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训练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共八大决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
“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
“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据此可知,这一决议
A.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方向 B.全面肯定新中国民主实践所取成就
C.确立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 D.重视借鉴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经验
【答案】A
2.1978年邓小平谈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谈话的目的是
A.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B.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答案】C
3.“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进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进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共同纲领》、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共同纲领》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答案】C
4.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答案】B
5.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
对这组镜头解读正确的是()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6.下表是历届全国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第二届全国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第五届全国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C
7.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必须坚持政治协商制度和党的领导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D
8.“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下列后果中危害最大的是[来源:学。
科。
网]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公检法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中止
【答案】A
9.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对外开放作为改革目标
【答案】C
10.“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收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
”因此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宪法
A.体现中共对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
B.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其中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二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构建起来。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
(2)材料二中提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和意义。
【答案】(1)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2)“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停止了活动。
(3)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意义: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2.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构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答案】(1)秦朝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且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权力归属: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答临时大总统亦可);司法权属于法院。
基本原则:按照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大事: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写出二个即可)
(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