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

《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解答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

渗透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正比例应用题的解体思路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及逻辑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火车的速度一定,行使的路程和时间。

(2)圆的直径和圆的面积。

(3)出油率一定,出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4)亩产量一定,总产量和亩数。

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先判断已知条件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列火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行250千米。

(2)生产8个零件用2小时,生产48个零件用8小时。

(3)100千克黄豆可榨出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300千克大豆可以榨出ⅹ千克豆油。

(4)一个榨油厂,第一天用2台榨油机共榨油16吨,第二天用8台同样的榨油机共榨油ⅹ吨。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例1
2、你们会做吗?自己做一做。

3、汇报:
(1)17.5÷(7.5÷3)
4、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要强调验算。

学生认真审题读题
用算术方法计算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构成相关联的量,构成什么比例?
分析像“照这样计算”的意义
列方程解答(注意在;设的要全面,不要有半句话)
三、练习
1、一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24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织布多少米?
2、某队安装一条水管,4天安装120米,照这样计算,安装480米水管需要多少天?
四、说说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五、作业:2、7、8、10
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在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才能学好本节课内容。

我班同学基本上都知道成正比例是商一定,成反比例是积一定,而且会判断基本类型的正反比例,复杂类型的还有待提高。

在具备了上述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我开始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

课前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自己设计了课件,一节课下来有很多感触,先阐述如下:
一、成功之处:
首先复习正反比例意义的有关知识。

出一些题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和正反比例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用以前的解法解答,意在体会以前的解法,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和下面要学的新方法做个比较。

再让学生判断这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列一个正比例的方程,严格说是比例式?交流时重点让学生弄清算理和解题思路。

学生明白后,接着出示变式练习意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掌握,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成什么比例?怎么判断的?算理和解题思路是怎样的?怎样列方程?
接下来是反比例的有关知识。

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反比例做了一些放手,基本上让学生对比着正比例来自己学会反比例的有关知识。

重点也放在怎样判断成反比例和弄清算理和解题思路,也有变式练习进行巩固。

学生基本掌握后让学生做书上的自主练习1、2、3、7,这四题混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刚才学到的特征进行判断,并列方程。

交流时重点强调怎么判断的,方程怎样列。

做完这四题展开讨论:(1)刚刚我们用比例的方法非常轻松的解答了两类应用题,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解法,思考应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2)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不同点?目的让学生掌握(1)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时,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找出它们的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

(2)判断正反比例除从意义上判断,更好的方法是从关键字眼上找:正比例已知的是总量和数量,或照这样……反比例已知的是每份数和份数。

因为学生只要会判断了,就会列方程。

会判断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和关键。

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路是正确的,课堂上也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上课的。

二、不足之处
但美中不足的是:1、让学生说的有点少。

说的是少数同学,有些同学因为没说有混的情况,导致知识没掌握好。

2、讨论的环节和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少,抽的学生少,导致学生没有更好的掌握怎样从关键字眼上找正反比例的特征,因此有些学生不会判断。

不会判断就不会列方程。

以上这些成功和不足将是我下次教学的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