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国于50年代初创建核工业,1954年9月18日通过铀矿普查探明中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可为核工业提供基本原料。

1957年10月,中国、前苏联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前苏联同意在核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但1959年6月,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了专家,于是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

1960年初,从全国各有关部门调集百余名高中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

在对“枪法”和“内爆法”进行分析比较后,以“596”作为代号[1]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确定采用较先进的“内爆法”。

到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以高浓铀为主要核装料的原子弹的物理规律,完成了物理设计和爆轰物理、核弹飞行弹道、引爆控制系统台架等三大关键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核装置重1550千克,试验在102米高的铁塔上进行。

1965年5月14日又成功地进行一颗核炸弹空投爆炸试验,威力为3.5万吨TNT当量。

当时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一批科学家在张爱萍将军率领下跋涉在戈壁沙漠,他们风餐露宿,
夜以继日,终于以中华民族的骨气研制出原子弹。

山呼海啸的巨响震撼大地,云蒸霞蔚的蘑菇云升起在大漠上。

从此,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核武器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

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了。

这颗卫星的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1.钱三强(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
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

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

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

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

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

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

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

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

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

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1968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

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

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
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

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

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

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

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
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

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

王淦昌(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

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

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

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

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

彭桓武(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

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

程开甲(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
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

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

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

黄纬禄(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
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

屠守锷(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

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

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

他先后担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
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

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

钱学森(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

此后长
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

周光召(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
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

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

杨嘉墀(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

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

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

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
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