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资料归纳一: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语出——曹操·《述志令》
要实实在在的那个东西,不图虚的东西。

比如说,当初袁绍和曹操争大将军的那个头衔,曹操就很大度的让给了袁绍,一则正因当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的多,二则也是正因曹操懂得“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当时连皇帝都是窝囊废一个,何况一个大将军乎!因此曹操并不在乎这些面子上的东西。

再比如。

曹操不肯称帝,一则正因各方面的压力。

二则也是正因他懂得这个道理,既然我曹操已经有了皇帝的实权,那么还要那个惹事生非的头衔做什么?![由整理]
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趋吉避凶,厚积薄发;深藏不露,不图虚名!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节约用水的广告语
《述志令》
简介:这篇文章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
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

写于210年(建安
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的时候。

当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
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
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
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证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原文:经典对白台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
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
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
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
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
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
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
常自损,不欲多之;因此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但是三千人,此其
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
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
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
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
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
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
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因此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
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
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
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
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
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因此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
有《金�》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
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
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

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
主命。

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
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作品译文1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
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因此想当
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
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
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
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因此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此刻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
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因此回到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
读书,冬春打猎,只期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
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

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之后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
为国家讨贼立功了。

期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
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这时我完全能够招集
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因此这样做,是正
因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

因此
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但是
三千人,这是正因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之后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
多万人。

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
城门为建号门。

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
当皇后。

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

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此后我出兵讨伐,擒
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超多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
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
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
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
的两个儿子。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

自己
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
愿望了。

这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
因此才无所隐讳罢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坚
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
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齐桓公、晋文公因此名声被传颂
至今日的原因,是正因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

《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
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

”正因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
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
打燕国。

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
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
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
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
的信用,已经三代了。

此刻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能够背
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
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
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
的亲信和重臣,能够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
代了。

我不仅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

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
都应当改嫁,期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
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

我因此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之书能够证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坚信
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下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
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

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下
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思考到自己
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
际的祸害。

这是不能干的啊。

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理解,此刻我改变主意打算理解它。

这不是想再以
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
着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
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


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想要
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思考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

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

这可说是上天在
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此刻天下还
未安定,我不能让位。

至于封地,能够辞退一些。

此刻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

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作品译文2
出自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

建安十八(公元213年5月曹操已被封为魏公。

),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魏武故事》,曹操以“令”的形式颁
布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所谓让县,即将所受封的四县交
还三县,这三县是阳夏(河南省太康县)、柘(河南省柘城县)、苦(河南省鹿邑县)三县。

自明本志,即是把原来的志向坦率地
说出来。

《让县自明本自令》是史家研究曹操思想很重要的历史
资料。

那里,就《资治通鉴·六十六卷·东汉年》上摘录的“令”给
大家作一个说:
“我最初被保荐当'孝廉’(时二十岁),自己知道不是
身藏深山的知名之士,恐怕世人把我当成凡夫俗子。

为了推广教化,争取名声荣誉,因此在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山东省章丘市])时,铲除贪官,消灭污秽(曹操当济南国相,所属十余县,县长
等官员多阿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报朝廷,有八人免职,境
内肃然),公平正直的选拔人才,因此受到豪门强族的愤恨,深
恐招来杀身毁家之祸,因此声称有病,辞职回乡。

那时年纪还轻,就在谯县(曹操故乡,安徽省亳州市)东五十里,兴筑书房别墅,打算秋夏两季读书,冬春两季打猎,预期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再出来做官。

然而,却不能如愿以偿,又受到朝廷征召,(于188年)担任典军指挥官(典军校尉),一心一意为国家讨伐盗贼(黄巾军),建立功勋,只盼望死后墓碑上,题字:'汉王朝故征西将军
曹操之墓’,生平大志,但是如此。

想不到不久就发生董卓之难,
我遂兴起义军。

之后,兼任兖州(山东省西部)刺史,击破黄巾
变民集团三十万人;之后讨伐袁术,逼使袁术穷途末路而亡;讨
伐袁绍,砍下他两个儿子的首级;再平定刘表,全国统一。

(208
年曹操平定荆州时,益州服从朝廷,孙权在200年就表面上服从
了朝廷,曹操上表朝廷奏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


我身为宰相,对一个做臣属的人来说,尊贵已到顶点,
远超过昔日的愿望。

假设国家没有我,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许有些人看见我的力量日渐强盛,而我素来又不坚信天命,因之随意猜测,认为我可能有篡夺(东汉)王朝政权之意;每一
想到这些,耿耿于怀。

因此,个性向各位说明本末,全是肺腑之言。

然而,如果打算要求我放下军队,交还给有关机关,回到我
的采邑武平侯国(河南省鹿邑县西北武平城村),则决不可能。

为什么?诚恐一旦离开军队,就会被人谋害。

一方面为子孙打算,一方面也思考到,我如果失败,国家会立刻陷于险境。

因此,我
决不会为了一个虚名,而去理解灾祸。

但是,我的侯爵采邑面积有四县之多,民众有三万户,
我岂有品德消受!社会仍然混乱,国家还没有统一,官位不可辞让;至于采邑封土,却能够拒绝。

此刻,向朝廷缴回阳夏、柘县、苦县三县,以及二万户人家,只保留武平一万户人家。

姑且减轻
诽谤议论,减轻我承受的压力。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的《述志令》,感叹于曹公的坦率、真诚,为理想
奋斗的决心和行动。

魏武曹操是一个有理想而又自信的人。

他有自己的志向
和奋斗目标,开始“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作为一“官二代”,
虽然既“非岩穴知名之士”,又家族名声不佳;但是这个理想总的
来说还是贴合魏武的实际。

之后他做了典军校尉,恰逢国家有难,曹公知道乱世造英雄的道路,于是稍微提高了下理想,“欲望封侯
作征西将军”,在家乡召集军队镇压黄巾。

魏武曹操有理想,为理想奋斗;但是也是能够正确认清
现实的。

作济南相时,他打击豪强,却也知道不能和糜烂的时代
硬碰硬。

镇压黄巾和反对董太师的过程中虽然一向战斗在第一线,也懂得枪打出头鸟的无奈,一向留意翼翼,在群雄争霸的舞台上
静悄悄的发展自己。

机遇永远向着有准备的人,时代赋予了魏武恢复社会秩
序的任务。

他讨黄巾,灭袁氏公路本初兄弟,征刘景升,统一北
部中国。

“身为宰相,人臣贵以极,意望已过矣”。

当年的志向早
已超越,新的理想继续指引孟德前进的脚步。

曹公对汉朝是忠诚的,他用齐桓晋文争霸仍奉周室,乐毅事赵不忍图燕,蒙恬蒙冤不愿反秦的故事来证明心志;一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道出了强势而无篡汉之心的自己对汉室的不可缺少,没有虚言,明确而有力的回击所有指责自己“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人们。

虽然集团利益使得他不能够如伊尹霍光留名,但他确实一向维系汉室最后的统治。

曹公是务实的,他虽然知道自己功成身退也许会得到千古美名,但也明白就国放权既无利于自己,更无助于国家。

“是以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他知道在乱世务必要用权势和军事来维护一切,名利固然重要,但继续自己的理想,保护每个关心自己的人更重要。

曹公是坦率真诚的。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辞”。

明确无误的告诉人们他不愿就国放权的原因,听起来真切而无可辩驳。

有时候真话能够感动真正关心国家人民的人,很多人是会明白孟德的无奈而明白他的。

一篇《述志令》,能够说是魏武曹操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内心世界的完美展现。

魏武风流,跃然纸上、动于眼前、记在心里。

这道令在叙述了曹操从被举为“孝廉”开始的一系统思想活动和行为后着重指出:“如果国家没有我,不知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史家公认曹操讲的这话与实情相合。

令中又说:“也
许有些人看见我的力量日渐强盛,而我素来又不坚信'天命’,因
之随意猜测,认为我可能有代替东汉王朝政权之意;每想到这些,耿耿于怀。

”曹操所讲的和所做的也完全一致,终身没有夺取东汉
王朝帝位。

令文中还讲到“然而,如果打算要求我放下军队,交还
给有关机关,回到我的采邑武平侯国,则决不可能。

为什么,诚
恐一旦离开军队,就会被人谋害。

一方面为子孙打算,一方面也
思考到,我如果失败,国家会立即陷于险境。

因此,我决不会为
了一个虚名,而去理解灾祸。

”这段话道出了朝廷中央政权已由曹
操重新建立起来了的真实状况。

汉朝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各自
为阵,就是正因189年董卓进京后皇纲失常造成的。

此刻曹操这
个经过20年战争所产生的新的中央政权的首脑一旦出了问题,他
担心天下又将面临大乱的情形出现,于国于民于己都交权不得,
也完全说的是实话。

“我决不会为了一个虚名,而去理解灾祸”这
一句很重要,说明了曹操此时的思想已经十分的成熟了。

在“江湖
未静”,即全国尚未统一的时候,在还权于献帝以表现出忠君的思
考和
这样做是否有益于国家大局的思考上,是把大局置于忠
君之上的。

还权的后果,历史上可能会有千古美誉,虽得到了一
个“虚名”,可于国于民于己,都会立刻陷于险境。

后面要讲到,189年董卓立9岁的刘协为帝后,至196年,献帝都控制在军阀
手中当玩物的。

196年曹操奉天子都许后,平定天下大乱的重担
是扛在曹操肩上的。

以曹操之潜质,尚未能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还权于献帝,献帝能挑得起使得“江湖安静”的这副担子么?柏杨
评论《让县自明本志令》说:“这项《自明本志令》,光明磊落,
字字真挚。

他坦率地承认:并不是从小就胸怀大志,而是时势推演,才把他推上高位。

而既被推上高位之后,他就等于骑到猛虎
背上,到死才能下来。

他坦白地说明他应对的困局,这是专制政
体特有的困局,任何人都无法突破,那就是他不能放下军
权。

”“大多数政治性文告,都是虚情假意,说些谎话、大话、空话。

《自明本志令》之可贵,曹操之可爱,就在于有异于此。


资料归纳二:
相关感悟: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影片《焦裕禄》中的吴书记一向不赞同焦裕禄“舍己为公”的做法,甚至几次提醒他要以“政治前途”为重,但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丝毫没有动摇,这不禁不让我想起一句古话——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风沙弥漫、雨水成灾的兰考,使得许多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逃荒。

困难当头,部分干部焦躁叹气,甚至也要逃离。

大家看不到兰考的未来,对改变现实丧失信心……
应对这样的状况,焦裕禄穿着补丁衣与群众走在一齐、干在一齐。

治理风沙,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迎风前往;查看水灾,他踉踉跄跄地冒雨而行。

当随行人员劝他回去时,他厉声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当与吴书记谈话同样遭到“规劝”时,他淡淡一笑起身离开。

之后他对自己“固执”的做法给了一句解释:“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我坚信历史会对每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是啊,当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群众满意。

如果他只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那么或许能够“受益”(在政治前途上)的仅是他书记一个。

但,他不为虚名,更不想把灾祸遗留给子孙后代,他把生命陪上,情愿把自己置身灾难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书记的架子,有的是带领百姓脱贫的劲头。

他以真抓实干的行动、求真务实的作风,影响着身边的干部,带动着周围的百姓,一齐与灾难抗衡。

作为普通的检察干警,我们虽然没有官场上的什么“名”,但“检察官”这三个字就是沉甸甸的名号,法律是我们的信仰,公平是我们的追求。

英国作家丁尼生曾说:“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因此我们也不能徒有这个称谓,不能让遭受侵犯的百姓得不到保护,不能让行凶作恶之人得不到处罚,要设身处地去为群众着想,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去惩治罪恶、营造安宁。

被病痛折磨的焦裕禄,没有搞特殊化,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普通房,连孩子在学校都被嘲笑说县委书记的女儿竟还穿这么破的衣服。

为了抵制“三害”,为了改变兰考的受灾面貌,他与老百姓肩并肩、心贴心,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去做人民公仆。

如今我们的生活、工作条件远比那时优越,我们更就应
热爱自己的岗位,知难而上。

以焦裕禄精神为镜,提高思想认识,做到“不图虚名而处实祸”,把改变后的作风与态度贯穿在今后的
工作与生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良好的检察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