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衡阳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衡阳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
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词之为体的双重价值
“诗言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一个传统的观念。

就《诗经》而言,它在古代诸侯外交中是被用来“言志”的,这就赋予了《诗经》以神圣的光环。

“言志”的功能与古代诗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共同铸就了诗歌的严肃面目。

综观历代诗歌,伟大的诗人无不以胸襟和抱负而彪炳千秋,如屈原用诗歌歌唱对国家
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贞,杜甫用诗歌抒发兼济天下的博爱精神,李白用诗歌表达对仕途的渴望与无奈。

与诗相比,词就轻松得多。

它是用来助兴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轻松、愉快、悦人的。

再加上歌妓的女性身份,更使词有一种软媚的情态。

如身为一朝重臣的欧阳修,在作诗与作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不单单是其人格分裂使然,也是诗与词两诗体的不同体性造成的。

词的这种娱乐性的天职,使得欧阳修等词人在作词时可以抛却思想内容方面的顾忌,而专注于艺术技巧的锤炼。

从史的角度来看,词的思想性的发展是比不上其艺术性的发展之快、之深、之精的。

宋代的词选大多数反映了这种倾向,这是由其娱乐价值所决定的。

然而,任何文学样式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词亦然。

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渐趋激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词来抒写这种民族激情,爱国词人大量涌现。

爱国词篇放射出耀眼光芒,使得选词者不得不睁眼面对现实,于是《花庵词选》以比较新的面目在词坛上出现了。

在《花庵词选》中,辛弃疾一人就入选四十三首。

他那些被张炎等认为“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的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作,纷纷入选。

这表明了爱国词的地位得到了词坛的承认,一部分词论家已经开始重视词的思想性了。

黄昇介绍张元幹时,特别指出:“绍兴戊午之和,胡澹庵上书乞斩时相,坐谪新州。

仲宗以词送行,后并得罪。

”并全录了他送胡铨、寄李纲的两首《贺新郎》。

黄昇评论吴激在金国所作的两首感怀故国的词《春从天上来》《青衫湿》时说:“右二曲皆精妙凄惋,惜无人拈出,今录入选,必有能知其味者。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他重视作者人品、重视词的思想内容、认识到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清人焦循曾针对朱彝尊等人一味抬高《绝妙好词》而压低《花庵词选》的言论大发感慨:“周密《绝妙好词》所选,皆同于已者,一味轻柔润腻而已。

黄玉林《花庵绝妙词选》,不名一家。

其中如刘克庄诸作,磊落抑塞,真气百倍,非白石、玉田辈所能到。

可知南宋人词,不尽草窗一派也。

”到了宋元之际,偏重艺术性和兼重思想性两种倾向又糅合而生出了一部奇特的《乐府补题》。

这部词集,从思想内容看,有学者认为是为元僧杨琏真迦发掘宋陵而作,抒发着遗民亡国的哀思;而从艺术风格看,则又是雕琢章句、用典使事。

它回环曲折地吐露着某种不敢直言的感情,正如朱彝尊所言:“身世之感,别有凄然言外者。

”这比之南宋初年咏物词选《梅苑》算是更进了一步。

总之,宋代词体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不仅仅被当作娱宾遣兴、应宴佐欢之具,还被当作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诗体来看待,从而取得了兼具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效用。

(选自丁放等《宋元明词选研究》,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的严肃面目相比,词是用来助兴的,并且它是轻松、愉快、悦人的,因而词有一种软媚的情态。

B.从史的角度看,宋词的娱乐价值决定了词的思想性发展比不上其艺术性的发展之快、之深、之精,词选都反映了这种倾向。

C.南宋时期,因为爱国词的地位得到提高,使得词选者也不得不选择重视思想性的词,这也催生爱国词人及词篇大量出现。

D.《乐府补题》回环曲折地吐露着某种不敢直言的情感,相比南宋初年的咏物词选《梅苑》算是更进了一步。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论证了宋代词体文学在时代变化过程中渐渐取得了兼具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效用。

B.第一段作者举屈原、杜甫、李白诗歌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伟大的诗人都是以胸襟和抱负而彪炳千秋的。

C.第二段黄昇评论吴激在金国所作的两首感怀故国的词的言论,说明他认识到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D.作者对《乐府补题》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评论,重点论述了编者偏重艺术性和兼重思想性的特点,逐层深入,有说服力。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等词人作词时能抛却思想内容方面的顾忌,而专注于艺术技巧的锤炼,表明北宋时词的创作要比诗歌轻松愉悦得多。

B.在清人焦循看来,朱彝尊等人一味抬高《绝妙好词》而压低《花庵词选》,是因为《绝妙好词》所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

C.黄玉林《花庵绝妙词选》,选了些“磊落抑塞,真气百倍”的作品,说明南宋人词中有重视作品思想的内容。

D.宋代词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单被当作娱乐之具,还被当作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诗体来看待,可见词这种文学样式在创作上也会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未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

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

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

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拥有了外界虚名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存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

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永远在休息的情爱。

”他所说的情爱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

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7.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恰当贴切的比喻修辞,将作者“曾经”“后来”“现在”的三种生命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即,井——急流——湖泊。

B. 作者认为人的生命中不应该有“需要某种热闹”的阶段,为此还特意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这一主张。

C. 作者追求的“安静”是一种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诱感的内心平和,这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主张又是不大相同的。

D. 作者也喜欢“热闹”,喜欢有内涵、有内在精神追求、以一种精神价值为目标的热闹。

E. 全文以“世界越来越喧闹”开篇,又以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收束全
文,可见文章的主旨是要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喧器狂热的不满。

8. 文章第三自然段说“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9. 作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其理由是什么?
10. 联系全文理解“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一句的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

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

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2.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名词活用为状语,在里面
②自贼者也贼:伤害
③为学者日益益:好处
④取天下也,恒无事恒:经常
⑤文王欲举而授之政举:推荐
⑥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属:嘱咐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句中的“无为”表达的思想不同。

C.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15.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烟墅杳”到“江天晓”,天色由朦胧转为晴朗,以景物色调暗写“雨后”。

B.“碧”以颜色代指“草”,“萋萋”和“乱”渲染,“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意同之处。

C.用“庾郎”之典,想象穿着人仕青袍的少年置身眼前春色,以此赞赏春色美好。

D.该诗描写暮春时节的“草”,突出其勃勃生机,一扫类似诗词伤春的灰暗色调。

17.结合全词,参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的文化心态,谈谈你对“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感以古代圣贤为榜样,高洁自守,为正道而死。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突出的钉头和粮仓里的谷物进行比较,批判秦统治者的奢靡。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一联,叙写诗人在山水间迷路忽然看见前面美丽的景象,顿觉豁然开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学校话剧社排演《红楼梦》,饰演晴雯、鸳鸯、香菱的演员对各自饰演的人物性格特点总是把握不到位,话剧社负责人十分着急,请你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位,写一段人物性格分析,帮助演员了解人物。

要求:点明人物,结合原著情节,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仔细观察下图,用一句话概括该图反映的现象,然后针对此现象拟写一则能够挂在学校走廊里的宣传标语。

现象:____________
宣传标语: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东省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高一的同学要选科了。

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小吴说:“我决定选物理,我发现选物理可以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比选历史的多。


小李说:“我也选物理,我舅舅是核物理研究专家,我们都觉得国家发展很需要物理专业的人才。


小栗说:“我觉得物理太难学了,我选历史吧,学起来容易一些,说不定高考分数能高一些。


小史说:“我也选历史,纯粹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历史,我想到大学研究中国历史。


小郑说:“我妈说,选科一定要考虑以后的就业,别选了一个以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科。


……
你作为高一的学生,面临选科,肯定也听了不少建议,有过很多体验,作过很多思考,形成了你的认识。

请根据材料内容,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能证明的一项”,然后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对比选项。

本题原文中的古今诗歌意象和诗句之间的关系。

A项,说的是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间诗歌意象、诗句的相似性。

B项,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说明两句诗是有关联的。

体现了古今诗歌意象、诗句间的关系。

C项,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体现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D项,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在说诗句和意向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是说仅仅形成了整体观念,而不是整体把握了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项,“能够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是错误的,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变未然为已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