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涉及到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并对这一类物质的性质进行规律性的探究和总结,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并通过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可用作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升,并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
前面的章节中也或零碎或系统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但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没有深入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2)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2)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
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
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化学金属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表达化学学科的很多特点。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根底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响,金属与酸反响以及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反响,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内容为根底,以实验探究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比照分析^p 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响,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响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到达落实知识、形成才能的目的。
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响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铜片与氧气反响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响,但反响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响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拟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p 总结—应用规律的形式。
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p ,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置换反响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拟,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响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分析^p 知识与技能:〔1〕知道镁、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响,以及与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响,能用置换反响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响进展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展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我们的教案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教学重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2021年《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通用3篇)

2021年《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通用3篇)《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本课题的学习还能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规律。
3、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金属与酸的反应3、金属与盐的反应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够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金属之间的反应规律。
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实验器材:金属样品、试管、烧杯、酸、盐等实验材料。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金属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2、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3、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参与讨论,总结规律。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
2、讲授新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首先介绍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规律,然后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概念和用途。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验题目,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含义和应用。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和测试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成果,测试题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果。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掌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引入:介绍常见的金属,让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金属种类,并简述它们的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3.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4.能够描述金属氧化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金属中电子的特殊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 一块铜片、一块锌片、盐酸、稀硫酸等实验用品。
2.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中学习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并让学生思考金属的一些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金属的常见性质简单介绍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硬度,熔点,密度等。
并与非金属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特点和非金属的特点。
3. 金属与非金属的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外观差异、导电性实验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导电的原因。
4. 金属的电子转移过程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电子特殊性质。
5. 金属与氧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氧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氧化反应的化学性质。
6. 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7. 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金属的应用及其与非金属的区别,展示所学知识。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以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殊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金属的一些现象,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以上是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的简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与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与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几种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总结置换反应的概念。
那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置换反应,那么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置换反应,大家来判断一下产物是什么。
Zn+H2SO4=_______________Cu+H2SO4=_______________【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
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并且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更活泼。
【提出问题】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让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第二种方法是让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
【教师引导】现有镁、铜、锌三种金属,利用上述实验方法,你能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谁的活动性更强吗?(药品:镁条、铜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镁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1.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通过PPT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讲解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以铁为例,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
3.金属与酸反应:教师以锌与稀盐酸为例,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已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实验操作等知识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
6.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次“金属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对金属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宣传形式不限,可以是海报、演讲、短视频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新课导入: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2.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2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功能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与要求】1.3 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⑩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
2.3 物质变化的特征⑪知道置换反应的特点【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铁、镁、锌、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知道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置换反应。
2.科学思维: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筛选、对比、分析和对信息的归纳处理来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4.态度责任: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经历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从实践中总结科学规律的成就感;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思路】本节课在学习了一些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探究金属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金属与酸的反应认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置换反应,它是初中阶段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教学过程】质。
那么,我们常用的金属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情景展示1] 将1根镁带、1根铜丝同时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镁带铜丝[问题探究]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思考交流][归纳提升]金属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会生成新的物质,表现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有些金属不能燃烧,但都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氧气的浓度不同,化学反应的现象可能不同。
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化学性质的剧烈程度不同。
[情景展示2]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为什么我们用的餐具、饮料罐有许多是用铝制的?能否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容器?金属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因而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2.掌握常见金属的活泼性、稳定性等特点;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炼实验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金属的活泼性;2.金属的稳定性;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三、教学步骤与重点:步骤一:引入新知1.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这是因为金属有什么特性呢?为什么一些金属易氧化,而另一些金属不易氧化?2.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包括活泼性和稳定性。
步骤二:学习活泼性的特征及表现1.设计简单实验,将锌粉分别与铁片、铜片、镁粉、钠片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活泼性的特征及表现。
3.让学生探究为什么锌粉片能与铜离子溶液反应得更快、更剧烈?步骤三:学习金属稳定性的特征及分类1.利用周期表,将常见金属分成活泼金属、稳定金属两类,并列举代表性金属。
2.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编写实验记录,说明下列金属属于活泼金属还是稳定金属:铁、银、钾、铝、锌、铜。
步骤四: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设计实验,分别让铜、铁与硫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
3.提问: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吗?为什么?四、教学延伸1.在家庭实践中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现象,如铁器生锈等,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探究常见金属对水的反应情况,如钠与水反应得更剧烈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金属的活泼性、稳定性等概念。
通过教师引导和问答,学生能够提炼实验规律,并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掌握的金属化学性质还较为简单,尚未涉及稀有金属、金属合金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他们主动探究。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熟悉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性和氧化性。
2.完成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
2.了解金属的常见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理解金属离子的形成过程和金属的电子结构对其化合物特性的影响。
2.理解氧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金属的化学性质,提问学生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并给予简单解答。
2.提醒学生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特性的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通过参考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学生将自主到的信息整理成小组报告,准备展示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金属进行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
2.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和观察记录,整理出金属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和比较。
四、知识讲解(3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找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的共性和差异。
2.通过知识讲解,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的原因,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差异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五、应用拓展(30分钟)1.以氧化反应为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氧化反应和常见金属氧化反应的应用。
例如,腐蚀现象、金属矿提取等。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金属的氧化反应对环境和工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延伸:1.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验条件,选择其他金属进行实验和探究。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初中教案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2. 掌握常见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性质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铁、铜、铝、锌等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常见金属在酸、碱和氧气中的反应。
教学难点:
1. 理解常见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化学性质。
2. 掌握常见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示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哪些?这些金属有什么特点?
二、讲解(15分钟)
1. 铁的性质:介绍铁的外观、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铜的性质:介绍铜的外观、性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铝的性质:介绍铝的外观、性质以及在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4. 锌的性质:介绍锌的外观、性质以及在防腐蚀方面的应用。
三、实验(20分钟)
1. 实验一:铁与盐酸的反应
2. 实验二: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3. 实验三: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4. 实验四:锌与氧气的反应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总结各种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报告,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六、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蒲江县复兴九年制学校简爱华
【教学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主要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1、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准备】
仪器和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目标设计专项说明
一、目标设计的陈述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化学性质》,以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探究”与“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常见金属与酸(主要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其重点为: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以及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目标设计的依据
该班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目标),这些学生已接触化学一个学期了,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个体差异较大。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注重培养农村孩子学习化学的信心、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和鼓励,通过半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在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我更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表现,敢于秀出自我。
三、目标达成的思路
1. 通过实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在呈现知识时,我从网络或教材资源上选取了一些相关有趣图片和动画,用幻灯片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启发式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既为后面教学作铺垫,也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3. 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同时让学生自己提问和回答,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也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4. 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5. 学生能识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理解和应用。
6.采用启发式、任务型教学途径,注重旧知识的融入和本课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运用评价机制(采用描述性语言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活动和练习反馈来看,教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
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
我会继续努力。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