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①笠是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肩胛)。 唤渠(他)朝餐(吃早饭)歇半霎(极短的时间),低头折腰(弯腰)只不答: ②“秧根未牢莳(shì)(移栽、种植)未匝(布满、遍及),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 “提防”的意思)鹅儿与雏鸭。”
重点基础知识
1、字音 植株(zhū) 饥馑(jǐn) 淤泥(yū) 捍卫(hàn) 花蕊(ruǐ) 散籽(zǐ)蕴藏(yùn)籼稻(xiān)稻菽(shū) 茎秆(jīnɡ) 敏锐(ruì) 浸泡(jìn) 避嫌(xián) 愧疚(jiù) 毛坯(pī) 拯救(zhěnɡ) 椰子(yē) 调侃(kǎn) 悲怆(chuànɡ) 奇葩(pā) 兜底(dōu) 收敛(liǎn) 戛然(jiá) 秤盘(chènɡ) 臻于至善(zhēn) 精湛(zhàn) 造诣(yì) 气质雍容(yōn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戛然而止:形容一下子停住。
重点基础知识
2、熟记成语
雷厉风行: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 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 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
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体贴入微:多指对人照顾和关怀十分细致周到。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重点基础知识
背诵默写两首古诗,注意: 芣 苢(fúyǐ)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车前草),薄言(助词,无实义)采之。 采采芣苢,②薄言有(取得,获得 )之。 采采芣苢,③薄言掇(duō)(拾取,摘取)之。 采采芣苢,④薄言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之。 采采芣苢,⑤薄言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之。 采采芣苢,⑥薄言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之。
统编版必修上期中考点串讲
第二单元
目 录
CONTENT
1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2
基础知识
3
课文内容回顾
4
重难点突破
5
课内经典素材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 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以人物为报道对象, 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典型的思想、言行、事迹,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通讯文章。 人物通讯的特点: ①新闻性:通讯和消息一样,必须具有新闻性,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新鲜,可以记录生活中的新人、新 事、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等。 ② 文学性:通讯不同于客观记述事实的消息,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比如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典型,注 重细节,记叙、描写是其主要表达方式。 ③ 评论性:新闻有鲜明的主题,歌颂什么、赞扬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所以, 抒情与议论也常常是其使用的表达方式。 人物通讯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 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 几个同类人。
2、熟记成语
重点基础知识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语出《论语·述而》:“求仁
而得仁,又何怨。”
溯流求源: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励精求治:励,振作,振奋;②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5、四言诗 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 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 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 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 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 时四言诗的代表。
新时代的 劳动者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不断进取 热心服务,爱岗敬业 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工匠精神
芣苢、插秧歌
古代劳 动者
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劳动的热闹与快乐;在农忙时节展现劳动的紧 张与艰辛
坚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文内容回顾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
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3.《“探界者”钟杨》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对钟扬人生经历的记述,以及对他在植物学、科普、教育等领域事迹的报道, 高度评价了他在不同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热情颂扬了他敢想敢做、爱岗敬业、勇于担当、 甘于牺牲,不断探寻生命边界、拓展生命高度和广度的奉献精神。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5、四言诗 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 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 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 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 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 时四言诗的代表。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2、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 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 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 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点为: ①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②见解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③面向广大群众,展现时代风貌,传播时代精神 新闻评论的表现方法: 夹叙夹议、亦理亦情 新闻评论的基本思路: 摆现象→说观点→作分析→做总结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3、歌行体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 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把记人物、 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4、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 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 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 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 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
重点文学知识(含文体知识)
6、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 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 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7、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诗经》中的三种诗歌形式和三种表现手法。 三种诗歌形式分别为:风、雅、颂。三种表现手法分别为:赋、比、兴。风就是土风、民谣。十五个地 方的民歌。雅就是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就是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叙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打比方。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即起兴、联想。
课文内容回顾
梳理单元内容,认识劳动价值
课文篇目
劳动者
主要事迹
人物精神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 者袁隆平
袁隆平
发现并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张秉贵 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细致热情地工作
钟扬
献身于种子事业、 传播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重点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积累
一词多义
(1)薄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及贼前锋薄城下(迫近,靠近) ③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轻视,看不起) 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减少) (2)采 ①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采之(采摘) ③兴高而采烈(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 (3)渠 ①唤渠朝餐歇半霎[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②沟渠涨满无处泄(沟渠) ③夫水激而流渠(迅疾)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第三人称代词,它,指方塘)
课文内容回顾
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既批评 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廓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 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5.《芣苢》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 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 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6.《插秧歌》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 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 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 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
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
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的插入
了议论和抒情,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