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共商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11月12日,紫金文创研究院联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围绕“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专题研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解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商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大计。

《董事会》杂志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唯一媒体支持方,参与此次研讨会。

新时代是精神经济时代
李向民教授在题为《新时代是精神经济时代》
的发言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这个时代的基本
特点。

尤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物质
财富的追求不再像过去迫切,相反,人们更加关注
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未来,
经济发展的精神经济特征将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
产业结构的演变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文化创意产业
将成为先导性和支撑性产业。

李向民教授提出,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讲
话中第一次把我们中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表述为
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这一个变化不
仅仅是从八大以来一直坚持着原来表述新的创新,
同时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

经过多年努力,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需要层次的跃迁,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创新
向勇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文化
创新》的发言,剖析了新时代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的关系,重点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要大力发展
新兴业态,提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向勇提出,从新时期过渡到新常态,再到十九
大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过去追求物
质生产,追求GDP的生产、增长率到现在追求内
涵式的发展,注重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的均衡性、和谐的发展,这转型的背后是物质经济、
时间经济发展为符号经济、场景经济。

其中文化建设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我们从追求物质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
不只要发展物质财富,还要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创
112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李向民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向勇
造幸福感的能力,我们定义为文化力,就是要用最少的物质财富的消耗来创造最大的幸福感。

所以现在整个文化发展的变化发生着重要的调整,这个调整使得我们把文化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动能——文化价值,创新驱动。

赋予他在功能价值基础上深化价值同时提升档次,将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混合起来就出现了企业产品品质提升的策略,以及企业发展的模式。

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商品进一步分类,从内容层不断地添加文化价值,改变这个产品的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之间的比例,进而提升产品的品质,这是我们说进入了新时代进入到文化创新力最重要的策略手段。

这些文化价值包括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交互体验价值,而交互体验价值又包括直接体验的感官体验价值、间接体验的情感体验价值和内省体验的精神体验价值。

这些方式结合在一起根本改变了我们整个产业的形态,因此我们用不同的价值形态和技术方式可以把现在不同的产业进行各种调整。

在不同的策略当中对于不同的行业改变价值的形态,来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的产业共生,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共生。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
祁述裕教授在题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的发言中,以十九大报告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要求
切入,重点探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
经济政策的思路和路径,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祁述裕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文
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同时为文
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落实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
体系的要求,就要做到: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政
府之间的关系,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适应十九大报告推动形成全面
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推动文化开放与维
护文化安全的关系,努力开创文化产业领域开放新局面;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大力倡导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与文化管理的特殊性的关系,尽可能为激发艺术创造热情提供便利。

祁述裕教授以移动游戏管理为例,认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既要坚持线上线下一个标准,又要尊重移动游戏业的特点和规律。

具体讲就是在对意识形态管理上,要坚持标准统一,但在题材上、在管理方式上要尊重不同文化行业、文化业态的特点来进行管理,不能搞一刀切。

以手游产品上线运营监管为例,在目前的监管方式中,对小微手游企业的产品设置了准入门槛以及较长的审查时间,对小微手游企业的发展出生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在内容监管方面,对网络娱乐产品坚持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管理方式,这也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与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教授以题为《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祁述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李康化
113
与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作出发言。

李康化教授认为,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有了新思想,所以文化的地位就有了新境界。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能。

文化企业在新时代中,企业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优先其实是文化优良传统,也是当代文化的合理要求。

而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关键在于落实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将国有文化企业责任分为必尽之责任:守法;应尽之责任:创收;愿尽之责任:行善。

主张应通过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治理,平衡企业社会责任内在冲突,突出人文价值传递三个渠道来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
魏鹏举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的几点思考》
的发言中,从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的新使命。

一是适应新
时代新矛盾,文化经济发展转换新模式;二是以社会效益
为先,巩固公有制主要地位,繁荣壮大各类文化主体;三
是以高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提升文化经济的国
际竞争力;四是统筹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有效发挥文化
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五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坐
标,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价值规范与伦理基础。

魏鹏举教授认为,第一,要充分认识并抓住我国文化
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
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高于平均增幅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魏鹏举的只有4个行业均和新经济、新消费密切相关。

而低于平
均增幅的都是生产类型企业。

2017年上半年同样呈现这样的特点,这是中国整个文化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信号。

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在中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基础、趋势较好。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国有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

这是放在全球视野来看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景观,几乎没有所谓国有文化企业,即使现在的韩国也没有国有文化企业。

所以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有国有文化企业,并且在整个文化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发挥它的活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据相关数据,国有文化企业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也在积极探索。

事实上,国有文化企业拥有大量优质文化资产,但资产收益率太低。

数据显示,2012年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资产收益率远远低于私人控股,例如,文化制造领域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收益率是3.5%,而私人控股是11.9%。

2015年这个现象同样存在,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如今,不仅国有企业强调社会效益优先,民营企业也是如此。

第三,适应新时代,借助文化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这是新时代重要的趋势。

中国不再是韬光养晦,而要贡献智慧。

中国文化走出去很重要的一个跨越式的力量就是资本的力量。

文化贸易发展呈现出服务化、数字化趋势,文化服务出口比例提高。

文化贸易促进民心相通,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式。

文化贸易带动作用显著,成为促进外贸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

从央行公布的狭义的文化信贷余额数据可以看出绝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而且每年的增幅度较大。

对外投资近年来的增幅也非常大。

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142.1亿美元,商务部公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额39.2亿美元,总体而言趋势越来越大。

第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具有创新内涵并适应消费升级的文化产业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数字内容付费的规模在快速膨胀,例如音乐行业。

第五,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政府与市场有效协同,尽快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从文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来看,税收政策有一定的空间,但难度较大。

工业用地比文化用地的成本低。

114
金融政策大有作为,PPP 模式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

文化类PPP 呈上升趋势,且模式不断创新。

绝大多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集中在实体资产与文化旅游。

空间布局与均衡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李
炎教授做了题为《空间布局与均衡发展》的论坛发言,主
要就区域文化产业的差异性和非均衡发展进行了深层次剖
析。

我国是个13亿人口的庞大国家,社会阶层、城乡文化、
消费差异、区域发展基础、区域民族文化结构、文化生产、
文化产业发展比其他更加复杂的要素资源配置决定了区域
文化产业的差异和均衡性,非均衡性将会长期存在,而且
是常态化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常态化的问题会迫使进一
步发展也带动促使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发展和多元素诉
求。

这种差异和均衡发展将会作为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力量,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需要理
性和客观地审视各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与
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发展的合理性;第二,产业发展的资
源配置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第三,区域文化消
费的差异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四,全球化消费与资本搬动与文化产业均衡发展的空间。

第五,现代文化的生产方式与文化产业均衡发展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傅才
武教授在题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发言中指出,坚定文化
自信,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科学回应。

什么是文化自信?傅才武教授认为文化自信为:一个
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一种充分肯定
和坚定信念。

从民族与国家的角度上看,就是一个族群对
自己的历史传统、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拥有的核心价值系
统,以及精神观念系统与经济-政治结构互摄互洽的文化
共同体的生命活力的心理认同和坚定信念。

他指出,坚定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战略本身包含了对于东西文化差异的深
刻理解,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持久动力,包
含了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和独特性的科学认知。

文创产品数量与质量之间的不平衡及其改革路线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论坛报告中探讨了新时代文化的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的相关内涵。

新时代的不充分、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投入和产出的矛盾,接受度和满意度的矛盾,主旋律和大众化的矛盾,商业性和多样化的矛盾等问题。

文化产业领域亟待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推进,强调供给侧改革不应是供给导向,而是需求导向,是主流需求和分众分层需求的满足。

我们需要创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教授 李炎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 傅才武115
116
造新主流文化,树立版权价值,满足分众需求等解决策略。

中国梦的文化战略问题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姜生
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梦的文化战略问题》的发言,他指出,
新时代文化自身亟需得到关注,将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等
所有和文化相关的当代手段引向一个新的思考,即如何让
文化成为中国新魅力,成为中国的灵魂。

姜生教授谈到,如今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到快
车道,科技产品往往忽略了文化魅力这一背后推动者,文
化本身还需要成长。

如何从产业开发、文化生产实现文化
发展,应该是新时代的核心问题。

他同时呼吁,专业委员
会和在场学者有一共同的重大历史使命,要提升本领域的
理论境界、认知境界,形成文化战略意识,要引导我们的
研究者、我们的学会、引导开发者形成文化战略意识,然
后付出实践,让中华文化真的成为灵魂。

期待中国文化产
生全球化魅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与与会者进行交流,提出了他研读十九大报告
中文化产业相关内容的四点思考。

首先是文化产业政策的覆盖度与时效性问题。

其次是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是2020年全面决胜建成
小康社会,文化精准服务后的文化脱贫问题。

最后,范周
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及文化产业下一个30年的发展路在
何方,需要在场学者冷静的思考,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能
够负起的社会责任。

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教授在最后小结时指出,
对文化自信问题的讨论,各专家从政治、经济、历史、民
族等学科领域全方面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体现
出文化产业的专业自信,和研究工作者的自信,标志着文
化产业学科方位的明确。

今后发展需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面向未来,团结整个学科之力,共同担当起文化产业专业之重任,推动我国的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在下一阶段承担的使命不仅仅是推动文化产业的产值,或者为文化传承做一些工作,更多的是国家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国家资本。

这也是推动我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一个最重要的底气。

(袁玥、张蓉)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范周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 姜生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尹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