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叶圣陶先生
曾指出:“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
”为了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采用例举法,谈了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两种特殊词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因此,它分为三种类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不及物动词]+宾=[使]+宾+动。
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译文:忧愁祸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句子中“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区别动词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第一,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通常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第
二,如动宾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个动词就作使动词用了。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它的后面带有宾语,则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用法。
这时这个形容词不是修饰后面的词语,而是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使]+宾+形容词。
例二: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译文:饲养它却不能使它充分施展才能。
句子中“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名词(包括方位名词)不带宾语,如果宾语前没有别的动词,则这个名词用于动词。
名词用于使动的情况十分少见。
名词用于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名词]+宾=[使]+宾+动词。
例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二章》)
——译文: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
句子中“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二、意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这种意动用法一般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以]+宾+[为]+形容词。
例四:邑人奇之。
(《伤仲永》)
——译文:同县的人认为他很奇特。
句子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之为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古诗文中名词可以用于意动,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表示主语在主观上把这个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名词]+宾=[以]+宾+[为]
+名词。
例五:义不杀少而杀众。
(《公输》)
——译文:您守义不杀人,却要(发动战争)杀众多的人。
句子中“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为义。
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形容词既可以用于“使动”,又可以用于“意动”。
一般来说:(1)宾语前的形容词,若不作定语而又无别的动词时,即用于“使动”或“意动”;(2)状语后的形容词,若无别的动词时,也
可用于“使动”或“意动”。
但是,同一个形容词,究竟是用于“使动”还是“意动”呢?这就必须依
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辨析。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方面,而“意动”侧重于主观心理方面。
总之,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学生要学好文言文,都不可能绕开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相反,要重视它,研究它,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创出佳绩。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3年5月。
[2]蔡镇楚编著《实用文言语法表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