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将表演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
学生创新的欲望,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关键词】:激发兴趣参与表演拓展思维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09)12
“在学习中能享受到乐趣,学习必然是一种快乐”,“当学习是一种快乐时,学习必然是一
种享受。

”凡是给人成功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效果。

积极的心态是潜能永恒的开拓者和催化剂,教育的理想就是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能够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
学生创新的欲望。

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则必须能够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堂,并且在你
的课堂上知识和能力都能够有所提高。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情感,
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学无定法,其实要因材施教,教也无定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课堂吸引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下功夫,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以表演方式创设情景。

参与表演,情景交融是愉快教学的得主旋律。

“一千个观众就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
度的个性化。

表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
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
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不仅是戏剧单元可以改变课本剧,杂文甚至是文言文也
能用同样的方式。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排演一部课本剧,饰演不同的角色。

剧本演出完毕,
学生的学习也就更进一步了,还怕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内容吗?
在教学《石壕吏》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室里当堂表演。

两个学生扮酷吏,一个学生扮老翁,一个学生扮老妇人,一个学生扮前来投宿的杜甫。

把课文内容表演给
大家看。

当摩拳擦掌,凶狠的差吏,逃跑的老翁、苦苦哀求的老妇、无奈的诗人等出现在表
演中时,一下把学生带到一个生动具体的生活化的戏剧情节中。

孩子们不时发出连连掌声
(表演时,个别学生因觉得普通话不过瘾,用兰州话来激情表演)。

之后让他们再去看文章,孩子们更有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他们已感到酷吏制度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
强化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背诵课文,并通过改写、续写、扩
写完成拓展训练。

在《核舟记》教学中也同样用此法,效果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机会针对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内容的表演
性尝试,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表演性学习中来,在学生表演性阅读中要不断地表扬学生激
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表演热情刺激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表演要有一种成功的使命感,催
生学生的游戏兴趣,把参与表演变成是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游戏中使学生受到锤炼,增强教育的体验和感受,在把扮演不同的脚色之中,真正提升到语文的审美境界中去,摆脱
一切顾虑和思想的羁绊,达到忘我的理想境界,实现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双丰收。

如《景阳冈》一文,在教学“武松打虎”一段,我让学生抓住武松的“三闪”和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进行表演。

学生那投入的表演,把老虎的凶猛样和武松在危急关
头沉着机智、英勇无畏的非凡之举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作
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而且武松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树立。

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将表演引
入中学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能培养学生的情
感和创造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

学生学得
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
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

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说过:语文教学要讲出“美”字来,悟出“巧”字来,点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一种创造,教学方法的运用不
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熔教师的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
征的创造性劳动。

“我以我法上讲台”,在尊重文本、关注学生发展、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求异、求新、求变、求巧,才能使语文教学艺术更臻完美语文教师一定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觉转换师生角色,大胆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参考资料:
1.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

4.《语文教学通讯》2003 .9期初中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