的在erdas中操作,方法如下:启动arctools,并单击grid to imge 命令,进行设置后就可以转化为img格式,可以为erdas读取。

一种由等高线构建DEM的新方法-科学网—博客

一种由等高线构建DEM的新方法-科学网—博客

, 包括河流 线 和 山 脊 线 等 。 等 高 线 蕴 涵 着 大
量地形信息 , 所以在基于等高线建立 D EM 时 应 选择具有针对性 的 方 法 , 而不是选择通用的空间 ) 如反 距 离 权 重 ( 法、 样条( 插值方法 , I DW ) s l i n e p
3] 。近2 法和克 里 金 ( 法 等[ 国 K r i i n 0 多 年 来, g g) 外对由 等 高 线 构 建 D 的 方 法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EM
如I n S AR、 尽 管 新 一 代 地 球 空 间 信 息 技 术 ( 可快速获取 L i D AR 和 数 字 摄 影 测 量 等 技 术 ) 但是传统的由人工解译地形得到的等 D EM 数据 , 高线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 用 于 建 立 D EM 的 数
1] 。 广泛应用于科研与日常生活中的国家测 据源 [
第3 7卷 第4期 2 0 1 2年4月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 信 息 科 学 版 G e o m a t i c s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o f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 3 7N o . 4 r . 2 0 1 2 A p
摘 要: 基于 HA 提出了一种由等高线建 立 D S M, EM 的 新 方 法 HA S M-O C。 HA S M-O C方法保证地形曲面 的整体光滑性 , 保证 D EM 最大程度上 忠 实 于 原 始 等 高 线 数 据 。 实 际 等 高 线 案 例 结 果 表 明 , HA S M-O C方法 与基于薄板样条原理的 H 前者比后者保留更多的 u t c h i n s o n 方法的 D EM 模拟结果及其回放的等高线差相比 , 地形特征信息 ,前者的回放等高线比后者回放等高线更忠实于原始数据 。 关键词 : 等高线树 ;HA S M 优化控制 ;薄板样条 ;H u t c h i n s o n 方法 ;等高线回放 中图法分类号 : P 2 0 8

用ARCGIS 10 CAD等高线转为DEM的教程

用ARCGIS 10 CAD等高线转为DEM的教程

1.启动Spatial ETL Tool工具:在“Untitled - ArcMap - ArcInfo”中左键单击打开catalog在“Toolbox (框线项目)”(位于“Untitled - ArcMap - ArcInfo”中)上用户左键单击选中toolbox在“Toolbox (框线项目)”(位于“Untitled - ArcMap - ArcInfo”中)上用户右键单击展开菜单在“Spatial ETL Tool (菜单项目)”上左键单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中Spatial ETL Tool2.设置Spatial ETL Tool工具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左键单击打开输入文件的类型窗口在“FME Reader Gallery (应用程序)”(位于“FME Reader Gallery”中)上左键单击选中AutoCAD DWG/DXF,以打开dxf和dwg文件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用户左键单击进入下一步,选择导入的CAD文件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左键单击打开CAD文件所在位置在“处理后地形图.dwg (列表项目)”(位于“Select File”中)上左键单击选中CAD文件在“打开(O) (按下按钮)”(位于“Select File”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左键单击进入下一步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左键单击选择输出文件的类型在“FME Writer Gallery (应用程序)”(位于“FME Writer Gallery”中)上左键单击选中ESRI Shape文件类型在“FME Writer Gallery (应用程序)”(位于“FME Writer Gallery”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 (应用程序)”(位于“Create Translation Workspace Wizard”中)上用户左键单击完成Spatial ETL Tool的设置3.Spatial ETL Tool转换数据在“Spatial ETL Tool”中在找到DGX…AD(等高线层所在的位置)左键单击打开Feature Type Properties在“Format Attributes (选项卡)”(位于“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上左键单击打开Format Attrlbutes选项卡在“位置(指示器)”(位于“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上鼠标拖动开始找到高程值数据存放的字段(autocad_elevation)在“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左键单击勾选autocad_elevation在“OK (按下按钮)”(位于“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上左键单击在“Spatial ETL Tool”中用户左键单击单击“小加号”展开选中不必要输出的字段,按删除键,仅保留LINE输出的字段在“Spatial ETL Tool”中用户键盘输入[Delete]在“位置(指示器)”(位于“Spatial ETL Tool”中)上鼠标拖动开始在“Spatial ETL Tool”中用户键盘输入[Delete] 选中ARC与DGX PE的连接线,并删除在“Spatial ETL Tool”中用户左键单击打开Feature Type Properties在“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左键单击在“Attribute Name”中输入elevation在“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用户左键单击设定Data Type的类型在“number (列表项目)”上用户左键单击选择为number在“OK (按下按钮)”(位于“Feature Type Properties”中)上左键单击在“Spatial ETL Tool”中左键单击单击LINE前面的加号在“Spatial ETL Tool”中左键单击单击DGX PE的加号在“Spatial ETL Tool”中鼠标拖动开始选中LINE下面的auto tion小箭头在“Spatial ETL Tool”中鼠标拖动结束连接到DGX PE下的ElEVATION的箭头在“Spatial ETL Tool”中左键单击选中刚才建立的连接线在“Spatial ETL Tool”中用户左键单击单击Run Translation4.在ARCGIS中将SHP转为TIN文件在“Add Data (菜单按钮)”(位于“Untitled - ArcMap - ArcInfo”中)上左键单击在“打开(按下按钮)”(位于“Add Data”中)上左键单击在“D:\test (列表项目)”上左键单击在“DGX_line.shp (列表项目)”(位于“Add Data”中)上左键单击在“Add (按下按钮)”(位于“Add Data”中)上左键单击在“OK (按下按钮)”(位于“Unknown Spatial Reference”中)上左键单击在“DGX_line (框线项目)”(位于“Untitled - ArcMap - ArcInfo”中)上左键单击在“ArcToolbox (按下按钮)”(位于“Untitled - ArcMap - ArcInfo”中)上左键单击打开Toolbox在“TIN Management (框线项目)”(位于“ArcToolbox”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IN (框线项目)”(位于“ArcToolbox”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IN (框线项目)”(位于“ArcToolbox”中)上左键双击在“Create TIN”中用户左键单击选择输出TIN文件的路径在“Output TIN”中用户键盘输入TIN文件名在“Save (按下按钮)”(位于“Output TIN”中)上左键单击在“Create TIN”中左键单击在“DGX_line (框线项目)”上左键单击在“DGX_line (列表项目)”(位于“Create TIN”中)上左键单击在“打开(按下按钮)”(位于“Create TIN”中)上左键单击在“ELEVATION (列表项目)”上左键单击在“OK (按下按钮)”(位于“Create TIN”中)上鼠标拖动开始在“Edit TIN (框线项目)”(位于“ArcToolbox”中)上左键双击处理TIN文件在“Edit TIN”中左键单击在“tes (框线项目)”上左键单击在“Edit TIN”中左键单击在“DGX_line (框线项目)”上左键单击在“OK (按下按钮)”(位于“Edit TIN”中)上左键单击在“TIN to Raster (框线项目)”(位于“ArcToolbox”中)上左键双击将TIN文件转成DEM文件在“TIN to Raster”中左键单击在“tes (框线项目)”上左键单击在“OK (按下按钮)”(位于“TIN to Raster”中)上鼠标拖动开始单击左键CAD等高线转换为DEM完成将DEM导成 .img或者.tif文件即可。

浅较基于ArcGIS的两种DEM生成方法

浅较基于ArcGIS的两种DEM生成方法

浅较基于ArcGIS的两种DEM生成方法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新一代的地形图,地貌和地物不再用直观的等高线和图例符号在纸上表达,而是通过储存在磁性介质上的大量密集的地面点的空间坐标和地形属性编码,以数字的形式描述。

DEM以数字的形式按一定的组织结构组织在一起,表示实体地形特征空间分布的模型,是地形形状大小起伏的数字描述。

由于生成DEM的数据获取方式不同、生成算法各异等原因,DEM的生成方法很多,最常用的生成方法就是对现有地形图进行数字化,以获取原数据,并用于构建不规则三角网从而建立DEM或直接通过内插的方法建立DEM。

本文将对这两种生成DEM的方法进行实验,依据高程吻合度等质量评价标准对这两种方法生成的DEM进行对比。

1 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案根据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分别以构TIN法和TOPO法生成DEM,并对其比较,找出其区别和优缺点。

其中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生成DEM时对分别以无骨架点数据构TIN和增加骨架点数据构TIN两种方法生成的DEM进行对比,找到更高质量的构TIN方案;在TOPO法建立DEM中,通过对DEM生成参数的设置,建立更佳的DEM,对构TIN法生成的DEM与TOPO法建立的最佳DEM进行对比。

2 DEM建立方法2.1 构TIN法(以Delaunay三角网为例)不规则三角网表示数字高程模型既能减少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时在计算效率方面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

单纯以等高线构建DEM会出现平顶,沟谷、山脊不明显等缺点,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微地形特征。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需在等高线数据基础上增加骨架点数据来弥补。

骨架点就是分布于整个图内,弥补等高线不能反映出的具体特征地形的一系列特征点。

与没有骨架点的DEM晕渲图相比,平顶、沟谷、山脊不明显等缺点,已经较好地得到了改善。

包含骨架点数据生成的DEM比不包含骨架点数据生成的DEM在山顶、沟谷、山脊等方面优秀,包含骨架点生成TIN得到DEM的相同抽取点高程误差的均方差小于不包含骨架点生成TIN得到的DEM的抽取点高程误差的均方差。

浅谈DEM的制作方法

浅谈DEM的制作方法

浅谈DEM的制作方法摘要:论文阐述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内涵,简要介绍了DEM的制作方法,通过对乌海市海勃湾区某煤场地形图航片的数字处理,通过JX4-G TINDEM.exe 模块,理论联系实际的展现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生成多种DEM和其它三维数字产品的全过程。

关键词:摄影测量;DEM;三维产品1 DEM的内涵数字地面模型(DTM)是表示地面特征的空间分布的数据阵列,最常用的是用一系列地面点的平面坐标X,Y以及该点的地面高程Z或属性组成的数据阵列。

若地面点按一定的网格排列,点的平面坐标X,Y有起始点开始推算,无需记录,地面形态只用地面高程表示这样的数据阵列被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

三维分析大多是在数字高程模型(DEM)上进行的,一旦区域上生成所需密度和精度的DEM,内容丰富的各种三维分析是轻而易举的,其三维的可视化、真实场景、电子沙盘也迎刃而解。

DEM最常用的三种形式为:等值线DEM、TINDEM 、格网DEM。

1.1 等值线DEM高程等值线方法是地图学的基本方法,将地图上所有等高线数字化,即可形成高程等值线DEM。

等高线DEM的建立一般是直接采用数字化地图上的等高线。

1.2 不规则三角网TIN若将按地形特征采集的点按一定规则连接成覆盖整个区域且互不重叠的许多三角形,构成一个不规则三角网TIN表示的DEM,通常称为三角网DEM或TIN。

通常的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结构是按Delaunay三角形规则生成,该三角形的特点是任一三角形外接圆内部包含其它点,这里并未包括外接圆上。

按这个规则生成的三角网,称为Delaunay三角网。

1.3 格网DEM利用一系列在X,Y方向上都是等间隔排列的地形点的高程Z表示地形,形成一个个矩形格网DEM。

格网的每一个交点都包含有此处相关的高程信息。

2 DEM的制作方法论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制作DEM,这种方法制作DEM是指通过影像中的地物以及已经制作好的数据来进行生产。

从地图配准至生成DEM及晕渲的过程

从地图配准至生成DEM及晕渲的过程

从地图配准至生成DEM及晕渲的过程——以昆明市西山区1:10000地形图为例摘要地理研究中很多时候要运用到地形图,因此制作一幅地形图显得至关重要。

从一张包含等高线信息的普通图片文件到最后输出地形图需要经过地理配准、矢量化、生成TIN、生成DEM、晕渲等过程。

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1:10000地形图为例,截取其中一个区域进行矢量化等工作,制作出了一幅DEM地形图。

关键字地理配准矢量化 DEM 晕渲1 地图配准地图配准主要用于在数字化地图前,对地图进行坐标和投影的校正,以使得地图坐标点准确,使得地图拼接准确。

将需要配准的地图添加到arcgis中,并加入一些特殊的控制点(图1),所选的控制点最好分散,如若错选或者需要查看残差大小,则可以在“地理配准”工具栏中点击“查看连接表”进行删除或者查看残差(删除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

另外,控制点要在七个以上。

图1 加入栅格图并添加控制点加载完控制点以后需要配上数据框的属性以及定义其坐标系统(图2)。

在“常规”栏将显示的单位改为“米”;将需将数据框的坐标系统定为“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西安80投影坐标系,3度分带,东经102度中央经线),因为要与扫描地图的坐标系一致。

图2 编辑数据框属性及定义坐标系统在完成添加属性之后需要进行校正工作,在“地理配准”工具栏下选择“校正”,对配准的影像根据设定的变换公式重新采样,重采样类型选择“双线性内插(连续数据)”,另存为一个新的影像文件。

加载重新采样后得到的栅格文件,并将原始的栅格文件从数据框中删除。

至此,就完成了配准工作。

2 区域裁剪2.1 划定裁剪区域为了减小矢量化的工作量,我们在原配准好的栅格图行选取某一个区域进行矢量化,并在此基础上生成DEM和晕煊等工作。

在ArcCatalog中新建面图层,并导入配准好了的图层(70011-111.tif)的坐标系(图3)。

在arcmap中导入新建的图层并开始编辑,运用矩形构造工具在栅格图层上选取要裁剪的区域,并保存编辑(图4)。

利用cad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利用cad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利用cad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标题,利用CAD生成DEM的步骤。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常用的数据类型,用于表示地表的高程信息。

利用CAD软件可以生成DEM,以下
是利用CAD生成DEM的步骤:
1. 收集高程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地表的高程数据,这可以通过
现场测量、卫星遥感数据或其他地理信息数据源获得。

2. 准备CAD软件,选择一款支持地形建模的CAD软件,例如AutoCAD、MicroStation等,并确保安装了相应的插件或扩展程序,以便进行DEM的生成和编辑。

3. 导入高程数据,将收集到的高程数据导入CAD软件中,通常
高程数据以点或者等高线的形式存在。

4. 创建TIN(三角网),在CAD软件中,利用导入的高程数据
创建TIN,即由三角形构成的地形模型。

这可以通过CAD软件中的
地形建模工具来实现。

5. 生成DEM,利用CAD软件的功能,将创建的TIN转换为DEM。

这个步骤通常需要使用CAD软件中的地形分析工具或者DEM生成工
具来完成。

6. 编辑和优化,生成DEM后,可能需要对其进行编辑和优化,
以确保地形模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包括去除不必要的数据、填
补空缺区域等操作。

7. 导出DEM数据,最后,将编辑好的DEM数据导出为常见的文
件格式,如TIFF、ASCII等,以便在GIS软件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和应用。

通过以上步骤,利用CAD软件可以生成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形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一种基于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1]

一种基于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1]

收稿日期:2002-05-11(修改稿) 基金项目:“十五”国防预研基金项目(10405020202;413040502) 作者简介:王建宇(1964-),男,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学、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 滕树钦(1977-),男,广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仿真.文章编号:1001-9081(2002)08-0030-02一种基于等高线生成DE M 的方法王建宇,滕树钦(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江苏南京210094)摘 要:文中分析了常用的插值方法,通过对等高线生成DE M 数据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分量内插方法生成DE M 数据的算法,对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DE M 网格精度作了进一步探讨,该算法已用VC ++6.0编程实现。

通过实际使用,证明该算法执行速度快,能够满足精度要求。

关键词:等高线;DE M ;分量内插;算法中图分类号:TP873 文献标识码:ATHE METH OD OF MAKING DEM BASED ON CONTOUR LINEW ANGJian 2yu ,TE NG Shu 2qin(Department o f Automation ,Nanji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method of interpolation in comm on use ,and bring up the weight interpolation alg orithm to make DE M data through to research contour line in maps method of born DE M data.I t analysis realized the process in detail ,and study the accuracy to make DE M mesh in further.That alg orithm has already realized by the VC ++6.0programming.I t has been proofed that alg orithm carry out the speed quick and can satis fy the accuracy request ,is a practical alg orithm by actual usage.K ey w ords :contour line ;DE M;weight interpolation ;alg orithm1 前言将彩色地图等高线层提取出来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三维显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形分析,因此必须将一个等高线矢量图转化为可以用来三维显示的DE M (数字高程模型)文件。

两种等高线转DEM的方法

两种等高线转DEM的方法

两种等高线转DEM的方法1. 概述在很多项目中,都要用到DEM,通过DEM可以很好的模拟出地貌形态,但是通常我们拿到的数据是dwg格式的等高线,所以需要对等高线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DEM数据,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使用Global Mapper和ArcGIS进行等高线转DEM的方法。

2. 数据来源本教程所使用的数据是从微图中下载的高程数据生成的等高线,除了高程数据,常见的GIS数据都可以从微图中进行下载。

微图(关注头条号'水经注GIS',并回复'微图'获取微图软件安装包)3. Global Mapper转DEM相较于ArcGIS,Global Mapper的转换方法相对简单,所以先介绍一下Global Mapper的转换方法。

将dwg格式的等高线加载到Global Mapper内,效果如下图所示。

等高线效果在等高线图层上点击右键,选择'分析\网格-从3D矢量/雷达数据创建高程网格',如下图所示。

选择创建高程网格点击之后在显示的高程网格创建选项对话框内,设置名称为DEM,设置垂直单位为米,选择自动确定最佳网格间距,如下图所示。

高程网格创建选项点击确定之后可以看到生成了高程DEM数据,如下图所示。

生成的DEM4. ArcGIS转DEM相较于Global Mapper,ArcGIS的转换方法要稍微复杂一点,首先还是将dwg格式的等高线加载进来,如下图所示。

等高线效果在ArcToolbox中点击'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调用创建TIN工具。

调用创建TIN工具在显示的创建TIN对话框内,设置好输出TIN的位置,由于大部分等高线数据可能不知道坐标系,所以这里可以不用设置坐标系,设置好输入要素类,如下图所示。

创建TIN设置点击确定之后可以看到生成的TIN文件,如下图所示。

生成的TIN文件在ArcT oolbox中点击'3D Analyst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调用TIN转栅格工具。

DEM复习资料总结

DEM复习资料总结

DEM复习资料总结第一篇:DEM复习资料总结DEM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数字地形的表达方法及其分类数字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即数字高程模型是对二维地理空间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地理现象的模型化表达和过程模拟,简单地说,空间起伏连续变化现象的数字化表示和分析工具的集合。

DEM和DTM的区别与联系(1)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高程模型中地形属性仅为高程。

(2)在地理信息系统中,DEM是建立DTM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可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如坡度、坡向。

(3)高程模型最常见的表达是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或某个参考平面的相对高度,所以高程模型又叫地形模型。

实际上地形模型不仅包含高程属性,还包含其它的地表形态属性,如坡度、坡向等。

数字高程模型的分类⑴按照结构分类:基于面单元的DEM;基于线单元的DEM;基于点的DEM。

⑵按照数据源分类:以航空和航天遥感资料为数据源;以地形图为数据源;以地面实测纪录为数据源;以各种专题底图为数据源;以统计报表和行政区域底图为数据源。

㈢按照内容分类:综合性的DEM(全国性的DEM,包括地形、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区域性DEM(局限于某个行政区或自然区,比例较大,框架线条趋细);专题性DEM;单项DEM。

⑷按照结构形式分类:规则格网DEM;等值线DEM;曲面数字DEM;平面多边形DEM;空间多边形DEM;散点DEM。

⑸按连续性分类:不连续型DEM(Discontinuous DEM);光滑DEM(Smooth DEM)DEM最主要的三种表示模型规则格网模型、等高线模型和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DEM 的特点精度的恒定性、表达的多样性、更新的实时性、尺度的综合性第二章 DEM的数据组织与管理DEM的建立(它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地形数据的建模过程。

ArcGIS由高程点、等高线等矢量数据生成TIN、DEM问题

ArcGIS由高程点、等高线等矢量数据生成TIN、DEM问题

ArcGIS问题:由高程点、等高线等矢量数据生成TIN、DEM 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
(1) 添加矢量数据:Elevpt_Clip、Elev_Clip、Boundary、Erhai(同时选中:在点击的同时按住Shift)
(2) 激活“3D Analyst”扩展模块(执行菜单命令[工具]>>[扩展],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中3D分析模块),在工具栏空白区域点右键打开[3D分析] 工具栏
(3)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菜单命令[3D分析]>>[创建/修改TIN]>>[从要素生成TIN];
(4) 在对话框[从要素生成TIN中]中定义每个图层的数据使用方式;
在[从要素生成TIN中]对话框中,在需要参与构造TIN的图层名称前的检查框上打上勾,指定每个图层中的一个字段作为高度源(Height Source),设定三角网特征输入(Input as)方式。

可以选定某一个值的字段作为属性信息(可以为None)。

在这里指定图层[Erhai] 的参数:[三角网作为:]指定为[硬替换] ,其它图层参数使用默认值即可。

(5) 确定生成文件的名称及其路径,生成新的图层tin,在TOC(内容列表)中关闭除[TIN]和[Erhai]之外的其它图层的显示,设置TIN的图层(符号)得到如下的效果。

(6)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命令[转换]>>[TIN转换到栅格],指定相关参数:属性:[高程],像素大小:[30],输出栅格的位置和名称: [TinGrid]
确定后得到DEM数据:TinGrid, 其中,每个栅格单元表示30m×30m的区域
187********。

DEM可以通过点,等高线,TIN等通过插值生成.

DEM可以通过点,等高线,TIN等通过插值生成.

DEM可以通过点,等高线,TIN等通过插值生成.以点为例:(1)在Spatial Analyst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polate to Raster,在弹出的下一级菜单中点击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命令, 弹出IDW对话框。

(2)在Input points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被用来进行插值的离散点数据;(3)在Z value field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要加入的字段;(4)在Power栏中填入进行插值计算的幂值;幂值就是距离的指数。

如幂指数为2时则进行反向距离平方插值。

幂指数是一个正实数,其缺省值为2。

12(5)在Search radius type 栏中选择一种搜索半径设置类型;1) V ariable:当选择此项时,搜索半径由下面两Maximum distance。

首先在Number of points中输入搜索的最近点的个数(缺省值为12),然后在Maximum distance中输入一个控制距离。

如果最近点的个数超出控制距离,则将会以控制距离为限制来选取较少的点;2) Fixed IDW对话框来控制,Distance和Minimum number of points。

首先在Distance中输入搜索半径距离(缺省值是输出栅格大小的五倍),然后在Minimum number of points中输入控制插值点个数的最小整数值。

如果搜索半径距离内的点个数小于插值点个数的最小整数值,则搜索半径自动增大。

(6)Use barriers polyline为可选项,输入中断线文件。

barriers是在插值中,如有某些地方出现异常,(如某些断裂带),而要求插值时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所设置的选项。

它是一个打断表面的线特征。

这一线特征没有Z值。

悬崖,峭壁,堤岸或某些障碍都是典型的barriers。

barriers限制了插值计算,它使得计算只在线的两侧各自进行。

而落在线上的点则会同时参与线两侧的计算。

DEM数据的介绍,获取,处理

DEM数据的介绍,获取,处理

DEM网格单元大小的确定简单方法1由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生成DEM时,DEM网格大小的粗略估计: CELL Size = Scale分母/ 纸张分辨率纸张分辨率为300bpi(一般为200bpi),即一英寸纸张上面可以印刷300条线,以1:5万地形图为例:cell size = 50000/300 (inch) = 4.24 (meter)方法2地图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分辨率的关系带来的启示航摄规范(GB/T 15661-1995)中规定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

根据物镜分辨率和摄影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航摄影像上相应的地面分辨率D,即D=M/R。

(其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R 为镜头分辨率。

)根据航摄规范中“航摄比例尺的选择”的规定和以上公式,可得下表。

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影像地面分辨率(m)1:5000 1:10,000~1:20,000 0.4~0.81:10,000 1:20,000~1:40,000 0.8~1.61:2,5000 1:25,000~1:60,000 1.0~2.41:50,000 1:35,000~1:80,000 1.4~3.2补充: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考虑不同比例尺成图对影像分辨率要求和对应规格商用卫星影像产品的稳定货源。

卫星QuickBird-2 IKONOS-2 SPOT-5 SPOT-4 Landsat-7最高分辩率(m) 0.61 1 2.5 10 15成图比例尺卫星影像(分辨率)1:5000~1:10,000 QuickBird(0.61m)IKONOS-2 (1m)1:25,000 QuickBird-2(0.61m)IKONOS-2 (1m)SPOT-5(2.5m)1:50,000 SPOT-5(2.5m)DEM生成方法- ANUDEM 模型水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侵蚀因素。

ANUDEM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采用了这一思想,使用地貌与水文数据作为插值约束条件,插值等高线高程。

等高线转成DEM

等高线转成DEM

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在很多项目中,都要用到DEM,通过DEM可以很好的模拟出地貌形态,同时还可以从DEM衍生出很多数据来,比如说最常见的坡度(Slope)、坡向(Aspect)、山影图(HillShade)等,同时DEM也可与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正射影像)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

通常,我们获得DEM数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下载现成的DEM数据,比如说SRTM和ASTER的数据,另一种是通过等高线生成DEM,今天主要说说在ArcGIS中,如何用等高线生成DEM。

比如说有某个区域的等高线,如图一所示:图一等高线与DOM影像叠加(1)首先我们要将等高线转换为TIN。

在ArcGIS中,加载3D Analyst工具条,按照图二,依次点击3D Analyst—>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图二等高线转为TIN(2)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在Layers(图三④处)中勾选需要生成TIN的等高线图层,在Height source(图三⑤处)选择存储等高线高程的字段,在Triangualte as(图三⑥处)中选择边线类型,最后,设置TIN的输出路径,点击OK即可生成TIN。

图三 Create TIN From Features对话框设置(3)将TIN转为GRID。

点击图一①处,在下拉菜单中依次选择Convert—>TIN to Raster…打开TIN to Raster对话框,在其中进行如下设置:图四 TIN to Raster设置在Input TIN中,选择要转为Raster的TIN;在Attribute中选择Elevation,意思是Raster的像元值为高程,此处还可以选择Slope(as percentage)、Slope(in degrees)和Aspect,即坡度(以百分比表示)、坡度(以度数表示)和坡向;在Z Factor中设置Z因子,即高程因子,此处默认即可;在Cell size中输入像元的大小,此处要注意,像元大小的选择要合适,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了会增加数据处理量,太大的话会降低数据精度;最后在Output raster中设置输出的路径和文件名,点击OK即可。

DEM数据格式转换

DEM数据格式转换

DEM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源:.dxf格式等⾼线(以及⾼程点等)1、基于GeoStar-GeoTINGrid⽣成NSDT格式(国家交换格式)(数据处理>⽣成DEM)(1) 将.dxf格式转换为.GeoStar的.god 格式(⽂件>数据格式转换)注:特征线的权重⼤于等⾼线盒⾼程点,⼀般可将dxf⽂件的TERP图层设置为特征线类型。

(2) 打开.god格式等⾼线(⽂件>打开)扫描数字化对等⾼线的简化造成数据分布不均匀,为了保证构TIN的正确性,需对其进⾏加密。

根据地形类型和等⾼距的不同,加密最⼤长度⼀般取值5~15⽶。

(3) 构TIN(数据处理>三⾓形联⽹)(4) 在平三⾓形内添加特征点(数据处理>⾃动增加特征点)(5) 重新构TIN(数据处理>三⾓形联⽹)(6) ⽣成NSDT格式(国家交换格式)DEM(数据处理>⽣成DEM)2、基于VirtuoZo NT将NSDT格式转换成DXF格式(产品>输出>DEM)使⽤该软件时,需要新建测区和模型,可以在软件安装根⽬录(例如C:\)下的virlog\blocks ⽂件夹中⽤记事本新建⼀个内容为“C:\”后缀为blk(强制修改)的测区⽂件,并任意位置⽤记事本新建⼀个空⽩的后缀为mdl(强制修改)的模型⽂件,然后打开软件,在⽂件>打开测区中选择测区⽂件,在⽂件>打开模型中选择模型⽂件,之后即可以进⾏数据格式的转换。

3、基于ArcInfo将DXF格式转换成BIL格式,ArcInfo命令⾏命令如下:Arc:w ⽂件路径Arc:wArc:&R 相同⽂件路径dxf2bil.aml注:其中dxf2bil.aml为放在与DXF⽂件相同路径下的脚本⽂件例⼦:设D:\dem路径下有I48E015001.dxf和dxf2bil.aml两个⽂件则ArcInfo命令⾏命令如下:Arc:w D:\demArc:wArc:&R D:\dem\dxf2bil.aml(实现是或全部书写或在写完Arc:&R 后将D:\dem路径下的和dxf2bil.aml⽂件拖到命令⾏中)运⾏结果在D:\dem路径下新⽣成I48E015001.bil、I48E015001.blw、I48E015001.hdr、I48E015001.stx、outfile、log⽂件和Info⽂件夹4、基于ERDAS打开BIL格式并进⾏拼接、裁切等操作之后保存为IMG格式5、基于ERDAS将IMG格式转换为GRID格式(结果⽣成包含若⼲.adf⽂件的⽂件夹)6、基于ArcInfo将GRID格式转换成BIL格式,ArcInfo命令⾏命令如下:Arc:w ⽂件路径Arc:wArc:gridimage GRID格式⽂件夹路径# 包含后缀的BIL格式⽂件名注:其中#代表当前路径例⼦:设D:\dem路径下有名为I48E015001的包含若⼲.adf⽂件的⽂件夹则ArcInfo命令⾏命令如下:Arc:w D:\demArc:wArc:gridimage D:\dem\I48E015001 # I48E015001_new.bil运⾏结果在D:\dem路径下新⽣成I48E015001_new.bil、I48E015001_new.blw、I48E015001_new.hdr、I48E015001_new.stx。

GlobalMapper根据等高线(高程点)生成DEM的简易方法

GlobalMapper根据等高线(高程点)生成DEM的简易方法

GlobalMapper根据等高线(高程点)生成DEM的简易方法
Global Mapper根据等高线(高程点)生成DEM的简易方法
1、首先确认等高线数据(矢量线)正确,并且高程存放于Elevation字段中;
2、在Global Mapper中打开等高线图层;
3、
3、打开图层控制中心,
以下内容会员跟帖回复才能看到
==============================
在等高线图层上右键并选择“从3D矢量数据创建提升网格……”,并确定;
4、稍后变可以看到已经创建好的DEM数据了;
============================== 5、输出DEM 数据为你需要的格式即可;
6、至于利用高程点生成DEM的方法一致;
7、另外我也没弄清楚结合地形层的原理是否和ArcMap中的内插值的方法是一样一样的,还需要查查资料,因此高程点内插的方法……(略)。

利用等高线制作格网DEM方法的研究

利用等高线制作格网DEM方法的研究

利用等高线制作格网DEM方法的研究石翠萍【摘要】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数字摄影测量、数字测图的重要产品,在测绘领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建立基于等高线的高质量数字高程模型为目的,介绍当前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对常用的构建DEM的插值方法进行分析,并系统描述构建各种不同DEM方法的优缺点.针对规则格网(GRID)与不规则三角网(TIN)表达形式的DEM,对优化等高线数据内插方法进行系统地比较,使等高线内插DEM能够更加真实自然地反映地表情况.【期刊名称】《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4【总页数】5页(P17-20,27)【关键词】等高线;DEM;误差;TIN;GRID;精度【作者】石翠萍【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1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作为一种基础数据,在测绘学(地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数字高程模型应用的前提是要有高质量的DEM,而等高线图作为重要且廉价的生成DEM的来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是地形高程数据,其地形数据主要通过对纸质的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对航测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野外的实地测绘等过程获得。

目前,对已有的纸质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是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基本数据来源。

等高线图是用二维平面表示三维地形的重要工具,利用数字等高线地图得到实用的数字高程模型,可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能使DEM的精度得到有效保证。

当等高线构建的数字高程模型能够达到所需的几何精度时,等高线地形将会成为构建数字高程模型的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

虽然用等高线构建数字高程模型也已经开始研究,但大部分文献并未对种类繁多的地形变化给予足够的关注。

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

在各种地学应用中,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因为其质量会影响到后续应用成果的精度。

如何利用等高线生成DEM

如何利用等高线生成DEM

如何利用等高线生成DEM2009.6.20据本人试验,介绍在ArcMap,ArcView和Arcinfo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

其实操作很简单,也很有用,做一个笔记,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一.在Arcmap中,在工具栏处右击,添加3D analyst工具条,加载等高线矢量图层1.生成TIN不规则三角网: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s...,Height source 选高程属性。

ok2.由三角网TIN转为DEM:convert->TIN to rastercell size设置栅格大小,1:1万像元为5米,1:5万像元为25米,1:25万像元为100米1:25万DEM,100米*100米1:5万DEM,25米*25米经常提到DEM分辨率,我们知道DEM分辨率有两种:水平分辨率:即所采用的格网大小垂直分辨率:DEM数据的数值精度二.在Arcview中,在File->extensions中添加3D Analyst模块,OK1.添加等高线图层2.Surface->Create TIN from features,选择高程属性做为Height source,生成tin3.由TIN生成DEM选中TIN,theme->Conver to Grid,选择保存路径,设置显示范围,cell size大小。

OK三.在Arcinfo中Arc: &wo d:test /*设置工作路径Arc: shapearc 76elev 76el /*把76elev由shp格式转为coverage 格式的76el文件Arc: build 76el line /*建立拓扑Arc: shapearc cut2 cut2Arc: build cut2 polygonArc: clip 76el cut2 76clip line /*裁剪76el 为76clipArc: aeArcedit: ec 76clipArcedit: ef arcArcedit: items /*显示属性表结构Arcedit: sel elevation = 0 /*对等高线高程值做简单的检查,没有小于0,没有大于10000的Arcedit: sel elevation > 10000Arcedit: qArc: createtin tin76 # # # 76clip /*用76clip作为边界生成名为tin76的三角网Createtin: cover 76clip line elevation /*以76clip 的elevation属性Createtin: endArc: tinlattice tin76 dem76 /*以76tin生成名为dem76的latticeEnter lattice origin <xmin> <ymin>: /*回车默认为TIN的边界值Enter lattice upper-right corner <xmax> <ymax>: /*回车默认Enter lattice resolution <n_points>: /*回车默认Enter distance between lattice mesh points <d>: 25 /*设置格网大小Arc: grid /*进入grid模块Grid:disp 9999 3 /*设置显示模式Grid: mape dem76Grid: image dem76 /*查看生成的latticeGrid: qArc: latticedem dem76 demnew /*把lattice转为dem。

生成dem

生成dem

方法一:由DWG地形图生成DEM.由DWG地形图生成DEM1.1从DWG中提取高程点数据1.1.1切割DWG地形图数据量太大,先切割再进行其他操作。

具体步骤为:用CAD2005把上、下两幅图转换成2000格式(CASS是CAD2002配套产品)-用CASS打开上、上两幅图(CAD 中没有SAVET保存选择多边形内图形功能)-“插入”-“块”-名称中打开红线研究区-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确定后就可以显示红线研究区-用矩形圈出研究区-“SAVET命令”-输入比例尺(10 000)-多边形保存1-选中刚画的矩形-OK。

1.1.2合并上下两幅图CAD中有一些命令,qselect可以选择满足条件的数据,就可以选择一层数据,wblock可以制作块保存选择的数据,具体步骤为:打开裁剪后的图上-“插入”-“块”-打开裁剪后的图下-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选上左下角的“分解”(如果不分解,整个下图就是一块,选中一条线就把图下全部选中了,删除一条线就把整个删除了,当然现在不选,可以用CAD分解命令分解开)-确定后两幅图就拼接好了-然后打开红线-再次整体裁剪两幅合并的图-打开图层管理-只显示等高线和高程数据图层-另存为CAD图。

中国3S吧1.1.3补充高程点数据由于等高线质量太差了-断线或缺少线,没有高程属性等,不用等高线生成DEM,用高程点数据生成DEM)。

具体步骤为:设置文字样式通过“格式”-“文字样式”-设置和原来的高程文字相同样式-补点用TEXT命令-用鼠标确定文字位置-确定角度为0-输入高程数据-复制高程数据文字-沿着等高线粘贴该高程数据即可(以后用回车或空格完成粘贴)-换等高线时粘上错误高程后双击文字可改-然后再复制新文字1.1.4获得高程点数据表原先已有高程点是由“高程点和高程数据注记文字”组成的,高程点提供了准确的位置(X,Y)而没有Z属性,但文字注记提供了高程值而位置是不准的,有一个解决办法可以得到准确位置的准确高程值,先得到所有点的位置数据表(包含X,Y),再得到高程数据表(包含X,Y,H),再编程实现点和高程值的匹配,具体实现方法为:点的位置数据和高程数据分别保存在两个数组中,从第一个点开始在高程数据中找距离与他小于一个定值的高程文字,这个文字的内容就是这个点的高程,找到后马上去掉这个高程文字数据,减小以后的寻找负担(在VC中可以用CUintArray作为数据数组,有删除函数,采用GetSize()得到要寻找的数据个数;当然还有一种方法是,现在已经有EXCEL数据,转换成ACESS 数据库,然后在VC中读取数据库,一个在VC中好实现读取ACESS数据库,再一个是不是速度比VC中读取EXCEL 文件快呢?具体实现时在点数据表中新那一个字段,保存高程,在另一个高程表中读取XY值比较距离,打到高程就把高程数值更新到点数据表中的新字段中,当然找到一个就把高程表那一条记录删除,当然找到一条记录最好是再接着找,要是找到两个就说明那附近有问题,一个点和两个高程数据接近,或者说没有找到任何一个点,是不是距离设置太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转成D E M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在很多项目中,都要用到DEM,通过DEM可以很好的模拟出地貌形态,同时还可以从DEM衍生出很多数据来,比如说最常见的坡度(Slope)、坡向(Aspect)、山影图(HillShade)等,同时DEM也可与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正射影像)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

通常,我们获得DEM数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下载现成的DEM 数据,比如说SRTM和ASTER的数据,另一种是通过等高线生成DEM,今天主要说说在ArcGIS中,如何用等高线生成DEM。

比如说有某个区域的等高线,如图一所示:
图一等高线与DOM影像叠加
(1)首先我们要将等高线转换为TIN。

在ArcGIS中,加载3D Analyst工具条,按照图二,依次点击3D Analyst—>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图二等高线转为TIN
(2)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在Layers(图三④处)中勾选需要生成TIN的等高线图层,在Height source(图三⑤处)选择存储等高线高程的字段,在Triangualte as(图三⑥处)中选择边线类型,最后,设置TIN的输出路径,点击OK即可生成TIN。

图三 Create TIN From Features对话框设置
(3)将TIN转为GRID。

点击图一①处,在下拉菜单中依次选择Convert—>TIN to Raster…打开TIN to Raster对话框,在其中进行如下设置:
图四 TIN to Raster设置
在Input TIN中,选择要转为Raster的TIN;在Attribute中选择Elevation,意思是Raster的像元值为高程,此处还可以选择Slope(as percentage)、Slope(in degrees)和Aspect,即坡度(以百分比表示)、坡度(以度数表示)和坡向;在Z Factor中设置Z因子,即高程因子,此处默认即可;在Cell size中输入像元的大小,此处要注意,
像元大小的选择要合适,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了会增加数据处理量,太大的话会降低数据精度;最后在Output raster中设置输出的路
径和文件名,点击OK即可。

至此,就将等高线成功的转变成DEM了。

下图为转换成功后的DEM进行了渲染。

图五渲染后的D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