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质量评价8(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评价8(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
专题质量评价(八)
(建议用时:100分钟)
1.(XXXX·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
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
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代。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代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B解析:B项,“劝诫〞说法错误。
由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
“遍〞“诸〞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
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
“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诗也就学成了。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XXXX·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楼上①
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
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颈联和尾联。
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自叹无补国事。
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C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
C项,“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
颈联两句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那么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恋阙劳肝肺〞直抒胸臆,是从正面直接抒写的。
(2)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
请赏析诗的尾联。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
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
尾联的意思是: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而结果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遥远的湘潭。
从手法的角度,这是直抒胸臆。
“乱离难自救〞中“难自救〞可以见出诗人苦难的处境,其言外之意是自救尚且很难,谈何报国呢?表达了诗人对不能报国而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遗憾和苦痛。
“乱离〞写出了当时国家现状,也能表达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终是老湘潭〞,最终会老死在湘潭,这是对年老体衰和不能实现抱负为国建功的遗憾。
诗人的这种苦痛之语让读者也深深震撼。
答案:①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身,直抒胸臆。
②在动乱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报国?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
③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读者面前。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夜起
[清]黄遵宪①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
晚清诗人,曾
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
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局部地区。
(1)以下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
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比照,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A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以声衬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错。
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2)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含蓄的表达手法多为典故、借代、双关、象征、寓情于景。
解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含蓄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运用的效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雨横风狂〞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鸡鸣天下白〞“鹅击〞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沉阴〞“残月〞象征清政府的黑暗;“吾独立〞象征“我〞的清醒,“万家酣睡〞象征民众的愚昧。
答案:①首联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②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那么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
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
③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渺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
4.(XXXX·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
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
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作喻世事变化。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
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说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A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理解错误。
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有势力,而是势力一天天增大。
任安,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
这首诗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
(2)纵观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
“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
答案:“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
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
可任安却不是这样。
诗人充分肯定任安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
如今的世道如流水直下,只有自己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
诗人借此表达了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5.(XXXX·襄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的现状极为忧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谢友人李儋的问候,急迫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D解析:此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D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
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照顾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答案: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
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①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②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③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①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
②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
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③绎思:精心构思。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C解析:此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
“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
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答案:①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会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②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迂回曲折,各臻妙境。
③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的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似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似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7.(XXXX·郑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④。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
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
③元:本来。
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现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外表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那么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比照,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
C项,“表现了诗人的自负〞分析错误。
这里主要是通过写自己有才华但难以实现来突出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2)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面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与情感主旨的能力。
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天地元须使鬼钱〞。
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再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更加剧了社会现实的丑恶。
侧面描写可从文中诗人的形象和遭遇来分析。
“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
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答案: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说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
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
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异服殊音不可亲〞中的“异服殊音〞属于借代手法,以峒民的服饰和语言特色指代峒民,形象而又简练。
B.颔联描写了峒民赶集的情景,既展现了峒民的生活习俗,又暗含了峒民往返集市买盐的辛苦。
C.“鸡骨占年拜水神〞一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鸡骨占年〞和“拜水神〞的风俗令诗人感到十分惊奇。
D.此诗语言朴实无华,真切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柳州少数民族的生活,隐含着诗人作为地方官入乡随俗的思想。
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C项,“令诗人感到十分惊奇〞分析错误。
“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认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
“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
峒民用鸡骨去占卜,向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表现出了诗人入乡随俗的思想。
(2)此诗包含着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不可亲〞一词表达了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距离感,从尾联的“愁问重译〞可知诗人的束缚感,从“欲作文身〞可知诗人渴望融入当地百姓之心。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对柳州少数民族百姓生活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先后经历了“不可亲〞的距离感(或失落感)、“愁问重译〞的束缚感(或不便感)和“欲作文身〞的渴望融入之心。
诗人初到此地任职,因衣着不同、语言不通而感到似乎被排斥在峒民之外;办理案件时,因语言不通只能依仗翻译而产生了工作不便感;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后,渴望自己能够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中。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残①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②。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
本篇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
②打围:打猎。
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B.颔联对仗工整,时空相应,“无功〞“有梦〞对举。
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尾。
D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主旨等能力。
D项,“以雄豪气概收尾〞说法错误。
尾联大意是: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飞鹰醉打围〞的气概,冠以“谁记〞,让人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往昔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无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写出暮春时节,草木青葱的美好景致。
依依,是留恋不舍的样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颔联“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根据“无功〞“有梦〞“征人〞,可看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乡远〞那么代表思乡;颈联“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写岀苜蓿生长极为茂盛,突出麦苗稀疏的场面,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尾联“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对官场的厌倦。
答案:①伤春惜春之情和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②报国无门之叹和对家乡的思念;③对官场的厌倦,英雄迟暮的无奈。
10.(XXXX·贵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土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
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
“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
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
“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句和把握词句内容、技巧、情感的能力。
C项,“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错误。
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耄耋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而非孤独寂寞。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需要准确把握景物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所用手法。
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写热闹之后的静谧幽美的夜景,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表现词人对动之美与静之美皆能欣赏的豁达情怀。
“无影〞言杨花小而轻,实为突出庭院的寂静无声,动中有静,以动衬静。
白日、夜晚的不同景象,寓情于景,表现出词人节日的快乐;对庭院夜景的描写表现出恬淡、清明的意境和词人闲适、平和的心境。
答案:①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倩影。
②动静结合。
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令人玩味。
③寓情于景。
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
词人辞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
反映出词人游乐一天之后,恬淡而又舒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