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一中2013高三9月月考试题-语文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原一中2013届高三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命题:张永港审题:刘琨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家学传承
王立群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的,靠父子相传。

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

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

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

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

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
《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

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

但这种家学往往是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是谁?皇帝。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

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

刘邦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

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王导;谢,谢安。

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

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5期)
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
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
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王羲之父子、蔡邕父
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

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
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
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
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C.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
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D.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
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的传统中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
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B.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人家、富商等有钱人,他们或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或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

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比较重视家学、家风,这时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也有
很多家训流传后世。

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
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
推官。

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概不答。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

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

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

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

逾岁,概始代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

”不报。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擢枢密使、参知政事。

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

当置于坐右,
时用省阅
..。

”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

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赵概传》)【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

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虞:忧虑,忧患
B.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

后来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
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
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

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
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4分)
(2)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
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练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分)
9.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语录》)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4)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6)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已亥杂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逆爱
佛刘
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

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

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了,就去夺。

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

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

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

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了。

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

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耐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

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想起了枪声。

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

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

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

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答。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

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

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

(选自2011年《山花》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

后来日
本鬼子围村时,七爷带领兄弟舍命掩护桂花和乡亲们,才打开了桂花爱情的心扉。

B.桂花并未与七爷“拜天地”“入洞房”,但“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这只不过是
没有遇上意中人而给前来说媒者的一个托词。

C.桂花是一个刚烈之女,自从七爷有了拔枪保家卫国的举动后,对七爷的爱热烈奔放起
来,时而嘱咐七爷小心,时而面露钦佩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白空间”在读者脑中拉伸了故事的长
度,也增加了人物的厚度,使得小说精彩纷呈,韵味无穷。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

生动的肖像、动作描写和细致的心理
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

(2)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逆爱”,指违背常情、不合情理的爱。

小说的题目是“逆爱”,表面似有贬义,实则表现了桂花对七爷的真爱,如果以“真爱”为题,你认为哪个最佳?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1924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1942年中学毕业,194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行医生涯。

工作一年后,新中国成立,他找到了事业的立足点。

他同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本职工作上。

后来王振义在一则国外医学资料中得知,早幼粒白血病细胞,
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逆转,也就是说,这些“为非作歹”的坏细胞,在科学家“诱导下”,可以“迷途知返,改邪归正”,变成正常细胞。

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医学创举,令王振义眼前一亮,他觉得既然无法消灭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那么另辟蹊径,化敌为友,不失为一个治疗新途径。

从此,王振义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上,勤勉攻关,孜孜以求。

经过多年试验,终于在显微镜下,捕捉到奇迹发生:大量早幼粒癌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下,竟“改邪归正”,变成一个个发育正常的细胞。

呕心沥血的王振义,终于大海捞针,找到一把“金钥匙”,神奇破译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死亡密码”。

就在这时,医院送来一位五岁患者小怡君,患的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此种类型的白血病发病急,凶险异常,病人从诊断到死亡只有一周时间。

命若危弦的小怡君开始接受王振义的全新疗法。

由于该疗法试验,都是在体外进行的,临床上从未应用过,治疗过程变数多,谁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因此王振义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细致入微地捕捉孩子病情的蛛丝马迹。

用新疗法治疗三天,小怡君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经过系统治疗,小怡君的白血病终于得到遏制,血液中的坏细胞都脱胎换骨,弃恶从善,成为患者体内的正常细胞。

时光荏苒,当年被王振义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小怡君,如今已是外企白领,身体健康,与常人无异。

她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治愈的第一人。

王振义曾说:“如果说白血病是个凶残杀手的话,那我就是杀手中的‘杀手’!”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这种治疗效果显著。

APL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已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成为世界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中国在白血病领域的这项尖端技术,震惊了世界,被国际血液学会誉为“上海方案”。

1996年6月15日,王振义因此获得凯特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专家,也是一位爱才惜才的教育家,行医从教六十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的学生陈国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不无感慨地说:“那时,王老担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公事缠身,只能在晚上牺牲休息时间修改我的论文,而且那时根本没电脑,恩师在我的论文上一遍遍修改,精益求精,密密麻麻的文字,倾注了大量心血。

”接下来,陈国强再重新整理抄写,那篇论文王教授先后改了不下十遍,陈国强也跟着抄了十遍,焦头烂额,如果合集成册,都能出书了。

严师出高徒,在王振义的精心栽培下,陈国强很快在国内血液学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了不俗业绩。

如今已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有人说,王教授这个“伯乐”不简单,培养出的“千里马”,都是世界级水准的顶级人才:中科院院士、卫生部长陈竺;中科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陈赛娟;国家“937”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陈国强等。

2002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个抗白血病药物,水溶性差,实验效果不理想,课题组研究陷入低谷。

期间,他听说郑州大学某教授,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显著,不顾年迈体弱,执意登门请教。

当郑州大学接待同志听说眼前这位登门请教的长者,竟是享誉世界
医学界的“诱导分化第一人”时,顿时肃然起敬。

由于王振义在世界血液学领域贡献卓越,他荣膺过世界上很多医学最高奖项,被誉为“大满贯”科学家。

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家里,却很少见到奖杯和证书。

他多次说过,光荣属于过去,荣誉归功于集体,个人没啥好炫耀的。

如此淡泊名利得失,倾心科研攻关,才能引领中国血液学,一次次冲向世界医学巅峰。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王振义在用他的全新疗法对小怡君进行治疗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后来经过一个月
的治疗,小怡君的白血病终于得到遏制。

B.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的试验是在体外进行的,王振义的诱导分化法首开世界医
学先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第一种可以治疗的急性白血病。

C.“上海方案”震惊了世界,1996年王振义凭此成就成为获得凯特琳金质奖章的第一位
中国人,同时,他还爱惜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D.王振义荣膺的医学奖项几乎全是世界上的医学最高奖项,他因此被誉为“大满贯”科
学家。

但在办公室,在家里,却很少见到他的奖杯和证书。

E.本文撷取王振义的若干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学习医学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医学上
的突出成就,维我们展示了一位医学家的感人形象。

(2)王振义是如何神奇破译人类医学史上的“死亡密码”的?(6分)
(3)第三段、第五段分别引用了王振义自己和他的学生陈国强的话,试具体分析引用的好处。

(6分)
(4)结合全文,概括王振义能冲向世界医学巅峰的原因,并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
....,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
...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
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
....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
....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
亮而不戴眼镜。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
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中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
质条件决定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
致好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

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16.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5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食品添加剂:。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都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2年5月29日,杭州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途经沪宜高速公路时,被飞来的金属片砸中导致肝破裂,他却临危不乱,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全车乘客。

大爱司机的义举迅速传开,吴斌被称为“平民英雄”、“最美司机”。

还让人感动的是,原本清贫的吴斌家人,给全国好心人写了一封信:“感谢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市民,在我们面对亲人离世的巨大悲痛时,给了我们浓浓的爱。

这些爱,会鼓舞我们面对伤悲,勇敢前行。

但任何形式的捐款,捐物,以及以这个名义成立的捐赠基金会,我们真得都不能接受。

我们会自食其力,照顾好家人和自己,好好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