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涿鹿县北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影响所有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
C.影响任何动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都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D.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
4.可以依次解决①~③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是()
①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②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③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A.杂交、自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
C.测交、测交、杂交
D.杂交、杂交、自交
5.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若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6.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工程是对蛋白质分子的直接改造
B.基因工程是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
C.蛋白质工程获取的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
D.实施蛋白质工程的前提条件是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7.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促胰液素
D.生长激素
8.(10分)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h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人体自身产生的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常表现为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0~5min内快速分泌的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
B.5~10min时机体内的血糖含量已恢复正常,故胰岛素分泌减少
C.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
D.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体液调节的结果,该过程与下丘脑无关
二、非选择题
9.(10分)下图表示2019年某地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1)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

结果显示,随水痘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总体呈_____趋势。

(2)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被_____摄取和处理,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激活辅助性T细胞产生_____。

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并与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最终增殖分化为_____和_____,前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2014、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

与只接种一剂疫苗相比,再次接种使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是_____。

(4)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

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10.(14分)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

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

各个种群通过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这些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

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

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

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_________(填“是”、“否”或“不确定”)。

11.(14分)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__(动物或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结构。

(2)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其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

(3)〔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1〕线粒体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

(5)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

(6)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同时加工蛋白质合成脂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8)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囊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2.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回答下列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
(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__________。

若在C 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调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
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故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的是该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随着群落演替的过程会发生改变,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会改变的,往往会被另一种物种取代,即群落演替过程,C 错误;
D、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D正确。

故选C。

2、C
【解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详解】A、A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
B、B图所示是兴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
C、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C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应该是:从上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从左到右),C错误;
D、D图所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传导方向是兴奋区到未兴奋区,双向传导,D正确。

故选C。

3、D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对于雌雄同体的生物来说,没有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说法,A错误;
B、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不是不变的,B错误;
C、对于某些害虫来说,他们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是迁入的结果,C错误;
D、对于人类而言,处于人道主义,不可能用增加死亡率的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常用测交法;
(2)鉴别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常用杂交法和自交法,但动物一般用杂交法;
(4)提高植物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①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常用测交法,让该马与多只具有隐性性状的异性马测交,如果测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该马是纯合子;如果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则该马为杂合子;
②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常用杂交法和自交法,但动物一般用杂交法;故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用杂交法;
③用玉米连续自交,并淘汰掉隐性个体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所以可以依次解决①~③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分别是测交、杂交、自交。

故选B。

5、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B正确;
CD、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CD错误。

故选B。

6、A
【解析】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区别:
【详解】A、蛋白质工程是通过对基因进行改造来实现对蛋白质分子的改造,A错误;
B、基因工程是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B正确;
C、基因工程生产的是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生产的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C正确;
D、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所以实施蛋白质工程的前提条件是了解蛋白质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7、C
【解析】促胰液素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动物激素,为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

贝利斯与斯塔林等于1902年发现,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在维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是血糖升高开始3-5min,胰岛B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第二时相是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

【详解】A、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呈“双峰曲线”,由于胰岛素的合成、分泌及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0~ 5 min内,胰岛素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能是由胰岛B细胞中先前贮存的胰岛素大量释放引起的,A正确;
B、由于在第10min胰岛素分泌量再次升高,可知5~10min时机体内的血糖含量还未回复正常,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C错误;
D、机体对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1)下降(2)①.抗原呈递细胞②.细胞因子③.浆细胞④.记忆B细胞
(3)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4)①.过敏②.免疫防御
【解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小问1详解】
根据结果可知,随水痘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群体免疫力增强,因而水痘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小问2详解】
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摄取和处理,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激活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并与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同时在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的作用下,最终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产生特异性抗体。

【小问3详解】
2014、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因为疫苗接种后,机体内会产生大量抗体和记忆细胞,但若以后长期不接触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就会慢慢消失,因此必须及时接种第二针以保证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

与只接种一剂疫苗相比,再次接种后,疫苗会使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增强免疫力
【小问4详解】
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过强的表现。

而水痘是病毒引起的。

【点睛】熟知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体液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过敏反应的机理以及二次免疫的特征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10、(1)①.地理隔离②.突变和基因重组③.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2)①.物种②.基因③.共同进化
(3)①.Y1-Y3②.48% ③.不确定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小问1详解】
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2详解】
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2个物种,因此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3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据图2可知,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

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6×0.4=48%。

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

11、(1).植物(2).细胞壁(3).叶绿体(4).液泡(5).脂质(磷脂)和蛋白质(6).具有一定的流动性(7).纤维素、果胶(8).有氧呼吸(9).4 叶绿体(10).12 内质网(11).13 核糖体(12).14 液泡(13).
细胞核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该细胞具有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等结构,据此判断为高等植物细胞,其中结构1为细胞膜,结构2为细胞壁,3为细胞质基质,结构4为叶绿体,结构5为高尔基体,结构6为核仁,7为核基质,结构8为核膜,9为染色体,结构10为核孔,结构11为线粒体,12为内质网,13为核糖体,14为液泡。

【详解】(1)该细胞具有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等结构,据此判断为植物细胞。

(2)图中1是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4)1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5)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4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6)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同时加工蛋白质合成脂质的是12内质网。

(7)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13核糖体。

(8)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囊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14液泡。

(9)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点睛】本题结合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功能,能准确判断各结构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12、(1).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2).样方法(3).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或增大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4).逐渐下降(5).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6).小于105 【解析】分析曲线图: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两条曲线之间的围成的面积表示环境阻力或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点为K值。

【详解】(1)若曲线X表示J型增长,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理想条件。

调查植物(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要做到随机取样,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

(2)曲线Y为S型增长曲线,在K/2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逐渐下降;到C点时增长速率为0,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会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从而会导致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14:4,解得N=105,由于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则调查得到的种群数量偏大,则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小于105只/公顷。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种群密度的调查,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