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供销社
钱红丽
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
他在小腰篮底层铺一层稻草,把家里积攒下的鸡蛋一个一个装进去,再在鸡蛋上面盖一块旧布,拎到周冈。
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
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
肉,一元二角钱一斤。
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
我的印象里,外公买猪脚的时候多些,他并非不喜欢吃肉,而是猪脚便宜得多。
或者呢,肉也不买,猪脚也不买,外公只买一条鱼,鲢鱼,非常便宜的鲢鱼,几角钱而已。
称完鱼,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
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
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
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红糖的味道齁甜齁甜,固本牌肥皂的气味是咸的,芦西酒的味道辛辣芳香……乡下有一个酒鬼,总是偷自家的米换酒喝——他站在巨大的酒缸前等着,售货员用长柄竹勺舀上一勺酒,倾倒于他双手捧着的蓝边碗里。
他小心翼翼,像捧着自己的命,默不作声地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去了。
等他的婆娘遇见这个醺醺然的挨千刀的偷了米的男人时,她没有什么法子想,许是绝望了,就一屁股坐在门前地上痛哭,一边号啕,一边咒骂,一边把手掌重重拍在地上。
不出几日,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
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仿佛初次一样的新鲜,也没见一个家从此破碎,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
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
彼时,正值煤油灯时代,家家备有好几只灯盏。
那个年代的灯盏,可真是艺术品呢。
高脚细腰的模样,玻璃印花的质地,圆形底座,袅袅而上,忽然在中间鼓出一块圆肚子,盛满煤油,漂一截灯芯,划一根火柴,黑屋子瞬间亮了,火焰上方配一只玻璃罩,屋子更亮些,微微地泛了幽光……
古人言,一灯如豆,该有多么诗意静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乡村,依旧保留住了古中国的气质,幽秀、舒缓、宁静、寒瘦、寡淡,这些正是构成古气的必要元素。
夏天的时候,供销社里还卖海带。
海带被搭在铁丝上,晾衣裳一样地齐整,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
自小,我们与曲折弯曲的河流生活在一起,不晓得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比外婆门前的白荡湖还要宽阔吗?我是活到三十二岁那年,才去到厦门看见大海的,水天相接处白雾茫茫,浩渺无垠,直如童年的夜空那么深邃。
默默坐在海边,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
供销社的一面墙上,挂了各色花布,也挂毯子。
后者都是上海牌的,浅粉底子上织绣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周围开了大朵大朵红牡丹绿牡丹黄牡丹,都是鲜花怒蕊的,逼真得不得了;或者密不透风的红梅丛里蹲了两只翘尾巴的喜鹊,叽叽喳喳的,言犹在耳;也有芙蓉锦鸡图。
上海牌毯子可真结实耐磨啊,拿在手上厚沓沓的,非常有质感,任凭怎样捶洗都不败色,一年一年拿出来,铺在褥子上都是簇崭崭的新。
妈妈们素来喜欢以米汤浆被子——入夜,一群骨瘦如柴的小身体滚在毯子上,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
或许,一个幼童所能领略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仅仅止于供销社里那一方小小天地吧。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朴实而不乏诗意的回顾,语言流畅,情趣盎然,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童年。
B. 第五段描写窗外酒鬼买酒喝酒的情景,笔触细致,表露出作者对他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酒鬼妻子的无理取闹
C. 第十段通过将童年时的情景和长大后的情景的进行对照,用不同的时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并体现出童年记忆对人的影响之深。
D. 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突兀而大略,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是想借这一段,来表达一个幼稚的孩童独特的童年记忆。
2. 文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方面,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往往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的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要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着手,从人们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
“跨文化”传播要重视其中现实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由于语境有别、生活方式有异、期待视野不同,传播的内容往往面临着打折问题。
有很多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折扣的损耗,往往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认知方面的困难,需要经过很复杂的前因后果阐释和解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因此,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都要充分关注到不同语境、不同人群的差异,有些可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有些可能要跨越不同人群,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力求让文化传播有效果、能落地。
比如日本一些全球流行的卡通人物,如“口袋妖怪”,就由于易被接受而在传播中广受欢迎,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产品,近期还产生了像《大侦探皮卡丘》这样相当有影响力的影片。
这可以说是个相当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例子。
像皮卡丘这种人物,创作者并不特别强调其日本特征,而是从很多共通的兴趣出发,通过人们易于接受的有趣形象,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反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全球影响。
这种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摘编自《跨文化传播不要忽视“文化折扣”问题》,有改动)材料二:
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
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加之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
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
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
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
另外,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
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
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
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摘编自《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有改动)材料三: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
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
不断向前发展。
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
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
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
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
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
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
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
我们应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
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
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摘编自《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美食视频鲜活生动,降低了文化折扣,可为更多样式的文化传播打开空间。
B.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但容易理解和沟通,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
C.文化传播既需要有高雅内容、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也需要有具体可感的传播方式。
D.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所在,只要抓住它,就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文明要保持活力,不仅要做好自身传承,更重要的是善于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
C.具有各自特殊价值的不同文明,如果不能做到交流互鉴,就无法走出合作共赢之路。
D.若要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我们就要以平等的姿态,优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6.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必要性的一项是( )
A.一批中国网络影视作品被国际主流视频网站购买,并向全球观众推荐,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掀起一阵“翻译热”。
B.山东各地以乡村儒学讲堂社区儒学讲堂等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C.敦煌研究院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传播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获得来自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
D.中医药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近年来借助各类项目或平台走出了国门,使其国际传播超越自发性阶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B.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B.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C.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D.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
C.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D.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治。
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藏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通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摄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溶州别驾、黔州安置。
庭坚泊然,不以迁询介意。
蜀士墓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 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 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 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
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 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 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 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
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
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 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
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 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
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 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
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12. 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注]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蜃:大蛤蜊。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変,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
B.江面经雨水一洗,在タ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鮮明净,风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
C.诗人所见之景鲜奇壮美,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的图画,在上面题诗寄给朋友。
D.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抒情则既寓情于景,又涵咏在尾联的点题句中,令人读之有味
14.本诗是怎样凸显题目中的“鲜奇”二字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情境式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面对美丽江山,感慨千百年来涌现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诗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