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扎的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扎的画
2009-08-12 11:43:08
据说,西扎是位有空就画速写的建筑师。

不是大二学生那种高度自觉线条美感地画,西扎的速写抵达了某种“平静草书”的状态。

“草书”,说的是动笔的速度,线条的飞舞,形状的跳动,“平静”源自松弛、下意识、不伪装。

像书写般地绘画,就等于把线条、均衡、造型、留白等绘画元素,自觉地降了一个台阶,形式美不美不太打紧,画出来的东西,能记录心情最为要紧。

跟斯卡帕差不多(要比斯卡帕更为放纵一些),西扎的速写非常接近了思维在专注状态下的那种起伏。

线条在记忆、事件、空间感受、片刻的灵感、技术的拷问之间反复穿梭,编织了一种从“无言”到“叙述”之间的意识流。

图1,人物速写,建筑师de Moura
图1上的这个大眼胡子男是葡萄牙另外一位知名的建筑师Eduardo Souto de Moura。

这是某次会议上西扎对de Moura的记录:硕大的右手、疲惫的身姿,沙发的空白反衬着一堆涌向面孔的线条。

西扎后来写到,Souto de Moura曾经在波尔图建筑学院读书,学生时代,反感于当时的教育体系。

1974年后,他曾在我的工作室工作,“一起合作了位于Sao Victor的SAAL 项目和其它的项目。

很快,我就隐隐地意识到,我可能不会和他合作太久,这让我既沮丧又高兴”。

西扎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优秀建筑师的潜质:“de Moura的建筑很大程度上源自他所使用材料的单一性和复杂性:来自北方的花岗岩、来自南方的传统工艺
制作的砖,用作骨架和轮廓的进口不锈钢,非凡色彩的混凝土表面,色彩偏红的非洲木头,自由布置的采光和照明设施,来自Alto Minho的匠人们完美完成的抹灰表层”。

西扎看到了另外一位能够欣赏材质的建筑师的能力。

最终,de Moura成了西扎的女婿。

图2,罗马二景
西扎建筑通过廊的折叠、升降获得了与人的“亲密”。

图2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罗马街头。

前者是西班牙台阶,后者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巨廊。

西扎管此类速写叫做“旅行速写”:“没有哪种绘画能像旅行速写那样给我带来这么多的快乐。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旅行,旅行总是一次考验。

当我们上路时,我们放下一堆担心、麻烦、压力、无聊、偏见;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日常规律生活的奇特魅力和各类小舒适的世界。

亲密或者不亲密的旅者可以被分成两类:令人喜欢的,或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世上有什么事情能够比傍晚时分坐在罗马路边咖啡店体验着匿名性、喝着奇特色彩饮料的经历更迷人的?周围到处都是纪念性建筑,还有诸多等着看的建筑,懒散就这么温柔地占领了我。

忽然,我的铅笔或是圆珠笔开始画下影像,画下前景上的人脸,模糊的轮廓或是有着光感的细部,还有,画着它们的手。

最初,铅笔的笔触还有些小心,拘束,不那么准确,仍然顽固地具有分析性,这里和那里,还要快速地刻画,最终解脱成为一种沉醉的状态;然后,疲惫下来,逐渐变得发散。

当您真地旅行时,您的眼睛以及通过您的眼睛的您的心,都获得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于是,这样的速写展示了一种一般建筑师绘画中所没有的“亲密”:没有一点透视,甚至没有两点透视;没有距离感,没有一定要可以把主题画到中景、把近景虚掉的要求。

如西扎自己所言,他不仅画上了街道和人群,还把自己的双手也画到了画面内部。

彷佛这个观察者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挤到被观察的场景中似的,主与客、观察与被观察、画与被画,二者的界限都不那么明显。

在西扎的项目中,西扎竟然有能力把这种亲密感,通过消解正向进入、消解对称和轴线、不断改变廊的高度,转移到了真实的建筑身上。

图3,设计草图
图3是西扎的细部草图,更加接近了建筑绘图。

在这张图里,西扎思考了自己在葡萄牙和在北欧从事设计时,不同选择条件下的对比。

“我几乎不知道我该选择怎样的材料。

构思首先是以非物质的形式进入我的脑海,就像白纸上的线条。

每当我想抓住它们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这时,它们就逃脱了,远远地等着我。

我记得在早年的几个项目中,几位木匠教会我在北方安装铰链的一个方法,那跟南方作法不同。

现在,我在荷兰工作,这些怀疑却不再对我有用;这里,人们会告诉我,这个东西的价格是x,那个东西的价格是Y,Z是上限。

任何偏离了标准的东西只能在想象中存在而已——在想象时,成本不是问题。

在荷兰和德国,我学会了欣赏我们葡萄牙人在材料使用上的怀疑态度;虽然在葡萄牙,传统正在垂死挣扎,而现代尚未来临。

由于材料总在变化、总不确定,这就破坏了我理想化的东西,在我面前,敞开着诸多岔路;我必须走过去,把选择当成发现。

在荷兰真就是这样,有关建筑体验和数据处理信息的书,堆成了山,这就等于打开了诸多我从未走过的禁忌之路。

不管我需要什么东西,就会有上千个厂家、上千个学科友好地支撑我的设计,然而,它们并不会帮助我消除多面的孤独,毕竟,我是那位必须在无法选择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人。


图4,飞在天上的建筑师
图4飞在天上的那个男子,就是“建筑师的原型”。

对于建筑师这个职业,西扎说,“某人被称为建筑师,是因为他主动参与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他这么做,还因为他觉得问题真地可以被解决,特别是在描绘一个项目实现的过程中:建筑师就是要促进和鼓励诸多不同的人群,去奉献自己的时间,把问题思考清楚,而不是要逃避责任。

建筑师从对于基地的初勘开始就在搜集设计的线索,他相信,合适的设计并不只是信息的拼凑,而是当用到某个构思身上时,这些收集的信息可以约束构思,限定构思;他相信,设计的构思就在…场所‟那里,而不是在脑子里——对于那种能够…看到‟的人来说——设计的构思在第一时刻就会浮现;建筑师或者他人随后的踏访都在向这第一眼汇集,最初的简单、线性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靠近现实——现实,又往往是真正简单的东西。

还有,建筑师认为,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那个巨大的容器里储存着了——大到像葡萄牙那么大——那就是建筑的历史、建筑师的历史、对于他者进行破坏的历史。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仓库,未必一定要在里面添加什么,建筑师应该用一种让自己熟悉历史的专注和客观性面向这个仓库”。

图5,在西扎看来,一个房子的室内,就是一个世界
图5是西扎笔下的室内,照例,他画下了自己的一只手和一只脚。

这位可爱的老头通过这幅画,向我们表达说,想要建造一栋“真正的房子”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房子。

这里,大师说的“真正”意味着日常性和生命性。

他在讲述了门轴会坏、抽屉拉不开、花园总要锄草、游泳池的氯粉没了、石板地面经常长了青苔种种细节之后,写到:“住在一栋房子里,一栋真实的房子里,是个全职工作。

每一位房主既得是一位消防员(防止房子被烧、被淹、煤气漏气或是爆炸)还得是一位护士(房主得注意,木头阳台上的钉子会不会扎脚)”。

这个单子很长,房主必须是救生员,接线员,招待员。

然后,最最糟糕的经历就是“找书”。

在落满灰尘的书架、书堆里,把一本书给找出来,真是一次考验。

而理解了生活中房子使用的逻辑的人,才能号称自己敢于建造一栋房子——那将变成另外一次历险。

与西扎相比,有多少建筑师敢于亲切地体验身边的世界,敢于不脱离群众,敢于把设计的目标就设定成为平凡的日常性呢?
西扎建筑安静地隐退到了格林纳达的日常街道背景中去了。

它的内院、户型处理以及卢斯的痕迹,要仔
214人推荐推荐
图我这还看不见,还没贴好么?刘老师后面转而谈材料、工艺的选择,有些没有跟上你的意思,
是否是为了说明西扎的速写将实际建造中不可确定的变量因素模糊、甚至是主动忽视,便是为了保
持原初的构想的完整和纯洁性,而西扎的速写表达则是一种诉诸手段?
西扎早年在葡萄牙的建筑,如果就构造和材料看,非常单一,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是常年
的摸索,对材料品性的熟悉,以及对常规构造的改造,造就了西扎建筑感人的质量。

这对中国建筑
师其实很有启示。

在这段文字中,西扎有点儿变相地批判荷兰建筑。

在别处,他在真就直接批判荷兰建筑在物质
高度丰富的状态下,建筑师反而来不及设计了。

整体成了材料样品的试验者、冒险者、选择人。

不过,这段话,似乎给出了两面的回答。

他既回顾了当年葡萄牙没有选择状态下的状况,也看到了总要选择的烦恼。

事实上,很多按照最新材料建造的建筑,等上3年5载,你就知道那建筑根本就不是你想的模样。

时间,时间重又成为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要素;不止是体验建筑的时间,还包括材料在建筑生命中老去的过程。

在传统社会中,这几乎不是问题。

在现代,一度也不被当成问题,如今,是个大问题。

2009-08-12 12:08:45: colourphilosoph
西扎拍照么
2009-08-12 12:17:54: dqu
很喜欢贝尼尼廊柱那幅
2009-08-12 12:55:59: headacher
在葡萄牙,传统已经走向了灭亡,而现代尚未来临。

在葡萄牙,我是那位必须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人。

原来西扎的心境和中国建筑师如此接近。

2009-08-12 12:57:59: headacher
“西扎早年在葡萄牙的建筑,如果就构造和材料看,非常单一,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是常年的摸索,对材料品性的熟悉,以及对常规构造的改造,造就了西扎建筑感人的质量。

这对中国建筑师其实很有启示。


很同意。

看西扎年轻时候的东西,很像“设计院作品”,都是普通的标准化住宅。

2009-08-12 13:02:13: 白颜料4块8 (book-making robot)
最后那段仿佛在说:在荷兰和德国,技术很发达,每个东西都有无数的数据和理论来支撑,真无趣……
2009-08-12 13:13:39: 城市笔记人(笔记城市)
to 又要办tmd居住证: 笑死,小白。

荷兰是老出惊人概念建筑的地方,新,新,新,这就构成了另外的问题,跟IBM这些电脑产品似的,这个没用完,又来新的了。

to cp:估计不太拍照吧,经常画。

或者,有人替他拍照。

to headacher:是的,曾经苦恼的,并不只是中国建筑师。

西扎当年看了一堆赖特的照片,却出不了国,最后,解禁了,建筑师们才有了出国的机会。

2009-08-12 16:27:56: win
德莫拉竟然是西扎的女婿啊,真的是很意外啊,我还以为他们是一样大的呢......
2009-08-12 17:34:22: 城市笔记人(笔记城市)
西扎教过德莫拉,先为师生关系。

后为师徒关系。

2009-08-12 17:50:26: kirk (黑呼呼,黑呼呼,关了灯,黑呼呼)
每次重新翻起siza的砖头大厚书,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我觉得好的建筑师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非常严肃的建筑师。

对于他们来说,建筑是世界的中心。

他们能做非常精密的建筑。

另一种是社会性较强的建筑师。

对于他们来说,社会更是中心。

建筑的类型比细节重要很多。

siza则走在刀锋上,他能非常好地把握建筑学和社会性之间的比例和分寸。

他的建筑总能恰当的站在那里,表现地恰到好处。

既没有失去其应有的社会性,又没有失去建筑学意义上一座好的建筑的细节及空间感。

2009-08-12 17:56:46: 城市笔记人(笔记城市)
kirk老师冒出来了?欢迎下。

如今的建筑已经分化出来好多方向。

像超大尺度的巨构建筑,不能不说是一种技术奇观。

亦有数码技术支持下的种种探索。

西扎身上似乎同时保留着好多属性:比如,对空间的追求的同时,又不失场所;对合适技术的把握,又不是精确;敢于追求雕塑性,却又愿意放下架子,动不动就幽默幽默;能跟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靠近,又不陷入媚俗。

真不容易。

2009-08-12 19:00:29: kirk (黑呼呼,黑呼呼,关了灯,黑呼呼)
潜水很久很深,上来吸口气哈。

对极拉。

我最近琢磨了一下他在德国设计的住宅。

发现怎么处理街角,怎么做房型,怎么将普通人对建筑及街道的感觉、住户对建筑的感觉、建筑的结构、建筑形式在社会上意义都结合起来,揉啊揉,揉出一个建筑。

看着真是过瘾。

再回过头来回想最初读他老人家设计的时候,只企图从形式上看名堂,结果落空肯定是难免了。

2009-08-12 19:04:37: pipiblues (梦饮酒,梦田猎)
这期的世界建筑就是德莫拉的专辑也。

觉得西扎的画还是非常建筑师的,结构感很强,透视感也很强烈呀。

那副天上的建筑师,再松散和幻想许多才成夏加尔,那副房子的室内,再调侃和浪漫很多才成桑贝,这便是他们之间分水岭吧。

在画里游刃有余地把握透视,随想有张力有深度的空间,大概这些会储存在潜意识里,留待创造有张力的建筑吧。

2009-08-12 19:36:16: PanHaHa (浮躁到寂净,清冷到洋溢)
插嘴,我要开始练手绘我要开始练手绘
2009-08-12 19:55:56: LIyourk (建筑是渠,人文是水.)
我也要开始练习手绘了练习手绘~冒完泡就去...
2009-08-12 20:07:26: PanHaHa (浮躁到寂净,清冷到洋溢)
顶一下社会建筑师
siza的书买了,却没有时间看
2009-08-12 20:20:49: 1MillionBucks
里面有两张画真是很有灵性,让我一下子对速写这玩意儿冒出了许多爱。

在一二年级的强迫性手绘练习过去后第一次有了自发涂鸦的念头... ...
2009-08-12 23:25:42: colourphilosoph
刚和老同学聊天,讨论购买备机(数码相机)的事情。

说来说去,我说你买个有摄像头的手机得了。

正式场合用单反,平时就别用闷骚小相机了。

边说,边就想到了SIZA和佐藤可士和。

我又说,数码相机太容易了,一拍一大堆,大脑就变懒了。

除非你在自己的视网膜后装块CCD。

如果每个人拍完照回去都按照佐藤的整理术整理严密(导照片,PS,分类,归档),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作为一个设计师,他又会否记得1年前拍过的某一张带给自己小灵感的照片么?速写或许是个好办法,真的~~~
2009-08-13 00:03:44: PanHaHa (浮躁到寂净,清冷到洋溢)
恩,我的n多照片导入电脑后就再也没看过
于是我很长时间出门都不带相机了。

2009-08-13 05:17:55: 城市笔记人(笔记城市)
呀!西扎的速写勾起了广大同学练习手绘的欲望?太好了。

希望大家在把电脑软件玩得灵光的同时,不要丢掉最最直观的书写和速写。

写文章要言之有物。

线条的表达,也不只是为了抽象美,而是能够传递西扎所说的“真实”、日常、思考、怀疑。

有同学会问:这线条怎么就传递“怀疑”了?前两天,看了位景观同学的小画,线条很流畅,一个空中步道落在一个钢架上就插到斜坡的土里了。

但是,在实际的作法中,这个架子,不可能就这么插到土里的,它的下面必定有个基础托着它(因此,钢的下面,应该有混凝土基础),还有,就是当钢与斜坡交接的时候,就得想好二者的交接,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

这些个地方,都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怀疑”多了,那些个小透视,小画面,才不单单是景致,而是关于问题的断面。

昨天,读了Perez-Gomez的一篇旧文。

他就分析了一次Scamozzi的一幅剖面图。

然后,他告诉我们,在那张剖面中,跟我们今天的理解很不同,我们今天画剖面,无外是要交代空间关系,或者,在技术层面上,交代构造层次。

而在Scamozzi那里,要交代的是,影子在房间里的位置。

至于构造,只要是常规作法,已经不那么需要在剖面上交代出来了。

可见,大家画图,要表现的东西并不总是相同的。

关键,还是要有心思在图里。

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或是总要用线去测试一些尚未揭开的“关系”,绘图就变成了不断思考的过程。

kirk老师总结说,初看西扎,以其空间和形式之特殊为妙,再看西扎,方觉是一种反复的糅合:不断地夹杂着西扎对于当地人的行为、街道、事件的思考。

说得正是。

2009-08-13 10:41:30: rocksea
"建筑师从对于基地的初勘开始就在搜集设计的线索,他相信,合适的设计并不只是信息的拼
凑,而是当用到某个构思身上时,这些收集的信息可以约束构思,限定构思;他相信,设计的构思就在…场所‟那里,而不是在脑子里——对于那种能够…看到‟的人来说——设计的构思在第一时刻就会浮现;建筑师或者他人随后的踏访都在向这第一眼汇集,最初的简单、线性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靠近现实——现实,又往往是真正简单的东西。

"
会画速写不难,可如何“看到”呢?我“看到”了什么呢?唉,就是学不会这个啊,呵
“住在一栋房子里,一栋真实的房子里,是个全职工作。

每一位房主既得是一位消防员(防止房子被烧、被淹、煤气漏气或是爆炸)还得是一位护士(房主得注意,木头阳台上的钉子会不会扎脚)”。

这个单子很长,房主必须是救生员,接线员,招待员。

然后,最最糟糕的经历就是“找书”。

在落满灰尘的书架、书堆里,把一本书给找出来,真是一次考验。

而理解了生活中房子使用的逻辑的人,才能号称自己敢于建造一栋房子——那将变成另外一次历险。


这个好!
2009-08-13 12:38:21: headacher
而理解了生活中房子使用的逻辑的人,才能号称自己敢于建造一栋房子
顶这句
2009-08-13 19:13:22: 槲栎(gone with what)
Scamozzi强悍。

哪有他的专辑卖?
2009-08-15 03:37:53: 叶镶嵌((我爱冯婉贞))
果然潜水很深,我看kirk老师头像就是一枪棘鱼~
2009-08-15 03:44:06: 叶镶嵌((我爱冯婉贞))
槲栎,你说的Scamozzi就是那位古人?
2009-08-15 07:15:45: 城市笔记人(笔记城市)
scamozzi=Vincenzo Scamozzi
/wiki/Vincenzo_Scamozzi
2009-09-08 01:45:32: bibendum (逐一修复千疮百孔)
竟然是翁婿二人,唉,我要求出个建筑师小传口袋本系列丛书……
2010-09-05 00:05:56: ygp10 (闷骚)
to kirk老师:在Santiago看西扎的当代艺术馆时,一开始只觉得房子里的空间遮遮掩掩,感觉无穷无尽的,还觉得这空间玩的真好;之后再走在老城拐来拐去,错杂起伏的石头房子里,感觉一下就连接起来了,很有感触。

另外柏林那个房子,似乎已经破败的很厉害了。

墙都被涂鸦了,却也挺合适
2010-09-05 00:19:38: ygp10 (闷骚)
to 笔记人老师:在里斯本西扎有一座新建的集合住宅,表面贴了瓷砖。

一开始看杂志时还只是觉得漂亮而已,到了当地发现瓷砖是那里的传统,老的住宅啊车站啊贴满了都是。

当时里斯本的阳光打在瓷砖上泛着蓝蓝的光,背后海风吹着,很是感动了下。

这算是对这篇讨论的一个亲身感触吧
2010-09-07 09:28:32: 蜗牛最牛B~^_^~ (拼尽全力去画未知至有知的那条线) 德莫拉,让“西扎看到了另外一位能够欣赏材质的建筑师的能力”。

对材质真的很想好好学习,但是缺乏教导。

国内关于材质的好书很少,有也很浅,国外有几本,但都是他们的构造做法,很空白这块。

我是今年看《设计中的设计》才开始有了“日常性”概念的,但是每次做设计,如何渗透到具体设计中呢?还是很头疼,想法总是实现得少之又少。

希望可以解答一下。

2010-09-07 17:46:10: kirk (黑呼呼,黑呼呼,关了灯,黑呼呼)
笔记人老师的老日记是不是因为siza爷爷的即将出现,又被大家翻出来拉
2010-09-07 21:07:05: WeakforM
同感。

2010-09-08 19:26:09: 木智工坊(木有智慧,如影随形)
最终,de Moura成了西扎的女婿。

哈哈,真有趣~
2010-09-08 20:12:17: WeakforM
还有这八卦?
2010-09-08 21:22:38: 里杀同学(轻松自然的建筑工人)
亲密这个说法很好~
2010-09-14 16:54:02: 水上南(生活是一群饥饿的鸽子)
感觉对扎爷爷的崇敬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的。

身临其境扎爷爷和身临其境库爷爷,二者作品的反差(各自在不同领域的超越图纸之外的过人之处)曾让我很长时间里都受到震撼。

学校里的各位
老师,扎派和库派都各自为阵,互不买账,而有趣的是,扎派痛恨库派风格,库派却依然很挺扎派风格,不满之处只是在于有很多推崇扎爷爷的只是拿其作为保守派的挡箭牌。

想说扎爷爷得人心到此程度,真是榜样。

2010-09-14 16:59:14: 水上南(生活是一群饥饿的鸽子)
另外,真的是,字书如其人,绘画即思考。

2010-09-16 23:09:55: 张大岳(春梦)
既没有失去其应有的社会性,又没有失去建筑学意义上一座好的建筑的细节及空间感。

于是在实践的时候就纠结了非常的纠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