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暑假末结业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暑假末结业考试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1,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图2中“?”代表的是草鱼种群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
D.图2中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B+C+D)
2.下列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②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且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
④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⑤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⑥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细胞器中产生
A.1项B.2项C.3项D.4项
3.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它是细胞质与细胞核内物质输送活动的看护者。
如图所示,该复合物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具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组成,称为中央运输蛋白。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核孔复合物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少,影响到物质的运输
C.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
D.DNA和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任意序列
B.DNA连接酶与Taq酶的作用位点不同
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不可以进入受体细胞
D.使用质粒作为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
5.如图是人体内葡萄糖转化成脂肪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期偏爱高糖膳食的人,图示过程会加强而导致体内脂肪积累
B.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过程①的酶,该过程会产生少量[H]和ATP
C.酒精是过程②产生的二碳化合物之一
D.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图示过程减弱,脂肪分解增加
6.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下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三的结果,可说明转化因子就是DNA
B.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实验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
C.比较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可看出蛋白酶没有催化作用
D.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还无法确定转化因子的本质
7.为了选择适合内蒙古高原地区的造林植物,科研人员对该地区A、B、C三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叶片的形态结构、渗透压、气孔开放度日均值等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表。
种类叶片形态
叶片厚度
/mm 叶片面积
/mm2
叶片被毛渗透压/kPa
气孔开放度日均值/
(mmolH2O•m-2•s-1)
A种平展或微瓦状0.20895.10少许绿色柔毛1276234.56
B种瓦状0.23514.88密灰色柔毛1807211.37
C种卷筒状0.32311.90密直立或伏贴绢毛2286152.93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C种锦鸡儿属植物作为沙漠植物最合适
B.渗透压升高有助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吸收水分
C.增加叶片厚度和被毛、减少叶面积能提高植物抗高原辐射的能力
D.A→B→C叶片结构的变化保证植物在降低蒸腾作用的同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变
8.(10分)下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图中深色表示该病患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系谱图可以推知该病为显性遗传
B.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图中正常个体均为杂合子
C.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
D.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Ⅲ-2一定是杂合子
二、非选择题
9.(10分)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
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产物。
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______,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特有的成分有______。
(2)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原因是______。
从______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______。
(3)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_(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______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
②吸取1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为A、B、C、D、E。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组别所含氨基酸
A组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
苯丙氨
B精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
酸
C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丙氨酸
天冬氨
甲硫氨酸色氨酸丝氨酸
D甘氨酸
酸
E半胱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______。
10.(14分)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肺炎是一种新型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人体黏膜后进入人体内繁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OVID–19可识别人体部分细胞表面的特异性_______并与之结合而进入细胞,通过病毒RNA的复制和翻译进行繁殖。
(2)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大量繁殖时,免疫系统中的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进而使其裂解,释放出病毒。
体液中相应的______可与该病原体中的抗原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并形成沉淀,进而被____细胞消化。
(3)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有三个基本环节,隔离患者属于其中的____环节。
11.(14分)鸟类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型。
某种鸟的羽色和喙长由两对基因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黄羽长喙雄鸟与黄羽短喙雌鸟交配,结果子代雌雄鸟均有黄羽和白羽,短喙全为雄鸟,长喙全为雌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鸟羽色和喙长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鸟羽色和喙长的基因_____(填“是”或“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色基因用A/a表示,喙长基因用B/b表示,则亲代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子代黄羽短喙雄鸟基因型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
(3)若子代白羽短喙雌鸟与黄羽长喙雄鸟交配,后代黄羽短喙雄鸟出现的概率是______。
12.某种植物花瓣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
已知酶①的合成受等位基因A/a中A基因的控制,酶②的合成受等位基因B/b中b基因的控制,酶③的合成受等位基因D或d的控制,上述三对基因独立遗传。
酶①和酶③对白色底物的利用能力相同,且蓝色和黄色同时存在时花瓣表现为绿色,蓝色和红色同时存在时花瓣表现为紫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任意黄花植株自交均无法得到蓝花子代,推测酶③的合成受____(填“基因D”或“基因d”)的控制,原因是____。
若某植株自交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花:黄花:紫花:红花=9:3:3:1,则该亲本植株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分别是____。
(2)假设另外一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中E基因控制合成酶④,酶④与酶①的功能相同,但酶④存在时,酶③不能发挥作用。
结合现有结论,在考虑基因E/e的情况下,植物种群中纯合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种。
选取基因型为AAbbDDEE和AAbbddee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F2中红花植株的比例为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D
【解析】
分析图1:该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其中T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5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分析图2: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鱼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CD表示鱼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详解】
A、0-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种群数量逐渐上升,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图2中的同化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即“?”表示,C错误;
D、图2中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B+C+D),D正确。
故选D。
2、B
【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
5、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
①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催化性,①错误;
②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②正确;
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③正确;
④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是自然生长的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④错误;
⑤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⑤正确;
⑥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产生CO2,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物中没有CO2,因此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线粒体中产生,⑥正确。
①④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核膜由两层膜、4层磷脂分子组成,A项错误;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项错误;
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性,C项正确;
DNA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项错误。
4、D
【解析】
基因工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高效地表达。
为了实现基因工程的目标,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基因工程的工具包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载体,载体是运载着外源DNA进入宿主细胞的“车子”,即运载工具,除质粒外,基因工程的载体还有λ噬菌体、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够识别和切割DNA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的酶,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形成的D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详解】
A、限制酶只能识别和切割DNA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具有专一性,不能识别并切割DNA任意序列,A错误;
B、DNA连接酶与Taq酶(一种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都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
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C错误;
D、裸露的目的基因很容易丢失或遭受宿主细胞的降解,使用质粒作为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D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故长期摄入糖,图示过程会加强,A项正确;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其产物是丙酮酸、少量[H]和ATP,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过程①的酶,B项正确;图示表示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糖代谢产生一种非常重要的二碳化合物,乙酰CoA,乙酰CoA可以用于合成脂肪酸,而酒精是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产物,在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的过程中不会出现,C项错误;糖尿病病人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葡萄糖氧化分解下降而细胞供能不足,机体感觉饥饿,故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加以氧化分解供能,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内物质的相互转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B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实验一和实验三中加入的RNA酶和蛋白酶都不能将S型菌的DNA分解,此时在两个培养皿中R型菌可实现转化,由于实验缺乏对照,故不能说明转化因子就是DNA,A错误;
B、实验二的培养皿中由于加入了DNA酶,在DNA酶的作用下,S型菌的DNA被分解了,R型菌不能实现转化,故培养基上只存在一种菌落,B正确;
C、比较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只能说明蛋白酶不能催化DNA的水解,但不能说明蛋白酶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
D、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能确定转化因子的本质是DNA,D错误。
故选B。
7、D
【解析】
叶片形态的筒状改变、叶片厚度加大、叶面积减少、被毛度大、渗透压加大、气孔开放度低等有助于提高吸水能力、保水能力和抵抗高原强辐射的能力;
据题表可知,C种锦鸡儿叶片厚度最厚,叶片面积最小,被毛度大,渗透压大,气孔开放度最低,是最适合的沙漠植物。
【详解】
A、据题表可知,C种锦鸡儿叶片厚度最厚,叶片面积最小,披毛度大,渗透压大,气孔开放度最低,所以C种最适合作为沙漠植物,A正确;
B、渗透压升高有利于在干旱条件下吸收水分,B正确;
C、叶片厚度加大、被毛度大、叶面积减少,能使植物接受光照量减少,有助于提高抵抗高原强辐射的能力,C正确;
D、三种植物的气孔开放度日均值不同,导致吸收的CO2量不同,CO2吸收量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图中Ⅱ-1、II-2正常,Ⅲ-1患病,“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据此答题。
【详解】
A、据上分析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A错误;
B、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个体Ⅲ-2可能为显性纯合子,B错误;
C、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Ⅱ-1和Ⅱ-2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若控制该性状的
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或XY同源区段(假设用A/a表示),则Ⅱ-1和Ⅱ-2基因型分别为X A Y(或X A Y a)、X A X a,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都为1/4,C正确;
D、据C选项分析可知,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Ⅱ-1和Ⅱ-2基因型分别为X A Y、X A X a,则Ⅲ-2可能是X A X A显性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稀释涂布平板法氨基酸防止将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培养基完全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菌落A 无菌水天冬氨酸缺陷型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
在基本培养基中,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据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
【详解】
(1)根据过程①培养的效果图可以判断,该过程所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图示为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据此可知: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有氨基酸。
(2)为了防止将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培养基,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只能在完全培养基或补充了相应的氨基酸的基本培养基中生长,因此应从题图中完全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
(3)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结合对(2)的分析可知:①用接种针挑取菌落A接种并培养;离心后菌株存在于沉淀物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需取沉淀物用无菌水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
③表中信息显示:A、D区域含有、其它区域不含有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而实验结果只有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天冬氨酸缺陷型。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该菌种的筛选过程,同时能够根据表格信息确实菌体缺陷的氨基酸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10、受体效应T 抗体吞噬控制传染源
【解析】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主要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如未出过麻疹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
行便终止。
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1)病毒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COVID–19可识别人体部分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并与之结合而进入细胞进行繁殖。
(2)免疫系统中的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体细胞结合,使其裂解,释放出病毒。
体液中相应的抗体与该病原体中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并形成沉淀。
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3)患者为传染源,隔离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环节。
熟悉病毒的生存、繁殖以及传染病的传播及预防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黄羽、短喙是控制羽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喙长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AaZ b Z b×AaZ B W 0 1/3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基因位置的判断,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1)就羽色而言,亲本均为黄羽,子代有黄羽和白羽,且雌雄均有,说明黄羽是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就喙长而言,子代雄鸟全为短喙,雌鸟全为长喙,说明控制喙长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子代雌鸟表现型只与父本一致,雄鸟表现型由父本和母本共同决定,故短喙是显性性状。
(2)由于子代有黄羽和白羽,则亲本羽色基因型均为Aa。
由于短喙是显性性状,长喙是隐性性状,故亲本基因型是Z b Z b和Z B W,则亲本基因型是AaZ b Z b×AaZ B W,子代黄羽短喙雄鸟基因型为AAZ B Z b或AaZ B Z b,全为杂合子。
(3)子代白羽短喙雌鸟基因型为aaZ B W,黄羽长喙雄鸟基因型为1/3AAZ b Z b、2/3AaZ b Z b,交配后代黄羽短喙雄鸟(A_Z B Z--)出现的概率是2/3×1/2=1/3。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
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
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
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12、基因D 若基因d控制合成酶③,那么黄花植株可能存在AaB_Dd的个体,其自交可得到aa_ _dd,表现为蓝花,这与实验结果不符,所以控制酶③合成的是基因D 绿花、AABbDd 5 13/16
【解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图可知,该植物的花瓣颜色是由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的。
酶①存在、酶②③不存在为黄色,酶①②存在、酶③不存在为红色,酶①③存在、酶②不存在为绿色,酶①②都不存在。
不论酶②是否存在都为白色,酶①②③都存在为紫色。
【详解】
(1)由分析可知,花瓣为黄色时存在酶①不存在酶②③,如果酶③由d基因控制,D_不能合成③,黄花基因型可能有AaBbDd,其自交可得到aa_ _dd,即会合成蓝色色素,因此子代会出现蓝花,这与题干矛盾,因此酶③不是由d控制的,而是由D基因控制的。
某植株自交某植株自交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花∶黄花∶紫花∶红花=9∶3∶3∶1,说明是2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1对纯合,又知自交后代无白花个体,因此自交后代无aa个体,亲本基因型应该是AABbDd,表现为绿花。
(2)由题意知,植株自交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花∶黄花∶紫花∶红花=9∶3∶3∶1,子二代红花的比例是1/16,因此红花基因型是AAbbdd,即酶②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
若该植物花瓣颜色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种群中红花应该具备的条件是酶①②存在、酶③不存在,酶④可以存在或不存在,酶④②存在,酶③存在或不存在,或者是酶①④②存在、酶③存在或不存在都行,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_bbD_E_、A_bbdd__、aabbddE_、A_bb__E_,纯合体种类是AAbbDDEE、AAbbBddEE、AAbbddee、aabbddEE、AAbbddEE,共5种基因型;
基因型为AAbbDDEE和AAbbddee的植株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AAbbDdEe,F1自交得F2,F2中红花植株的比例为AAbbddee+AAbbddE_+AAbbD_E_=1/16+3/16+9/16=13/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细胞代谢途径及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某种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还是由隐性基因控制,进而推导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细胞代谢途径和子代表现型比例推测酶③、酶②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还是由隐性基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