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之我见文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之我见
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瑰宝。

我眼中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

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科举制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以前我曾误以为科举制度是宋代才开始有的,但现在我明白早已在隋朝前这个进程便已经开始萌芽。

自隋唐科举制确立以来,学子尤其是平民阶层通过读书考试能有机会获取美好仕途。

唐朝是最为流行。

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核心人物。

当时,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在位,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但是,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但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但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科举制度的确立,的确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举制是按照考生通过考试形式取得的成绩,然后给予相对应的官位,它有着公平公正的特点,考生没有社会地位与家族背景等条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因此科举制的推广使得全国笼罩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

通过科举制,选拔了许多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从低层中选拔出来的人才,会更多的为平民百姓考虑,真正做到了父母官的责任义务,使得政
治更加清明廉洁,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为已有的官吏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

选拔的人才都是通过苦读科考而来,秉承儒家教义,因此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

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

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巅峰的文学种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考试的范围局限于八股文,统治者的根本目的从选拔贤能逐渐转变成了巩固皇权,这种变化使得当时参加科举的人们的思想被八股文局限,眼界知识储备量都大不如前,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创立目标。

科举制度已经不再是选拔才能的选官制度而变成了统治者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个时期的科举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某种程度上,我会认为高考与科举制度有类似,但不尽相同。

实际上,科举的考试和高考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

现代的高考其实决定的是你进哪一所大学,是大学的质量;而科举是要进入官场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有点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度是否完全公正,我也不敢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

公平与择优是矛盾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当年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慢慢走向体系化,更加严格,打破家境的限制,重视人才利用,这个是相对公平的。

但是评价标准相对单一,仅靠成绩断定人,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就如我国当代的教育制度,我们要放在历史的脉络里观察其演进的变化。

发展教育,也需回头看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