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作文中的缺憾及如何弥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考作文中的缺憾及如何弥补
中考作文失分较多在学生中是普遍的现象。

工作中我有机会参与过中考作文阅卷活动,于是对大量中考作文作了诊断与剖析。

中考作文的一些缺憾是显而易见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 语言注重“华丽伪饰”,但情感苍白
作文的浮华风并没有因批评而有所遏止,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初中生要自觉积累词句,而且要善于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自己的语言靓丽起来。

但问题是很多学生作文片面地追求语言用词造句的华丽,在辞藻的堆砌、句段的铺排中,无法找寻到作者真实情感的流动,无法捕捉到文脉所在,自然难以感人,难以让阅卷老师垂青了。

2 行文叙议杂糅,造成文体错乱
中考作文尽管在“文体要求”部分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说明,但是初中阶段,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在叙事的基础上能抒情,会议论。

中考作文中文体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

要么是大段大段的故事概述加蜻蜓点水式的分析议论,要么是一段举例夹一段议论……这一问题暴露出教师作文教学的“不作为”倾向。

一是教师写作教学目标的认识偏差,单纯地指向中考;二是教师平时作文指导随意无当,缺乏必要的序列。

写作训练中只有学生“练”的数量,没有教师“训”的质量。

新课标倡导淡化文
体,全盘否定文体教学,抛弃文体要求的做法泛滥,出现学生作文“四不像”的现象也自然不足为怪了。

3 注重虚构,没有“我”的真情实感
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读到更多的是那些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行文干瘪枯燥,只有骨架支撑,没有血肉丰满,或者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作文真实性问题,引起了语文界的普遍关注,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其关键因素在于“无我”导致情感的荒芜。

亲情、师生情是学生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选材方向。

可是,很少有学生在写自己的母亲时,眼前坐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自己的老师……没有了“我”与“我”的母亲,“我”与“我”的老师心的交流,情的融合,“我”的母亲都打动不了“我”,“我”的老师都无法与“我”对话,“编”出来文章又怎能唤起别人的情感共鸣呢?背离了“我”自己的“生活圈”和“情感场”,哪会有真情实感,哪有叙事的真实呢?
4 复制生活,文章简单无味
没有矛盾难以成为小说,没有矛盾难以成为戏剧。

同样,没有矛盾也难以成为耐人寻味的故事。

学生在作文选材中,简单复制生活的比较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无主次、无详略,不善于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表达情感;不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展示人物之间、情感前后的矛盾冲突。

很多学生考场作文的简单化还在于,选材老套,缺乏时代气息。

这样,往往打开作文就“一眼望
到底”,没有气氛烘托与渲染,没有悬念吸引,没有事件的起伏跌宕,没有情感波澜……这样的文章注定是无意无情无理的,又何来有味呢?
针对考场作文的缺憾,我们教育者应认真反思,如何在教学中来弥补这些缺憾。

第一,阅读教学重点的落实。

阅读,笔者认为,一种是直接指向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一种指向偏重于积累与熏染,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丰满学生的精神垫底子。

曹文轩先生强调“阅读经典写出有心性的文章”。

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

这些都是作文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

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不容割裂,也不容有轻重之别,孰轻孰重需要我们统筹安排,那种为考而教的行为自然是狭隘的,事实也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中考中也是难以真正奏效的。

第二,做到精心指导。

缺乏精心指导,再多的训练也是徒劳的,这几乎是常识。

说到底,一在于科学序列的建构,余映潮老师在中考作文教学中仅复习过程就精心设计了诸如: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

如此细密的规划,匠心独运,不仅仅有利于应对中考作文,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终身受益。

二在于有效的训练指导的落实。

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学
实际中已经被忽略了,作文教学更显随意和无序。

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的第一步。

审题不到位造成作文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主题不鲜明、思路不清等等问题,与作文有效的规范训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必要的作文规范要循序推进,扎实训练。

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个性。

第三,把生活当作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缺乏真情,是因为少了一份智慧的选择。

智慧的选择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

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

我想,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

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