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电二期灌区土壤侵蚀沙化耕地现状与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电二期灌区土壤侵蚀沙化耕地现状与治理对策
梁彦信
【摘要】景电二期灌区灌溉保证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高,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多年来灌区土壤侵蚀沙化耕地不断扩大,不但降低了景电工程灌溉效益,而且
严重影响了区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对景电二期灌区土壤侵蚀沙化耕地现状、分布及危害的分析,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危害、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态自
我修复、促进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林业措施、封沙育
林(草)、小型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土壤侵蚀;沙化地;危害治理;治理对策;景电二期灌区
【作者】梁彦信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水务局,730400,景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甘肃景电二期灌区灌溉保证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高,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后,随着沙区土地的开发,大量人口迁徙,加之风沙危害剧烈,致使所开发的土地资源面临持续沙化的挑战,沙化面积的扩大,不但降低了景电工程的灌溉效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区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为改善土壤侵蚀沙化区的
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综合治理沙害和防止土地沙化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景泰二期灌区沙化耕地主要分布在景泰县的红水镇、漫水滩乡和上沙沃镇。

景电灌区土壤以洪积风积而成,系荒漠灰钙土,土层厚度一般在1~2.5m。

土壤侵蚀的
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

景泰县全县总土地面积为543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4910.4 km2,占总面积的90.3%,其中水蚀面积1100.4km2,
占侵蚀面积的22.4%,风沙蚀面积 3 810 km2,占侵蚀面积的77.6%,径流模数为2 800 m3/(km2·a),侵蚀模数为2 160 t/(km2·a),沟壑密度为0.78
km/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为3.03 km2,年侵蚀模数为1 060 t/km2。

1.沙化地形成原因
景电二期灌区地面物质组成主要为第四系黄土和全新统亚砂土。

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钙土、灰棕荒漠土、草甸盐土等,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耕地土壤主要为耕种淡灰钙土和灌溉淡灰钙土,土壤质地干燥疏松,孔隙度大,通透性好,土壤容重平均为1.45 g/cm3,腐质层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2%~1.28%之间,剖面呈棕黄色粒状结构,CaCO3在形态上不明显,磷钾在剖面上部相对集中,土壤全氮含量在0.076%~0.1%之间,全磷含量0.058%,全钾含量1.78%,土壤氮、磷素供应不足,钾素丰富。

项目区内的土层较薄,土层深度在0.5~3.0 m之间,部分侵蚀沟内覆盖全新统亚砂土,大部分为砂和砂碎石。

土壤有机质较少,肥力低,结构松散,抗蚀性能差。

土壤侵蚀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983年景泰县农业区划委员会水土保持组根据景泰的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种类及分布、植被覆盖等,将景泰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区:川台、砂田,洪漫区,灌区防护林网区,景北风沙防治区。

景北风沙防治区位于景泰县北部,以内陆河流域为界,包括景电二期灌区的红水、漫水滩、上沙沃3个乡镇。

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与风力侵蚀,冬春
以风力侵蚀为主,夏秋以水力侵蚀为主。

(1)自然侵蚀因素
区内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冬春雨雪少,夏秋雨水集中,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60~185mm,年蒸发量为3038mm,相当于降水量的16.4倍,日最大降水量为81.8mm。

平均径流深为4 mm,径流模数为2 800 m3/(km2·a),
侵蚀模数为2 160 t/(km2·a)。

区内主要自然植被类型是荒漠化草原或半荒漠草原,草类组成是旱生和超旱生草本,以半灌木和小灌木为主,草本植物种类较少,草丛稀疏且矮小,未能形成层次,现有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人工草。

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是暴风,景电二期灌区的红水、漫水滩、上沙沃3个乡镇为
强度风蚀区。

土壤侵蚀是由暴风引起的异常强烈的风力推动沙粒现象,景泰县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夏秋季节偏东风较多,由于东北部靠近腾格里沙漠,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差,干土层厚,所以大风来临时一般都伴有尘暴和扬沙,大量的沙粒随风推移,沙丘平均每年向南移动20~30 m。

该区红水乡方家井滩和漫水滩北线一带为风沙地貌,由于腾格里大沙漠近在咫尺,大气干旱少雨,地面有流动沙域和新月形沙丘链,高几米至十几米,大部分为白茨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滩,高1~3 m,丘间有风蚀沟槽和平沙地,风积沙为黄色细沙。

据气象资料记载,景泰县每年沙尘暴最多达47次,8级以上大风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4年,全年出现70次,最
少的年份是1961年和1965年,各出现5次,历史上最大风速为27 m/s,最大
风力达11级。

年平均风蚀深4 mm,年最大侵蚀深度为36 mm。

(2)水力侵蚀因素
土壤水蚀的主要因素是暴雨,景泰县每年平均年降水量在绝对值上虽然只有185 mm,但降水量在年内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
量的65%~70%,日最大降水量可达81.8 mm(1959年8月5日),一年中5
mm以上降水量占全年的42%~81%,10 mm以上降水量占全年的21%~72%。

景泰县每年夏播面积在60%以上,而7、8、9月正是农田裸露、耕地土壤疏松、水蚀容易产生的季节。

(3)人为侵蚀因素
植被具有阻止或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区内仅有少部分人工林草,植被稀疏,林草植被覆盖度低,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为无序开荒、开矿、工程建设对原始植被的破坏,使表面土壤松散,加之风蚀因素的叠加,造成严重的沙土流动。

耕种区内大牲畜比全县平均多0.26头,羊只比全县平均多1.2只,同时其他
地方羊只到此挤放,使载畜量增加,草场严重退化。

以农挤牧、以牧挤林、毁草垦殖,尤其是挖草开荒,烧山灰作肥料,严重破坏了植被,加快了土壤侵蚀过程。

2.土壤侵蚀形成沙化地的危害
景泰县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当前的和长远的,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有危害农业生产和其他事业的等等。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吞噬着水土资源,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肥田沃土,降低土地生产力,恶化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1)土壤肥力损失
受水土流失影响的坡地与附近的平地比较,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细颗粒减少30%左右,氮、磷、钾等有机质含量少40%以上,含水量少20%,土地抗旱保水能力降低,农作物产量大减。

根据对土壤损失的调查,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10 000 t时,就要损失掉8~15 t氮、15 t磷、300 t钾。

(2)加重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调
景泰县大风年均出现27.7次,由于土壤侵蚀,沙尘暴和扬尘天气越来越频繁,最
大风速17~28.8 m/s,每年大风日数为(7、8级)39.5天,沙暴日数为21.8天。

与腾格里沙漠相邻的景电二期灌区开垦后,由于原有植被不再存在,引起严重风蚀,
致使沙化面积扩大,斗、农渠大都被流沙填平,部分支渠不得不采用暗渠输水。

沙区栽植的白杨、沙枣树木因天牛虫害影响未充分发挥防风固沙作用,栽植的苹果树生长不良,苹果树新植长度不到30 cm,呈现出典型的风倒树状,沙化耕地产量
一直在100~150 kg之间徘徊,经济效益极差。

土地逐步沙化导致土地荒漠化日
趋严重,使项目区内抵御沙漠化侵袭的能力降低,荒漠植被减少而逐步成为半沙漠化土地,同时诱发了局域小气候的不利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改变沙化耕地产量不稳的局面和当地群众贫困面貌,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治沙工程,对沙化地的治理工作从未间断过,在基干村建设林带1 000 km,净造林面积13 000亩(866.7 hm2),在沙区大搞农田林网,种植灌草和压风草格,形成片网
带点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同时采取翻土压沙、拉土压沙等工程措施,使风沙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在沙化地的治理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是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进一步沙化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旱少雨,进行沙化地综合治理,生态和生产生活用水存在争水矛盾,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大问题;二是项目区地方经济贫困,沙化地治理的投入资金匮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三是沙化地治理的科技含量不高,治理手段以传统方式为主,新产品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较少。

故必须进行沙化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一方面通过基本农田建设,使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得到长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大力造林种草、封禁管护,促进林草业发展,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实现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合理利用沙地资源、防止土地沙化是搞好国土整治、生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
大课题,是保障工农业生产、繁荣国民经济,并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千秋大业,也是土地沙化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因此,工程建设是构建“绿色景泰、和谐景泰”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一项关乎民生改善的德政工程。

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防治土地荒漠化、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应当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治理沙化地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议沙化地各级政府把治沙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制定沙化地综合治理的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目标,切实认真执行。

沙化耕地的治理必须实行统一规划,本着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的原则,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治理。

首先应加强骨干防护林带的建设,阻挡沙流,减少耕地内的流沙。

营造小网格林网和农村间体林,建立起以防风沙林为主体的防护措施,形成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片网带点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使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据沙层原不同采用工程措施,分别提出治理对策。

在具体目标与措施上,要通过沙化地综合治理,有效改善该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沙化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植被覆盖,有效控制风沙危害,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防治目标,结合沙化地区实际情况,针对风沙侵蚀特点和侵蚀规律,治理的主要措施为:迎着沙丘移动方向,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制止沙漠扩展,在耕地四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或植物篱,保证农业生产;在已固定的沙丘上,大量发展灌木林带和人工草地,为建设商品畜牧业基地创造条件;采取沟坡兼治,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开展沟道小型水保工程治理。

通过治理措施的合理布局,建成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体系。

1.林业措施
营造以梭梭、花棒、柠条、沙拐枣、沙木蓼、怪柳等沙生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
55 hm2,采取开穴垂直栽植,穴内混交(花棒、柠条)或行间混交(梭梭、花棒、柠条、沙拐枣、沙木蓼、怪柳),栽植密度2 m×2 m,营造以优质杨树与枸杞、大枣及其他优质经济林苗木混交林带55 hm2。

2.封沙育林(草)
设置刺丝围栏,全封闭式封育140 hm2,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泥拦设封育路线,每
隔10 m布点、挖坑、栽杆,布设5道刺丝,全封闭式封育。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选择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抗旱性强、速生且保水保土性能好的高产优产草种进行种植。

播种前对土地进行耕翻,平整地面,增施氮肥和磷肥,确保牧草的生长和产草量。

3.小型水保工程
在有水源的地区新建蓄水塘坝,以拦蓄洪水和井泉水,并布设地埋式滴灌设备,引至封育沙区,通过人工节水灌溉补给,满足沙区植被生长的水分需求,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在丘陵沟壑区新建谷坊,有效防止水土出沟。

4.移沙翻土工程
沙层厚度大于80 cm的沙化地,沙层流动性强,危害大,采用拉土压沙的办法进
行治理,具体是在沙层上加优质土20 cm,再浅翻,加大耕作层的含土量,遏制
浮沙流动,减轻风蚀;沙层厚度在50~80 cm之间的,采用移沙翻土的方法,将沙化地中的沙层清翻出30~50 cm后深翻;沙层厚度在30~50 cm的沙化地,
采用人工深翻的办法,将沙层下的土翻上来搅匀,也能达到治沙、改良土壤的目的;沙层厚度小于30 cm的沙化地,采用机械深翻的办法,具体是用深耕犁加大深翻
将沙层下面的土壤翻上来加大耕作层的含土量。

另外还可采取拉土培埂防止浮沙流动等办法,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治理。

最后,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做到见效快、效益好。

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和技术监测、技术服务体系,搞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使
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相关文献】
[1]景泰县水务局.景泰县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R].1990.
[2]景泰县区划办.景泰县农业区划报告 [R].1983.
[3]景泰县土地详查办公室.甘肃省景泰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R].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