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逊看孙权的用人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陆逊看孙权的用人智慧
作为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孙权,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力抗强敌,励精图治,开创了吴国58年的历史,成就了其史诗般的英雄地位。

孙权之所以能以后起之秀,与强大的魏国和蜀国相抗衡,并累累大败两国,除了其英雄胆略之外,更重要的是其选人用人和凝聚人心的高超才能和智慧,使江南智能之士齐聚旗下,效忠吴国,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

其选人用人的高超智慧,从重用陆逊上体现得最为睿智、高明。

一、察人于日常与细微之中
第一,注重实绩。

据《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记载:“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

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跱,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

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都督。

”从这段记载可知,陆逊在吴国属于年轻的后起之秀,由于治理地方有功,深得孙权赏识,21岁就在孙权幕府任职,后被孙权任命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兼理政务。

逊所到之处,整治地方,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

孙权乃以兄孙策女配之,倚为心腹,成为吴国外戚。

纵观吴国诸将中,能够获得孙权如此重视的,确实没有几人。

但逊真正开始在吴国大展身手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收复荆州战略的实施中。

为实施本战略,孙权接受吕蒙推荐,任命逊为偏将军。

收复荆州后,为表其功权封其为右护军、镇西将军(都是虚职,没有实权)。

由此可以看出,孙权用人并不重视出身,而是注重其在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和功绩,陆逊虽然有能力,也干出了些实绩,但和周瑜、鲁肃、张昭、张紘、顾雍、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以兄女配你,是对你能力和为人的肯定,但要想进入更高的决策层,还需继续努力。

所以夺取荆州后,孙权为了更进一步考验和锻炼陆逊,将他放在了主守军事重镇陆口的位置上,使其在更大更重要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磨炼,一步步走向成熟。

正是这种用人
维才、注重实践的思想,使其汇聚了江东精英,为吴国在三国中鼎立58年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注重德行。

孙权在用人上,不仅注重个人才能,更加注重德行。

从其重用过的上述吴国人才看,除了个人才能超群外,德行在当时社会上也是有口皆碑的。

关于这一点《三国志》中都出现过孙权对他们德行的评价。

在重用陆逊上,同样体现出了这一特征。

据《三国志》记载:“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

”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

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正是基于权对逊德行的高度信任,从而坚定了重用陆逊的决心。

第三,正确对待谗言,纠正自己的错误。

从上面孙权对会稽太守淳于式对陆逊的谗言事件可以看出,孙权并不是听风就是雨的人,对所有进呈的意见都要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检验后,才进行自己的判断。

从而明辨是非,以正是听。

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从上面事件可以看出,淳于式谗言陆逊并不是处于私心,完全是为了地方安定和发展,陆逊为讨伐贼盗而对民“枉取”也是为了地方的长治久安,两人只不过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对方而已。

这样的事情后来还出现过多次,孙权都泰然处之。

也正是这种大公无私的思想,才有了陆逊在孙权面前大力推荐淳于式和孙权对陆逊“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的评价。

同时也正是君臣用人意识上的高度统一,才形成了吴国举贤用能的良好风气,加强了内部团结,巩固了国家基础。

纵观孙权统治的几十年里,吴国确实没有出现过哪个大臣因被人谗言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更没有出现过小人当道的现象。

二、选人重视臣下的意见
第一,科学接纳贤者对人才的推荐意见。

“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

”这是孙权派吕蒙前往收复荆州时要吕蒙推荐接替他守卫军事重镇—陆口将领时的
一段对话。

吕蒙在紧要关头推荐了陆逊。

孙权象这样在用人上重视别人推荐的例子《三国志》中还有许多。

如:周瑜荐张昭、张紘、鲁肃、鲁肃举吕蒙、吕蒙、阚泽荐陆逊……等,这种思想和做法,即避免了用人中个人意识上的狭隘与偏见,又有利于奠定被推荐人的群众基础,促进工作的开展,更体现了用人者对下属的信任与担当。

尤其是在对年轻人的重用上,有利于消除旧臣对年轻新领导的不服。

被推荐的人也个个不失推荐人和重用者之所望,在新的岗位上大展头角,以其高超智慧为国家效力。

上述各位被推荐者无不体现了这一效果。

第二,在深入参考他人对人才推荐意见的基础上,不放弃自己的用人导向。

孙权用人,除了以上常人所不能及的智慧外,更值得借鉴的就是坚持自己的用人导向。

通过深入考察,参考他人意见,形成自己对所要重用的人的价值判断,而后再量才委以适当的职务。

充分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关于这一点,其在对张昭、程普、周泰、甘宁……,以及庞统的任用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正是因为其这一过人的识人能力,使吴国诸臣基本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去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真正做到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的科学配置。

三、用人果断不疑
陆逊是在蜀军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一路溃败,无人敢敌,吴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由阚泽用全家性命担保而向孙权推荐,统率吴国兵马抗击蜀军的。

在陆逊无论从年龄、资历、声望还是功劳都无法和黄盖、韩当、周泰、甘宁.....等前辈们相比,稍有不慎就会挫伤众人之心从而引起内乱的现实面前,孙权毅然决然地启用了陆逊去领导一群和孙坚、孙策等出生入死,为吴国江山拼命了大半辈子的老将们,无论是谁都会承担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后果风险,关于这一点孙权是心知肚明的。

但他在国家危难当头,毅然决然地重用陆逊,绝对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对老将们的不信任和任人唯亲,而是建立在平时对众将的考察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启用后生陆逊去领导老将,在孙权心目中,风险与成功相比,成功的概率绝对大于风险。

他不直接提出来是他用人上老谋深算的深刻体现。

这更体现了作为一代英雄的孙权超人
的领导和心理素质。

在他以前的用人中,就多次体现了这一特征。

如:任命周瑜都督江东兵马,力排众议,重用鲁肃、吕蒙等,无不是在老臣们众多非议和不服的环境下大胆启用的。

同时也正是他的这种用人果断的超人之能,营造了他所领导下的吴国君臣团结、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的政治环境。

使吴国在与蜀国和魏国的历次战争中,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从而使吴国成为了蜀魏两国争相争取合作的对象。

四、排除不良干扰
孙权启用陆逊不但体现了他超人的胆略和能力,更体现了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和驾驭群臣的非凡魄力。

在群臣对势如破竹的蜀军无计可施的紧迫关头,他没有亲自提出由谁领兵抗敌,而是要大家推荐可以担当领军破蜀重任的人,在老臣阚泽提出,并用全家性命担保的情况下,才毅然决然地不顾许多人的怀疑而大胆决策,由陆逊率兵抗敌,这不是他没有想到陆逊,也不是他不信任陆逊的才能,而是怕老臣们不服从而影响大局。

由阚泽提出来并用其全家性命担保,这起码表明,群臣中支持他的观点的大有人在,虽然有人心怀疑虑甚至不满,但只要有人支持他,以他的威信和才能,足以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

所以他力排众议,用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方式,拜陆逊为大都督,总领东吴各路兵马,并当着众人的面,亲自将自己所佩之剑赐予陆逊,并告之:“阃之内,孤主之,阃之外,卿主之。

”“有不听号令者,以此剑诛之。

”这就从精神上给了陆逊最大的鼓励,彻底去除了他难服众望的心理压力。

在韩当、周泰、孙恒等老将对陆逊不接受其出击蜀军救援孙恒的建议而向孙权上书告陆逊的状时,他并没有责备这些老将,而是好言相劝,要求他们以东吴国家大局为重,相信陆逊的才能,大家团结一致,支持陆逊处理好军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将们才慢慢稳定了下来,最后取得了大破蜀军的伟大胜利。

陆逊也最终走上了全面掌握吴国军权的时代,成为东吴三杰。

这种两种处理问题绝然不同的手法,充分体现了孙权驾驭群臣的高超智慧。

五、科学制约权力
孙权在用人上,绝对不是放任、无原则地使用,而是建立在对臣下即信任又制约的前提下。

这一点,在陆逊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为一个英雄的领导,防止臣下因权力过大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是他们的本能。

在重用陆逊的事情上,信任陆逊是孙权大智的一面,明里支持、暗中监视则更加体现了其狡诈的一面。

当时东吴实有兵力10多万人,而直接由陆逊领导抗敌的只有5万多人,其中彝陵城中还有近万人由孙恒直接领导,陆逊实际能调遣的军队也就4万多人。

同时,在陆逊专心对付蜀军时,孙权却以防止魏军乘虚而入为名,以诸葛瑾为统帅,在后方枕戈以待。

一旦陆逊有变立即由诸葛瑾代替之,加上韩当、周泰等老将作内应,陆逊想有不恻之心也是枉然。

在陆逊打败了蜀军之后,不久就任命陆逊为丞相,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帝王将相惯用的驭人手法在孙权身上的现实体现。

六、恩威兼施
孙权在用人上除了上述几大智慧,还有一点就是帝王将相通用的恩威兼施。

这一点无论在张昭、鲁肃、甘宁、凌统,还是其他人身上都是如此,对陆逊更是突出。

在培养陆逊的过程中,孙权可以说是恩誉有加,21岁就将其带在身边任职,将侄女许配给他,而后又从县里到重要军事重镇独挡一面,再到从平凡中提拔为全国军队大都督,后又提拔为丞相。

可谓该给的荣誉和地位都给了。

但这并不代表孙权就把陆逊当成是完全可信任的人,更没有把他放在领袖群臣和无所拘束的地位。

而是将他作为自己的奴才加以任用和驱使。

稍不如意即大加申斥。

其中在处理太子地位的事情上显得尤其突出。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

谨叩头流血以闻。

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

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

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由此可知,孙权在处理下属的权位上是如何的主观、武断且不近人情。

除了皇权和他一人独尊,绝不会让他人违忤自己的意志,否则,无论是谁都没有好下场。

陆逊就是这种结果的代表。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孙权以其雄才大略,以晚辈的身份与曹操、刘备相抗衡,建立了吴国,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用人的聪明
智慧是分不开的。

现在细细想来,许多地方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