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识——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知识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明的伟⼤贡献,在英⽂中"瓷器"(china)⼀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下⾯是百分⽹店铺为⼤家整理的瓷器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瓷器基础知识
⼀、制瓷材料
⾼岭⼟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
颜⾊⽩中微带灰⾊或黄⾊,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岭村,故名。
“⾼岭”⼀词最早见于清康熙⼆⼗⼀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名词。
⿇仓⼟
——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仓⼭的⼀种⾼岭⼟,故名。
瓷⽯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是含⽯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中微带黄⾊、绿⾊、灰⾊或浅红⾊,我国很早就⽤来制造瓷器。
不(⾳敦)⼦
——制瓷原料经过加⼯,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或“⽩不”,中外陶瓷⽂献上普遍采⽤这个名词。
釉浆
——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
据⽂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灰⽯、凤尾草烧炼⽽成。
钴⼟矿
——青花瓷器的呈⾊原料,种类颇多,古代⼤体分为两种:⼀种含锰量⾼含铁量低,为国产钴⼟矿;⼀种含锰量低含铁量⾼,为西亚地区产钴⼟矿。
苏泥⿇青
——⼜称“苏⿇离青”、“苏泥勃青”,是⼀种从波斯进⼝的青花⾊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多使⽤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凝重浓艳,并有⿊⾊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
——⼜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的主要⾊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淡雅。
回青
——是⼀种进⼝的青花⾊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多使⽤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蓝中泛紫,与苏⿇离青、平等青⾊调不同。
⽯⼦青
——⼜称“⽯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的⼀种⾊料。
产于今江西上⾼,发⾊浓中带灰。
珠明料
——产于云南,由钴⼟矿煅烧⽽成的青花⾊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的主要青料,发⾊鲜明青翠。
⼆、⼯艺类
拉坯
——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双⼿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产的传统⽅法,这⼀⼯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拉坯⽅法成型。
利坯
——拉成的坯半⼲时,置于辘轳上,⽤⼑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序称为利坯。
挖⾜
——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个3⼨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这道⼯序称为挖⾜。
泥条盘筑
——陶器成型的⼀种原始⽅法。
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或简单的⼯具将⾥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这种⽅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
——⽤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法,主要构件是⼀个⽊制圆轮,轮下有⽴轴,⽴轴下端埋于⼟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轮车旋转⼒,⽤双⼿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器时代⼤汶⼝⽂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致。
仰烧
——瓷器烧成的⼀种⽅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
——瓷器装烧的⼀种⽅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1)⽀钉叠烧,古代多⽤此法。
(2)⽀圈叠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以盘碗为多)刮去⼀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釉)放置其上,⼀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代产品盛⾏此法。
它的优点是产量⾼,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圈⽆釉。
覆烧
——瓷器装烧的⼀种⽅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圈或筒形梯状⽀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瓷窑系也多⽤此法。
优点是产量⾼,变形⼩;缺点是器物⼝沿⽆釉,使⽤不⽅便。
素烧
——指需⼆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正品率。
涩圈
——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刮去⼀圈釉,⽆釉处即称“涩圈”,流⾏于⾦代和元代。
浸釉
——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称“蘸釉”。
将坯体浸⼊釉中⽚刻后取出,利⽤坯的吸⽔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控制。
适⽤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也越来越多。
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
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
不少⼈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
据报道,⼴东有⼀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
现在好多⼈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
有⼀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
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分重要。
识别真正的古瓷?
我国的瓷器⽣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综观历朝以来瓷器⽣产,都是在发展之中⼜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
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都是可以仿制的。
因此,拿到⼀件瓷器,鉴别真伪的⾸要因素并不是这些。
当然,这些条件,在
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
⽐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
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龙,龙⽖画得犹如鸡⽖;康熙朝多见⼸字龙、夔纹龙;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头⼀样;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很长,像⼀条在游动的带鱼,⼸起像虾⼸;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般,特别有神。
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
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确定⼀件瓷器的真伪,⾸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
⼀要看胎质;⼆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旧之⽓。
⾸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较粗疏。
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较粗松。
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釉盏的胎质也是⽐较粗松的。
⽽且,当时⼯⼈在制作拉坯⼯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迅速地刮⼀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旋痕⾮常明显,很粗糙。
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细,胎质⼜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
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有堆脂感;彩料使⽤“苏⿇离青”,⾊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些明显的特点。
⼀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
胎质细⽩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红形成,这种⽕⽯红,在器⾝的⽩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种⾁红⾊来。
如果“元青花”器釉⾯⼲枯,胎质粗松,⼜没有⽕⽯红,釉薄处也看不到⾁红⾊泛出,那么,藏家就⼀定要⼩⼼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晰⼜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上都有点点⿊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疵的话,⼗有⼋九是后仿品。
第⼆个是看釉⾯。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
北宋之前,所⽤的釉是⽯灰釉,这种釉与胎⾯的粘着⼒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个要点。
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是看釉⾊有否流淌,看⾊与⾊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产⽣的交融,⼆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的剥落和开裂。
此外,唐瓷⼀般在放⼤镜下均可看到细⼩的开⽚,⽽这种开⽚⼜不可太明显,如在⼀⽶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灰碱釉。
这种釉粘着⼒强,可以施得很厚。
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就显得肥厚滋润,放⼤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英颗粒。
另外,从釉⾯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
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都可见桔⽪纹;乾隆单⾊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可见细⼩的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常可见指捺⽔印纹;晚清⼏朝瓷器的底⾯釉上均可见⾼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的彩料都是不同的。
⼀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的都是矿物料,⽽现代仿品则常⽤化⼯料来替代,因此,凡见⽤化⼯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
⽽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样的。
就拿绘青花所⽤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的。
洪武朝时,有进⼝、国产两种青料,进⼝料呈⾊鲜艳,国产料呈⾊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进⼝“苏⿇离青”料,发⾊浓艳,青花上
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平等青料,发⾊淡雅秀⽓;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进⼝回青料,发⾊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崇祯⽤⽯⼦青或浙料,除个别发⾊鲜艳外,⼀般都清淡⽆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青,后期多⽤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偏淡;雍正、乾隆时,⾊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
根据使⽤青料的不同情况,就⼤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
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
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抹⾊平涂,表⾯相对显得粗糙;粉彩⽤渲染法画,⽴体感强,有粉质感,表⾯较平滑,但⽆玻璃质感。
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
因为烧造温度⾼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艺;珐琅彩也⽤渲染法画,⽴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
因为不⽤氧化铅⼯艺,因此,绝⽆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
传世品上应有使⽤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留下的痕迹;出⼟器上应有⼟⽓侵⼊的'痕迹。
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个就是因为空⽓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形成的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上⾯,就会有⼀层类似涂了薄油⼀样的温润的油光。
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
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有⼀层⽔⼀样,俗称“⽔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头的。
⽼的传世品⼀定会有⼀些使⽤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
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的流逝中⾃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做出使⽤痕不同,⼈⼯做的有规律性,⽐较⽣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如果器物⼊过⼟,也应有⼟侵和灰⽪等被腐蚀的痕迹。
新出⼟之物,闻之应有⼟⾹⽓味。
现在也有⼈⼯⽤酸腐蚀等⽅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侵和灰⽪那样深⼊肌理和⽆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釉⾯涂锌来作旧。
因为锌元素在⾼温下⽐较活跃,能促使釉⾯⽓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的。
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涂锌的器物,⾼温下⽓泡是⼀次性破裂,不像⾃然⽼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因⽽是有多有少,⽽不是整齐划⼀的。
另外,涂锌件因⽓泡⼤量破裂,造成釉⾯出现流动,放⼤镜下可见弯曲的⽔波纹。
总之,凡是⽼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留存;凡找不到⼀点⽼⽓的器物,必定是新物⽆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起来考虑,如发现有⼀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
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要素去⼊⼿,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的。
瓷器鉴别知识
器型⽅⾯,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研究,详加分析对⽐,摸清其演变规律。
仅举⽟壶春瓶为例,⾃宋代始创以⾄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风格却代有变迁。
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壶春瓶,虽然制作精⼯,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
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腹、底、柄、⽿、颈、流、系、⾜以⾄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
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对于鉴定⼯作⼗分有利。
纹饰⽅⾯,也同造型⼀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论题材内容、装饰⼿法拟或⼯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依据。
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法克服⾊彩漂浮的弊病。
⼜如成化⽃彩⽂饰中“花⽆阴⾯,叶⽆反侧”;画⼈物⾐纹不加渲染,表⾥不分,如着单⾐。
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
⾄于施彩⼯艺的演变,如成化⽃彩中独具的姹紫⾊和不施⿊彩(⽤⿊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红⾊;明代绿彩多显黄绿⾊;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
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
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胎为⾻,釉为⾐。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的⽆釉处⼊⼿,注意胎⼟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因时代淘炼⽅法有别,明代以前
较之清代、民国,胎⼟中含⾦属杂质为多。
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属⾃然氧化形成的⿊褐⾊星点或⽕⽯红⾊;⽽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
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红⾊;明成化胎体透光显⽛⽩和粉⽩⾊。
⽽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
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很多⽇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过⾼,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亦成缺陷。
⾄于鉴别釉⾯,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泡的⼤⼩和疏密程度。
例如明代瓷器釉⾯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器⾜釉⾯与器⾝釉⾯多不⼀致;明早期釉⾯常有⽆⾊的⾃然开⽚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釉,并有破泡现象。
种种,各⾃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
另从釉⾯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虚,将仿品釉⾯作旧:⼟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稍加损破,以⽰出⼟状。
然后这些不⾃然的作旧光泽,决⽆古瓷那种年深⽇久、⾃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款识⽅⾯,历代更是千差万别。
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泽的深浅浓淡等。
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瓷器的保养⼩知识
⼀、器体⼤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般都是由下⽽上两段拼接⽽成,且有⼀定的重量,所以不能⼀只⼿提物件上部的脖⼦。
买⼤花瓶的客户要注意,像⼤花瓶这类器体⼤的瓷器、瓶尊⼀般都是两段拼接⽽成的,移动时因形体⼤,所以不能⼀只⼿提物件上部的脖⼦,应该⼀⼿托住底,⼀⼿拿住脖⼦,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不要抓把⼿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是粘的,你抓把⼿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移动时脱落打碎。
⼆、瓷器属于易碎品,在保存上⾸先要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时要注意戴好⼿套,在桌上⽤绒布垫好;观赏时不要互相传递,⼀⼈赏看完毕之后放回桌上,⼈再捧持观赏。
薄胎的器⽫,胎雹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要双⼿捧,忌⽤单⼿,尤其是瓶件,底⾜⼩,长度⾼,还须防风吹倒。
三、刚买回来的⾼温釉或者釉下彩瓷器,要先放置在清⽔中浸泡1⼩时左右,然后⽤洗洁精洗掉外⾯的油渍,⽤⽑⼱擦⼲装在盒⼦⾥,盒中要放⼀些泡沫进⾏冲垫,且泡沫的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藏品在盒⼦中,要保持充裕的空间,切勿挤压,以免伤到藏品。
四、那么瓷器理想的保存⽅法是呢?
先说在没有陈列的时候,⾸先、我们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盒⼦⾥有海绵或泡沫垫,其次,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起,如果⾮得放在⼀起⼀定要⽤泡沫隔开。
再说说瓷器的陈列,瓷器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架⼦上,⽐如实⽊做的博古架,架⼦⼀定要结实稳当,不会轻易摇晃。
五、清洁。
其实瓷器的清洁很简单,通常仅需擦拭灰尘,平时保养可以⽤⼀块湿布擦拭瓷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柔软的刷⼦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性,⽽且出⼟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的化妆⼟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清洁的时候,务必⼩⼼谨慎。
【瓷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