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 我的四季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我的四季同步训练苏
教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洋溢.(yì)揪.住(jiū)
宠.爱(cǒnɡ) 消耗.(hào)
B.摭.拾(zhé) 无愧.(kuì)
遨.游(áo) 溺.爱(nì)
C.譬.如(pì) 磕.绊(kē)
敷演.(yǎn) 缠.绕(chán)
D.怪癖.(pì) 颤.抖(chàn)
沉湎.(miǎn) 愚昧.(mèi)
解析A项“宠”读chǒnɡ;B项“摭”读zhí;D项“癖”读pǐ。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干瘪彻悟谦卑灰心丧气
B.刻薄厄运落莫望眼欲穿
C.耗废给予焦灼幸灾乐祸
D.锈钝顿足淘汰汗流夹背
解析B项莫—寞; C项废—费;D项夹—浃。
答案 A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刚刚步入高中的校门,面对陌生的同学,她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我行我素
....的人。
B.当人体不活动、不运动时,摄氧量减少,循环系统不顺畅,肌肉因太少使用而张力
变小,骨骼中的钙质入不敷出
....,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C.他为自己在中考发挥的不好而
耿耿于怀,怨天尤人
....,以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D.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台下
的人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
解析A项“我行我素”指完全按照自己本来的一套去做,不顾及别人的看法。
B项“入不敷出”是指收入不够开支,不能用于钙质的吸收与消耗。
C项“怨天尤人”应该改为“自怨自艾”,因为根据选项中为自己的“发挥”“对自己的能力”可以看出,“他”没有把“中考发挥的不好”归于客观,应该使用“自怨自艾”。
D项“拍手称快”即拍着手喊痛快,
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越来越多地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以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的费用。
C.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忽视。
D.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A项“走出”后缺少宾语“的困境”。
B项“结构混乱”,“借口……”与“以……为名”两种句式杂糅,应保留其中的一种。
D项几个项目互相交叉,属逻辑混乱。
答案 C
5.把下面的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
可增删个别词语。
(4分)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层级为E。
所给语句是三个分句组成的句群:①每天,我望着……那片土地。
②(我)想象着(种子)……结果。
③(我)如……母亲,期待着……婴儿。
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即一个单句且必须是长单句。
首先选出一个句子作为长单句的句子主干。
此题可选②句,然后把其他句子化成主干句的修饰成分。
答案每天,我如一个孕育着生命而期待着将要出生的婴儿一样的母亲那样想象着我那掩盖在那片土地下的种子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生命如四季。
②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
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③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④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⑤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⑥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
经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
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并非不能。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
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
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⑦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⑧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
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⑨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的干瘪便灰心或丧气。
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⑩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
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
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6.春天,“我”的犁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用原文句子回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困难应该是“磕绊”“消耗”。
答案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7.第⑤段中用“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比喻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干旱的情况
下,“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比喻“有利的外部生存环境”。
答案比喻有利的外部生存环境。
8.在夏的风暴中“我”曾怎样保护“我”的青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上下文回答,难度不大。
答案用自己的身躯为青苗遮挡风暴、冰雹。
这种做法不对,因为这是“善良过分”,是糊涂和愚昧,这只能使青苗永远是弱者,被淘汰。
9.在秋天,为什么“我并不因为我的谷粒比别人的干瘪便灰心或丧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扣住“为什么”去筛选。
答案因为“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我曾付出,无怨无悔。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
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
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
10.作者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何表达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以问句为题,引人思考,并且注意用词的分析。
答案用疑问句为题,更易提醒读者进行思考;“扼杀”和“哀愁”一形象,一抽象,两个词的组合更震聋发聩。
11.为什么“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者又是如何认识“哀愁”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第一、二、三段内容理解。
答案因为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不应再哀愁,况且哀愁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而“我”喜欢哀愁,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认为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12.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作具体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将修辞手法找全,并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答案比喻(博喻)、排比、夸张。
把“哀愁”比作“露珠”、“夕照”和“叹息”,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哀愁”所具有的动人的诗意光泽,三句又构成(博喻),既增加形象性,又使读者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而把“哀愁”比作“丧家犬”形象生动地写出人们缺乏怜悯和哀愁的状态。
又把“新信息”夸张为“几达爆炸的程度”,活画出人们“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的浮躁而世俗的状态。
而“我们的脚步……我们的目光……我们的心灵……”的排比既加强语意,又增添气势。
13.结合全文看,扼杀哀愁的严重后果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找到重点段落来分析,如第五、六段。
答案(1)没有了梦想,我们的生活变得混沌、苍白;(2)缺乏了怜悯,艺术不会有生命力;(3)充斥生活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4)人因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5)我们的生活看似热闹富足,但内心是空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