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科学
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
柴娇1,林加彬2,李岫儒1,刘天茁1,侯玺超1,张博1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已受到国家及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享受运动乐趣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具有重要作用。
探明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及提升策略,丰富运动乐趣理论,显得尤为紧迫。
梳理国内外运动乐趣概念、价值、来源的相关文献,对长春市一至十二年级2000名学生的运动乐趣强度及来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来源包含19个条目;2)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存在年级、性别、体质水平差异;3)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来源在年级、性别、体质水平、乐趣强度上存在差异;4)“获得胜利的时刻”是全体学生最大的运动乐趣来源。
青少年运动乐趣提升策略包括:1)体育竞赛常态化,使全体学生均能获得成功体验;2)运动技能核心化,使每位学生均能获得自我提高的乐趣;3)教学方法灵活化,使每位学生享受到相应种类的运动乐趣。
建议:1)增加运动乐趣的追踪研究,进一步探明运动乐趣的发展规律;2)探究运动乐趣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运动能力感知、父母态度、锻炼行为等。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现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第一条中进一步明确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充分关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理解运动的价值”。
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逻辑起点,青少年如缺少反复的运动乐趣体验,就无法长期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也就失去了载体。
1问题提出
1.1青少年运动乐趣研究的学术史
通过对中、英文文献的检索,系统梳理了运动乐趣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研究分别以“Sport Pleasure”“Physical Activity Pleasure”“Sports Enjoyment”“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Sport Fun”“Physical Activity Fun”为关键词检索了EBSCO、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3个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50—2020年(表1),共得到相关文献363篇,剔除重复文献67篇,剔除与青少年运动乐趣不相关文献244篇,剩余文献52篇,发现相关研究自1983年显著增加。
关于运动乐趣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学者多围绕某一项目的运动乐趣进行概述。
Alvis(1958)描述了潜水运动的乐趣,Mars(1980)提出跑步运动的乐趣及对健康益处的见解。
20世纪80年代后,运动乐趣的研究进入繁荣期。
Scanlan等(1986)构建了运动乐趣来源模型,其研究成果从运动乐趣来源发展到运动承诺模型,为之后西方学者们关于运动乐趣研究提供了丰厚理论支撑。
Wankel(1993)通过对青少年的运动乐趣进行了一个赛季的调查,初步探索了运动乐趣的来源,发现青少年的运动乐趣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个人成就的认知和技能与现实挑战的匹配。
进入21世纪,关于运动乐趣的研究涉及的主题愈发丰富,归纳如下:1)运动乐趣来源模型。
Wiersma(2001)对Scanlan等(1986)提出的运动乐趣来源模型进行了检
文章编号:1000-677X(2021)02-0039-12DOI:10.16469/j.css.202102004
收稿日期:2020-11-16;修订日期:2021-0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TY062)。
第一作者简介:柴娇(1975-),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
体育学、体育心理学,E-mail:*****************.cn。
39
《体育科学》2021年(第41卷)第2期
验,得出运动乐趣来源6因素模型,分别为自身的能力、其他能力识别、努力付出、竞争刺激、同伴关系和父母积极地参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乐趣来源的28个条目。
Visek等(2015)基于乐趣融合理论确定了青少年运动乐趣的4个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青少年运动乐趣的11个维度,81个具体的乐趣决定因素模型。
2)运动乐趣强度量表。
Morris等(2009)探讨了小学儿童体育运动乐趣强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ekauc等(2019)对德国版体育运动乐趣量表进行了验证。
3)运动乐趣与其他变量间关系,包括会影响运动乐趣的变量类别。
Scarpa等(2012)强调了身体自我概念和运动乐趣之间的正相关,证实了认知运动能力是运动乐趣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因素。
Huhtiniemi等(2019)研究表明,学生的需要满足感和自主学习动机是促进体育课乐趣的重要因素。
Yli-Piipari 等(2013)考察了七至九年级学生体育目标选择、运动乐趣与体育活动参与之间的纵向发展关系,任务取向和乐趣的成长轨迹、乐趣和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Adachi 等(2014)研究表明,更多的运动乐趣预示着更高的自尊,更高的自尊预示着更多的运动乐趣。
自尊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比自尊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更频繁地参与体育运动,更喜欢体育运动。
Jaakkola等(2016)对芬兰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能力知觉、体育锻炼自主动机和体育锻炼乐趣以及体育锻炼参与度进行了测量。
Scanlan等(1992)在运动乐趣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承诺概念,体育承诺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对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渴望或决心。
运动承诺模型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和参与机会决定。
结果显示,运动乐趣和个人投入是该样本承诺的主要预测因素,共占运动承诺方差的58%。
更大的运动乐趣将导致更高水平的运动承诺。
我国在1979—2020年关于运动乐趣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差距。
以“运动乐趣”为关键词在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获得文献50篇,其中,泛泛而谈体育运动乐趣的重要性、缺少运动乐趣内涵相关陈述的文章共25篇;采用逻辑分析法对运动乐趣与其他要素关系的论述研究共20篇;较为深入论述的文献仅1篇,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运动乐趣来源及提升策略,认为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失去乐趣的原因是多重的。
仅5篇采用定量方法研究运动乐趣,其中,2篇为运动乐趣的现状研究;1篇为运动乐趣量表在戒毒人员中的信效度验证;2篇为青少年运动乐趣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上述研究在测量工具的规范性及研究深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1.2研究不足
首先,运动乐趣概念界定方面,研究者对运动乐趣概念虽然提出了多种解释(季浏,2006;徐林江等,2013;Podilchak,1991;Scanlan et al.,1986,1992;Slaughter,1983),但我国研究者对运动乐趣概念尚无相对统一的界定。
其次,在运动乐趣来源方面,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分析了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来源(Scanlan et al.,1986;Wiersma,2001),但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学界鲜见有关运动乐趣来源的探讨。
再次,对青少年运动乐趣的现状缺乏整体的掌握,现有研究在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方面缺乏整体的现状研究,在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方面既缺乏成熟的测量工具,更谈不上整体现状的把握。
最后,在运动乐趣的提升策略上缺乏针对性和理论依据,掌握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整体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
围绕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等基础理论问题缺乏一定的研究深度,导致运动乐趣的提升策略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的各种建议,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梳理国内外运动乐趣的相关概念及其来源,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及来源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运动乐趣提升的策略。
1.3研究假设
当前对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和来源的真实情况缺乏系统地掌握,摸清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强度变化规律和运动乐趣来源的差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年级和性别变量是重要的人口统计变量,针对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强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提升,青少年的体育学习兴趣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且女生的兴趣强度低于男生(柴娇等,2019)。
乐趣是兴趣形成的中间状态(季浏,2006),运动乐趣的强度和来源也可能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
表12001—2020年“运动乐趣”相关英文文献检索情况
Table1Retrieved Situ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Related to“Sport Fun”from2001to2020篇
以不同关键词检索到文献的数量
剔除重复文献数量
剔除与青少年运动乐趣不相关文献数量与青少年运动乐趣相关文献数量
Sport
Pleasure
15
3
12
Physical
Activity Pleasure
28
11
17
Sport
Enjoyment
94
22
57
15
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141
14
95
32
Sport
Fun
59
11
45
3
Physical
Activity Fun
26
6
18
2
总计
363
67
244
52
40
柴娇,等: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
Prochaska等(2010)追踪了美国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运动乐趣情况,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运动乐趣显著降低,女生的降低趋势尤为突出,但现有研究并未涉及其他年龄阶段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整体情况,这种运动乐趣强度上的差异可能由不同年级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上的差异所引起。
另外,体质好的学生可能享受到更强的运动乐趣,其体验到的运动乐趣来源也可能与体质差的学生存在差异。
基于此,本研究假设:1)青少年的运动乐趣强度和来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差异;2)青少年的运动乐趣强度和来源在性别变量上存在差异;3)青少年的运动乐趣强度和来源在体质变量上存在差异。
2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及价值
2.1运动乐趣的定义
为了准确把握“运动乐趣”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本研究使用属加种差法分析“运动乐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该方法是概念界定的最常用方法。
乐趣是运动乐趣的上位概念,运动乐趣是乐趣的种属性,“乐趣”的外延集合是“运动乐趣”概念外延集合的真子集,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因此,应首先对上位概念“乐趣”进行分析。
根据麦克唐纳语源英语词典,乐趣(Fun)源自爱尔兰语“Fonn”,意指高兴。
Slaughter(1983)从心理学领域尝试对乐趣进行定义,认为乐趣既表现为各种活动又是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独自进行乐趣活动,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开展,如多人间的竞争性活动。
Podilchak(1991)提出乐趣的重点在于关系,而不是活动,乐趣的本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取决于他人的存在,其次取决于所有相关方是否愿意抛开感知到的不平等,并形成平等的社会纽带,认为乐趣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在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个体不可能自己体验到乐趣。
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Whitehead(1988)将乐趣描述为从自己的运动中获得的快乐,认为乐趣是一种从身体能力和成功体验中产生的内在快乐。
Mandigo等(1996)根据流畅体验理论中乐趣是“技能和挑战之间的平衡”的观点,认为乐趣是内在的快感。
许义雄(1992)将乐趣看作一种享受、快乐的情趣、欲望获得满足的愉快气氛,是能够增强个体实际行动的心理现象。
倪春虎(2014)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乐趣是使人感到幸福或满意的“乐”,具有褒义色彩。
尽管对于“乐趣”概念的解释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但主要指向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如高兴、愉悦、快乐等。
“运动乐趣”作为“乐趣”的下位概念,“乐趣”是“运动乐趣”的种属性,即“运动乐趣”具有“乐趣”的所有属性,是在运动领域中体验到的“乐趣”。
运动乐趣可能是导致心理效益的关键因素,Scanlan等(1986,1992)将运动乐趣看作是在运动过程中所体验到
的正面情绪反应,如愉快、有趣、好玩、喜欢等心理感受。
Wankel(1993)认为,运动乐趣是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状态。
徐林江等(2013)认为,运动乐趣是指参与者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由运动带来的身心快乐感,其强烈程度的大小应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因此,认为运动乐趣的评价标准是个性化的。
季浏(2006)将乐趣看作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中间过程,认为兴趣的形成需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3个阶段,其中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较不稳定的愉悦倾向(情绪性的)发展为较稳定的热爱倾向(感情性的),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乐趣。
在这一阶段,学生具备主动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动力。
因此,根据属加种差法分析“乐趣”与“运动乐趣”的概念后,本研究将“运动乐趣”理解为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2.2运动乐趣的来源
运动乐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它不仅是具有强度特征的可测量变量,同时也具有个性化特征。
有研究表明,运动乐趣的来源呈现个体化差异(Berki et al.,2017)。
明确运动乐趣的来源有助于更加深入剖析运动乐趣深层次问题,如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水平等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来源差异及其变化规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青少年运动乐趣的策略。
Scanlan等(1986)提出运动乐趣来源的二维模型,按照内在/外在和成就/未成就将运动乐趣的来源分为4个象限。
内在成就象限包括与个人对能力和控制的感知有关的来源,如掌握目标和感知能力的达成;外在成就象限反映了个人对能力和控制力的感知,这些感知源于他人,如积极的社会评价和对运动成就的社会认可;内在非成就象限反映了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如感觉、紧张释放、动作和兴奋)以及竞争(如兴奋)有关的来源;外在非成就象限是通过与同伴建立联系,并与成年人建立积极的社交互动,并围绕相互共享的运动经验进行交流。
Wiersma (2001)基于运动乐趣来源的二维模型理论框架,探究了运动乐趣的来源,经过3个阶段的筛选,最终确定了运动乐趣来源的6因素模型,包括自我参照能力、其他参照能力和认可、努力付出、竞争性兴奋、同伴关系和父母的积极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包括28个条目的运动乐趣来源调查问卷(图1)。
运动乐趣来源的重要性是当前国际普遍关注的焦点。
日本文部省(2019)公布的全国青少年体质、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调查报告中,除反映了青少年日常运动习惯、体质水平等基本情况外,专题讨论了运动乐趣与运动参与等相关变量的关系问题。
通过13个运动乐趣来源条目调
41
《体育科学》2021年(第41卷)第2期
查,分析得出运动乐趣来源与年龄、性别、体质、教学等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不同年龄、课程内容提升青少年运动乐趣的教学案例。
国外研究者针对运动乐趣来源的关注较早,且初步形成了运动乐趣来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测量工具,而我国鲜见涉及运动乐趣来源的理论研究,更未涉及运动乐趣来源的测量工具。
2.3运动乐趣的价值
运动乐趣的价值现已获得学界共识。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运动乐趣价值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运动参与、动机和兴趣的形成方面。
运动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谢军等,2018),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决定性因素,体育运动参与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严重下滑。
运动乐趣与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密切相关,Jaak ‐kola 等(2017)连续3年追踪调查了中学生的运动乐趣与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研究表明,七年级学生的乐趣体验不仅与更高的体育运动参与有关,同时还能预测两年后更高的体育运动参与水平,说明运动乐趣是运动参与的重要心理社会变量。
在Jaakkola 等(2016)针对七年级学生连续6年的追踪调查研究中,发现七年级时的运动乐趣无法预测6年后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说明尽管体育项目旨在通过激励和乐趣体验来促进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但这些情况并不一定能有效促进成年后的运动参与。
表明运动乐趣能够较好地预测运动参与,但受年限因素的影响。
运动乐趣与运动参与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受其他变量的调节或中介。
Remmers 等(2014)在9岁儿童中调查了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冲动性变量在运动乐趣与运动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男孩中,冲动性加强了身体活动乐趣和身体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在女孩中,冲动性削弱了这种关系。
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
助于持续参与行为的保持。
提示,运动乐趣与运动行为之间可能并不是直线型的因果关系,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诸多调节或中介变量,运动乐趣到运动参与行为的发生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运动动机和兴趣是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关键影响因素(章建成等,2012)。
运动乐趣在运动动机和兴趣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季浏(2006)将志趣看作是完成状态的高层次兴趣,认为兴趣的形成需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3个阶段,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充分说明了运动乐趣在兴趣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还有研究者调查了运动乐趣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以享受乐趣为目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比以健康目的而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的运动动机更强(Hem ‐ming ,2007)。
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者倾向于将乐趣描述为活动体验的核心(Dyson ,1995;Jakobsson et al.,2014;Smith et al.,2007;Solmon et al.,1995)。
Rikard 等(2006)调查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发现19%的学生喜欢体育运
动是因为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乐趣是喜欢健身活动的最重要原因,同时,无乐趣也是学生退出健身活动的第二重要原因。
Seippel (2006)基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论据,概述了运动参与原因的7种方式,分别为表现力、保持健康、精神娱乐、身体和外表、竞争与成就、乐趣/欢乐以及社会因素。
Skille 等(2011)在此基础上对16~19岁挪威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原因进行研究,发现乐趣是青少年和成年人参与体育运动时最重要的偏好,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动机的首要选项,这一观点在健康促进领域引起了共鸣,产生乐趣的体育运动和活动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运动动机和运动兴趣,从而提升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3青少年运动乐趣的调查分析3.1调查对象
本研究共进行了3次调查,均以吉林省长春市8~18岁青少年为调查对象,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两所学校,开放性调查中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分别抽取两个班级(每个班级50人左右),正式调查中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级。
3.2测量工具3.2.1运动乐趣量表
采用叶丽琴等(2010)修订的《运动乐趣量表》调查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强度,量表共包含5个题项,本研究采用Likert 5级量表评分,1为对题目的陈述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表明信度较好,效度指标GFI 值为0.99,AGFI 值为0.94,NNFI 值为0.99,CFI 值为1,均大于0.90,SRMR 值为0.01,小于0.05,RMSEA 值为0.08,量表的各项效度均符合要求,
表明该量
图1运动乐趣来源6因素模型象限(Wiersma,2001)Figure 1.
Six-factor Model Quadrant Chart of Sources of
Sport Fun
42
柴娇,等: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为后续研究使用。
3.2.2运动乐趣来源调查问卷
国外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获得运动乐趣来源
的条目,因目前我国缺乏成熟的运动乐趣模型理论,考虑
到国外与本土青少年运动乐趣的特征差异,本研究采取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搜集青少年的运动乐
趣来源,对长春市1263名青少年进行了开放性调查,共
包括两个问题:“你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是否体验到乐
趣?”学生回答“是”或“否”,以及“你在参与运动的什么时
刻体验到了乐趣?”,学生填写体验运动乐趣的时刻。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整理了符合我国青少年的
运动乐趣来源问卷,步骤如下:首先,整合现有青少年运
动乐趣调查问卷,分析了Wiersma(2001)等编制的28条目
乐趣来源问卷和日本文部省13条目的运动乐趣来源问
卷,剔除两个问卷中的重复条目,得到28个条目。
其次,
整理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的开放性调查问卷,对填写
的“体验到运动乐趣的时刻”进行整理、归纳。
再次,开放
性调查中发现了4个未出现的条目,形成了32条目的《青
少年运动乐趣来源调查问卷》。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问卷的
效度,以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方向选取8名具有高级
职称的高校专家,5名具有工作10年以上基础的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组成专家组,并对问卷进行了3轮修订,第1轮的专家调查回收率为100%,第2轮的回收率为92.3%,第3轮的回收率为92.3%。
对前两轮专家调查进行了专家权威性检验,根据专家的判断系数和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计算专家权威性,计算公式为:专家权威性=(专家判断系数+内容熟悉程度)/2(王新雷等,2016),两轮修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1和0.815。
由专家对32条目分别进行“非常符合-非常不符合”的Likert5级量表评分,删除总均分低于3分的条目,并增加专家建议条目,最终确定运动乐趣来源的19项条目调查问卷(表2)。
由于问卷内容是参考以往研究者类似研究的内容加以修订而来,并经过3轮专家修订,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正式问卷发放两周后进行再次发放,随机选取各年龄阶段学生共200人,回收182人,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167份,回收有效率为91.8%。
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检验《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调查问卷》两次发放回收的一致性,经检验α系数为0.836,大于0.60,因此,本研究问卷的信度较好。
根据总结归纳的运动乐趣来源条目,编制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的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你在体育运动中是否体验到了运动乐趣?”,学生进行“是”或“否”回答(如回答“是”,则继续进行第2部分,如回答“否”,则停止作答);第2部分为运动乐趣来源的选择,要求学生在所列19项条目中最多选择3项体验到运动乐趣的时刻。
3.2.3体质测试成绩
本研究调查期间各学校正在进行年度体质测试,经同意后获得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原始成绩,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的成绩换算成相应体质分数。
3.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共进行3次问卷发放,第1次为开放式调查,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263份,主要目的为搜集青少年“体验到运动乐趣的时刻”,为运动乐趣的来源搜集条目。
第2次发放为正式测试,主要目的为调查青少年的运动乐趣情况,包括运动乐趣强度、运动乐趣的来源。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完全理解问卷的题项,由专门人员阅读问卷题项,并进行口语化解释。
第3次发放为信度检验。
正式测试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834份,回收率为91.7%,剔除无效问卷122份,剩余有效问卷1712份,有效率为93.3%。
其中,男生797人,女生915人,男、女生人数比例小于1.2:1.0。
剔除问卷标准为:1)缺少性别、年级、体质关键数据的,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被试;2)在体验到乐趣的时刻选项中选择超过3项或1项都未选的被试。
3.4结果与分析
3.4.1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的现状
男生的运动乐趣强度情况为:小学阶段高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高于高中阶段,除五年级有所升高外,整体走向基本呈缓慢下降趋势;女生的运动乐趣强度情况波动较大,小学一至四年级平稳发展,五、六年级下降趋势表2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调查问卷
Table2Questionnaire on Sources of Sport Fun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运动乐趣来源条目
获得胜利的时刻
在某项运动中突破自身纪录的时刻
某项运动技能提高的时刻
突然掌握以前不会的运动技能时刻
经他人指导后学会某项运动技能的时刻
经他人指导后懂得某项运动技能的时刻
进行某项运动时得到老师、教练等大人夸奖的时刻
进行某项运动时得到朋友夸奖的时刻
运动时得到朋友帮助的时刻
与高手一起运动的时刻
与伙伴一起提高运动技能的时刻
与伙伴一起运动的时刻
运动后身心愉悦的时刻
塑身成功时刻(如减轻体重、长肌肉、练出马甲线等)
技术动作与心中目标一致的时刻
在喜欢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时刻
运动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时刻
运动中做出自己喜欢的技术动作时
运动中自身能力与老师布置任务一致的时刻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