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背景 内容 特征 评价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本6页) ●千古一帝,谁与评说---嬴政的功与过
●汉代君主专制
中外朝制度
概念: 西汉初年,丞相权力极大,影响了皇帝的集权。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
夫、太尉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中外朝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 评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一系列 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 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三公九卿制 特点:
(中央政务系统)
影响:
渊源:
郡县制度 内容:
(地方施政 特点
系统)
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法律; 修驰道、直道、长城、灵渠; ; 编制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至关中; 北击匈奴,南征夷越; 整顿社会生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点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15页—16页)
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真题感悟
1.(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
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A.①③
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汉初实行郡 国并行制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②国家财政困难,很难对地方进行有 效的统治; ③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④维护刘氏政权的期统治。 2.影响:积极:给王国较大自主权,客观
公元前202年大汉帝国建立,“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中外朝制度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汉时的刺史制度、 察举制也对后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
重点探究
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7页,11页)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
北击匈奴;南征夷越;筑长城、修灵渠
汉: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窦固和窦宪(东 汉));南抚夷越;BC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东汉);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西汉张赛通西域(“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是君权和相权斗争的产物 (1)削夺相权、加强皇权。 (2)宦官、外戚成为中朝的主宰,于是有新莽代汉与东汉时的宦官、外戚交 替专权。
[合作探究]郡国并行制是否具有“合理性”?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
是齐王刘襄、琅邪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 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 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 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 的原因
韩 赵魏 楚 燕 齐
结束纷争,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 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 共同愿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5-6页)
形成:
内容: 皇帝制度
特点:
意义: 内容:职权范围--任命与管理--参政方式
以礼入法: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
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东汉时掀起儒生注律 (依据儒家经典诠释法律条文)的高潮。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代立 法全面深入以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
察举制:
郡国并行:
中外朝制度:
知识梳理
●秦的统一
意义: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蚕豆苜蓿等十 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 生活。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 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 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概念诠释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个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体现在君臣关系上。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 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体现在中央 与地方关系上。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下官员权力由皇帝依据一定的能力标准授予,官职有任期
而非终身。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汉承秦制: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在行政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等基 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刺史制度: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为一个监察区, 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其后,刺史逐渐参与地方行政 管理。东汉末灵帝改刺史为牧。刺史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郡守的 上级。
时空线索
秦汉时期的政治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考纲解读 秦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
君主制度:王权有限(贵族君主制)——皇权至上(专制君主制); 地方管理:分封制 (地方分权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 总体特征: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百金。
上维护了刘氏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史记·平准书》 消极:威胁中央集权,出现“王国问
题”。
●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集权
王国问题:郡国并行和七国之乱。 推恩令: 酎金夺爵: 附益之法(孤立诸侯王): 左官律(尊君抑臣): 监察制度:(刺史) 选官制度:(察举)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平准均输:(官营商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尚书台;刺史权力增大(州牧))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本6页) ●千古一帝,谁与评说---嬴政的功与过
●汉代君主专制
中外朝制度
概念: 西汉初年,丞相权力极大,影响了皇帝的集权。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
夫、太尉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中外朝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 评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一系列 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 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三公九卿制 特点:
(中央政务系统)
影响:
渊源:
郡县制度 内容:
(地方施政 特点
系统)
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法律; 修驰道、直道、长城、灵渠; ; 编制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至关中; 北击匈奴,南征夷越; 整顿社会生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点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15页—16页)
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真题感悟
1.(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
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A.①③
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汉初实行郡 国并行制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②国家财政困难,很难对地方进行有 效的统治; ③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④维护刘氏政权的期统治。 2.影响:积极:给王国较大自主权,客观
公元前202年大汉帝国建立,“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中外朝制度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汉时的刺史制度、 察举制也对后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
重点探究
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7页,11页)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
北击匈奴;南征夷越;筑长城、修灵渠
汉: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窦固和窦宪(东 汉));南抚夷越;BC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东汉);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西汉张赛通西域(“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是君权和相权斗争的产物 (1)削夺相权、加强皇权。 (2)宦官、外戚成为中朝的主宰,于是有新莽代汉与东汉时的宦官、外戚交 替专权。
[合作探究]郡国并行制是否具有“合理性”?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
是齐王刘襄、琅邪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 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 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 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 的原因
韩 赵魏 楚 燕 齐
结束纷争,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 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 共同愿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5-6页)
形成:
内容: 皇帝制度
特点:
意义: 内容:职权范围--任命与管理--参政方式
以礼入法: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
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东汉时掀起儒生注律 (依据儒家经典诠释法律条文)的高潮。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代立 法全面深入以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
察举制:
郡国并行:
中外朝制度:
知识梳理
●秦的统一
意义: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蚕豆苜蓿等十 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 生活。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 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 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概念诠释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个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体现在君臣关系上。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 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体现在中央 与地方关系上。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下官员权力由皇帝依据一定的能力标准授予,官职有任期
而非终身。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汉承秦制: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在行政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等基 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刺史制度: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为一个监察区, 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其后,刺史逐渐参与地方行政 管理。东汉末灵帝改刺史为牧。刺史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郡守的 上级。
时空线索
秦汉时期的政治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考纲解读 秦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
君主制度:王权有限(贵族君主制)——皇权至上(专制君主制); 地方管理:分封制 (地方分权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 总体特征: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百金。
上维护了刘氏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史记·平准书》 消极:威胁中央集权,出现“王国问
题”。
●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集权
王国问题:郡国并行和七国之乱。 推恩令: 酎金夺爵: 附益之法(孤立诸侯王): 左官律(尊君抑臣): 监察制度:(刺史) 选官制度:(察举)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平准均输:(官营商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尚书台;刺史权力增大(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