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T12:35:50.020Z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8月22期作者:刘恒硕
[导读] 在高等院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开展时,应当遵循相关设计原则,
刘恒硕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在高等院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开展时,应当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以保证设计效果与质量,如象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等。

在实际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阶段,可围绕长期性与短暂性设计理念开展,或针对校园广场、校园道路等不同元素开展,以保证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本文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设计原则;长期性;短暂性
引言:
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作为高校师生共处的生活环境,对高校教书育人、整体运行管理、校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为培育高素质人才,高校育人工作开展时,可发挥出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效能。

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学生精神熏陶与意识启发,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一、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在高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由于设计原则与理念界定不明确,导致设计方案存在一定偏差,如部分院校突出物质领域的环境设计,增加投资成本,以营造物质环境,没有突出精神空间的设计引导,使得公共空间设计效果,无法达到高校教书育人目标。

在实际设计工作开展时,没有对师生的意见进行有效征询,盲目开展设计工作,导致师生对其设计方案不满意,直接影响到校园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与质量。

由此可见,在实际设计时,需明确设计原则、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肯定师生的设计参与主体性,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突出精神领域的教育引领。

二、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一)象征性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应当遵循象征性原则,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展现出校园文化底蕴,为学生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保证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效性[1]。

(二)教育性
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可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直接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辨知是非善恶,对社会事情具有正确的认知与客观评价,以达到高校育人的工作目的。

在高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需遵循教育性原则,为全体师生建构和谐、稳定、美好的成长氛围,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高度与鉴赏能力。

(三)个性化
为保证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效性,应当对校园公共空间进行细致设计,并突出不同区域的设计个性,如人工湖、教学楼、图书馆、操场、体育馆、广场等。

在不同区域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需依循设计要求,突出个性化,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四)文化性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财富,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可合理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遵循文化性原则,围绕高校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地域风俗、育人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调整,达到最佳设计艺术水平。

(五)多样性
在高校公共空间设计时,需同时满足校园环境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诉求,进而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价值。

为此,设计人员需遵循多样化原则,开展高校公共空间设计工作,如高校图书馆设计时,需满足不同学生的公共需求,同时需满足学生个人的阅读诉求,进而发挥出图书馆的最大价值[2]。

三、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一)长期性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高校校园长期性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可在特定的环境空间内形成精神地标,具有不变的社会赋值,如著名学者的名人警句、教育家的雕塑等,长期性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意义,旨在对外传递出永恒的精神力量,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博雅塔。

在高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开展时,为达到长期性设计效能,应当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依据校园师生的生活、学习诉求,进而营造出相应的公共意境,保证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有效融入到校园主体建筑群当中,突出校园的文化特色,使得校园空间达成生态平衡,为全校师生提供和谐、舒适的生活教育场所,对师生的心灵与精神进行滋养。

(二)暂时性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暂时性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为校园创设临时性的精神空间与教育空间,可传递出最新的校园建设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规律,应当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潜能进行合理开发,使得设计艺术作品,可传递出隐喻的教育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行为意识的启发引领。

在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突出“求实”设计理念,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开展针对性地设计。

如鼓励大学生早起晨练、引导大学生文明用语、规范大学生排队取餐行为等,为达到预期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引导效果,需保证公共环境的设计艺术作品,可与学生形成精神共鸣,进而产生一定的精神隐喻效果,对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定补充,推动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开展。

(三)校园广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校园广场作为高校内部最大的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最佳场所,可通过艺术方案设计,展现出校园文化底蕴与精神信仰。

为充分发挥出校园广场的公共空间功能价值,在设计环境设计工作开展时,应当考量多种因素,以体现出校园广场的公共属性。

如高校广场公共空间设计时,可将广场设定于高大建筑物的周边,便于为建筑物提供开阔的视野,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同时,校园广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当保证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交通枢纽作用,便于师生快速前往目的地。

在高校教育工作开展时,会举办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需较大的公共空间进行支持,而校园广场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则可有效保证高校集体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3]。

(四)校园道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校园道路作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展现出校园活力,给予师生更多休闲放松空间,以挖掘出道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现实价值。

如校园内置公园的道路进行设计时,为促使道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师生创设移步换景的审美体验,应当结合校园公共空间设计规划理念,对校园道路进行科学艺术设计。

在校园道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需选择合适的道路铺设材料,因为道路铺设材料的大小、材质、颜色、形状等,都将为师生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以达到预期道路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效果。

为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应当对道路铺设材料的耐久性、维护成本、色泽度等进行综合考量,充分发挥出相关材料的应用效能。

为增加校园道路的亲切感与自然属性,设计人员可选择本地所产的铺设材料,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艺术效果。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道路设计时,为挖掘出道路公共空间的艺术属性,应当将道路与绿化进行科学配置,以达到最佳艺术设计效果,增加道路的艺术性、自然性,给予师生更多的悠闲体会。

如人工湖周边的道路,可配置柳树增加观赏性;如校园主干道,可配置银杏树,保证道路的通畅性与艺术性;如公园内部的道路设计时,可配置盆景或灌木植物,以建构“曲径通幽处”的艺术氛围。

由此可见,校园道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可合理利用乔木、灌木、盆景、草坪、花草等绿植进行配置设计,进而达到最佳的道路公共空间设计效果。

四、结束语
文中重点对高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探讨,从多个维度进行解析,说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建设过程中,需突出精神引领、心灵熏陶,进而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培育高精尖人才。

为此,在校园建设时,需合理发挥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效力,为学生营造学习成长环境,以培育学生高尚品德、正确价值感、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任静,戴莹.浅析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以丽水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06):83-85.
[2]皮艺舟.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J].智库时代,2017(11):131+135.
[3]赖杰.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14):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