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四矿3.0Mta新井设计-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
姓名:学号: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专业:采矿工程
设计题目:平顶山四矿3.0 Mt/a新井设计专题: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2年6月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专业年级采矿工程2008级学生姓名
任务下达日期:2012年1月8日
毕业设计日期:2012年3月12日至2012年6月8日
毕业设计题目:平顶山四矿3.0 Mt/a新井设计
毕业设计专题题目: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
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和要求:
以实习矿井平顶山四矿条件为基础,完成平顶山四矿3.0Mt/a新井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矿井概况、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井田开拓、首采区设计、采煤方法、矿井通风系统、矿井运输提升等。

结合煤矿生产前沿及矿井设计情况,撰写一篇关于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的专题论文。

完成与采矿有关的科技论文翻译一篇,题目为“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ree-way roadway junctions in longwall mining”,论文3163字符。

院长签字:指导教师签字:
摘要
一般部分针对平四矿进行了井型为3.0Mt/a的新井设计。

平四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井田走向长约5.4km,倾向长约3.62km,面积约17.7km2。

主采煤层为戊8煤层,平均倾角8~10°,平均厚度7m。

井田工业储量为407.7Mt,可采储量307.79Mt,矿井服务年限为73.8a。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80m3/h,最大涌水量为420m3/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43m3/t,属低瓦斯矿井。

根据井田地质条件,设计采用双立井单水平开拓方式,井田采用带区式布置方式,共划分为四个带区,轨道大巷、胶带机大巷和回风大巷皆为岩石大巷,布置在戊10煤层底板岩层中。

考虑到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

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固定箱式矿车。

主井采用两套带平衡锤的16t箕斗提煤,副井采用一对1t矿车双层四车窄罐笼和一个带平衡锤的1t矿车双层四车宽罐笼运料和升降人员。

专题部分题目为《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给出了深井软岩巷道的变形收敛规律,对矿井生产实践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翻译部分题目为《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ree-way roadway junctions in longwall mining》,主要分析了长壁采煤法回采巷道三向交叉点的三维有限元。

关键词:平四矿;双立井;带区布置;综采放顶煤;中央并列式;软岩巷道;
目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矿区概述 (1)
1.2井田地质特征 (2)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3)
2.1井田境界 (13)
2.2矿井工业储量 (13)
2.3矿井可采储量 (15)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
3.1矿井工作制度 (18)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
4 井田开拓 (20)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0)
4.2矿井基本巷道 (28)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6)
5.1煤层地质特征 (36)
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8)
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41)
6 采煤方法 (43)
6.1采煤工艺方式 (43)
6.2回采巷道布置 (57)
7 井下运输 (60)
7.1概述 (60)
7.2带区运输方式选择 (61)
7.3大巷运输设备选 (64)
8 矿井提升 (67)
8.1概述 (67)
8.2主副井提升 (67)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71)
9.1矿井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 (71)
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2)
9.3矿井风量计算 (75)
9.4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0)
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4)
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88)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0)
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 (93)
0引言 (93)
1国内外研究研究动态、水平 (93)
2锚杆支护理论 (97)
3深井巷道围岩的应力松弛效应 (101)
4软岩锚注支护技术 (106)
5结论 (111)
英文原文 (115)
中文译文 (129)
致谢 (141)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 地理位置
四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平顶山市西北约6km,东与一矿、二矿、西与五矿、六矿相邻,南与三矿相接。

地理坐标,东经:113°14′34″~113°17′12″,北纬:33°46′08″~33°48′28″。

如图1.1平顶山四矿交通图
1.1.2 范围
大致范围西起32勘探线,东止于43线,井田最大范围(己组煤层),东西走向宽5.4Km,南北倾斜长3.6Km,面积19.29Km2,丁、戊、己和庚组煤层,其范围不尽一致,确切范围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放的采矿许可证所确定的边界坐标为准。

1.1.3 交通条件
四矿东距平顶山市区约六公里,市内有七路公交车直通矿部,并有1、8路公交车经四矿口通过。

平顶山火车站向东有漯宝线与京广线相接,往西经宝丰与焦枝线相连,矿区专用铁路有平韩线、平午线;分别有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通往许昌、郑州、南阳、洛阳,与临近市、县及乡镇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

1.1.4 地形地貌
平顶山煤田位于沙河和汝河之间的低山和丘陵地带,四周均为平原,四矿位于煤田中段南部。

井田中部高,南北低,擂鼓台、小擂鼓台及407.7m高地一线为近东西向分水岭,分水岭以南坡度较陡,以北坡度较缓,基本呈单面山地形。

最高点擂鼓台,标高505.6m;最低点褚庄附近,标高150.4m,相对高差355.2m。

1.1.5 矿井水文情况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只有季节性小溪和冲沟,分水岭以北的小溪和冲沟在雨季有水北流,属汝河水系,分水岭以南的小溪和冲沟有水流出井田入湛河(人工河)至沙河。

沙河流径井田南部边缘,流向由西向东,属淮河水系,最大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8m3/s,河床宽阔,坡降较小。

1.1.6 矿井气候条件
区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据平顶山气象站历年资料:
气温:最高气温42.6℃(1966年7月19日),最低气温-18.8℃(1955年1月30日),历年平均气温为14℃。

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1461.6mm(2000年),最小降雨量373.9mm(1966年),年平均降雨量742.6mm,月最大降雨量481.3mm(2000年7月)。

最大连续降雨天数9天(1964年4月13日~21日)。

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

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2825mm(1959年),最小蒸发量1490.5mm(1964年)。

月最大蒸发量408.9mm(1959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40.7mm(1957年1月)。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湿度和风速:平均绝对湿度13.5mm,平均相对湿度67%。

冰冻期一般是11月到来年3月。

最大冻土深度14cm(1977年1月30日)。

最大风速24m/s,平均风速2.8m/s。

风向北西、北北西和北东,常年主风向为北东。

图1.1平顶山四矿交通图
1.1.7 区域经济概况
区内原以煤炭开发与加工为主导产业,其原煤产量居全国前列,为我省能源和工业用煤需求及缓解南方煤炭馈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并以其为中心形成了铁路、公路网络,交通运输极为便利;此外,有平高电器、神马集团、姚孟电厂等大型骨干企业及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化工、食品加工、餐饮、旅游等,工业及服务业较为发达。

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并发展畜牧业养殖多种经营模式,由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过渡。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勘探
区内以往地质与勘探工作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地质调查
平顶山煤田地质工作始于1938年,曹世禄在该区作了初步调查,当时因调查区域范围小,估计储量仅12.5万吨,并认为调查区内煤层埋藏量少,煤质差,无大规模开采价值。

1947年,伪平汉铁路局与民生煤矿公司组建宝,叶煤矿公司,特邀河南省地质调查所进行调查,测有鲁山、南召、宝丰、叶县地质略图一幅,估计地质储量1亿吨。

1950年河南省地质调查所会同组建的豫西矿产调查队,邀请冯景兰、张伯声两位教授,进行了踏勘性调查,并打钻孔三眼,见煤厚1~2 m,估计地质储量11.64亿吨,测绘河南宝、叶、襄、郏及平顶山煤田1/5000地形地质图1幅,剖面图3幅,钻孔柱状图3幅。

具体工程量不详。

1951年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认定该区有复查的必要,乃有中南地质调查所会同湖南、河南两所技术人员,再次进行勘探,提交“河南省宝、叶、襄、郏煤田”地质报告,完成1/10000地形图22幅,1/50000地质略图1幅,剖面图3幅,获得地质储量13.7亿吨,施工钻孔数目及工程量不详。

起初的地质调查,虽然对整个煤田的含煤层数,煤层厚度,煤层变化等诸问题未予查明,但为平顶山煤田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地质勘探
1951年平顶山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原中南地质局平顶山煤矿勘探队,自1951年10月起开展了岩芯钻探,槽探、井探、采样坑探及水文地质工作。

施工钻孔30个,总进尺10152.31m。

在矿区第四系覆盖层下发现了四个新煤组(即庚、己、戊、丁煤组)。

该队于1955年6月提交了《河南省宝、叶、襄、•郏煤田平顶山矿区地质勘探报告》及地形地质图、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图件,并对煤样、岩样、水样等作了化验分析和测试,以及抽水试验和其它相应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勘探面积约40平方公里,获得A2+B+C级储量25.57亿吨,其中A2+B•级储量18亿吨,远景含煤面积33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63亿吨。

3、普查勘探
1960年由中原煤田地质局101•队在矿区开展了煤田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施工普查钻孔1眼,工程量不详,同年提交了“平龙区普查报告”。

鉴于勘探工程质量低,控制程度严重不足,于1963年1月经中南地质局复审不合格,把1/10000地质图降为1/25000地质图,•整个报告由详细普查降为初步普查阶段。

1.2.2 地质构造
1.含煤地层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有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⑴太原组(C3):厚度53~68m平均62.5m,由L1~L7七层灰岩,4~8层煤(煤线)及粉砂质泥岩所组成,夹细砂岩、泥岩,其中庚20为可采煤层。

⑵山西组(P11):厚87~114m,平均105.3m,由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及细-中粒石英岩、碎屑砂岩和煤层组成。

含煤2~5层,其中己15、己17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己17煤层在本区仅局部为合层,大部为分层,富含植物化石。

⑶下石盒子组戊煤下段(P12-1):由大紫泥岩、砂锅窑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其中砂锅窑砂岩厚16.37~28.71m,一般21.43m,为灰~灰白色中粒砂岩,常出现板状交错层理,为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分组标志层。

本组丁组、戊组煤可采。

2.地质构造
本区总体构造为单斜,根据等高线图及己三采区揭露情况,对本区构造描述如下:断层
根据钻孔、丁组、戊组及己三采区揭露资料,影响本区的断层主要有两条,一条正断层,一条逆断层。

即F1断层为正断层,落差15.0m,位于36~22孔南150m,为钻孔控制,丁组、戊组只揭露其次生断层,还没有真正揭露主断层,由此所形成的NE向构造带对东部的回采将造成较大的影响;第二条为逆断层(张家逆断层),落差20~30m,为钻孔控制,位于本区东北角32~22孔与31~19孔之间,对本区影响不大。

但是根据己三揭露情况看,落差小于2.5m的小断层所形成的NE走向构造带发育,己三采区就存在二个这样的构造带,对回采就造成较大影响。

⑵褶曲: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分析,36线北部有一背斜,轴向330°,对本区东部有影响;另外,根据己三实际揭露资料,小型的起伏较发育,对采掘有一定影响。

1.2.3补充地质勘探
矿井开采三十余年间,为适应矿井采、掘生产和改扩建的需要,进一步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和构造发育规律,以及影响采掘生产的其它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确保井巷设计施工、矿井开拓延伸及确保矿井生产正常接替和储量储备,在矿井生产期间,进行了多次补充勘探和延深勘探。

1、在矿井生产期间,•平顶山矿务局地测处(含局技术设计处和局勘探队),自1958~1986年间,先后共施工钻孔37眼,总进尺11919.14m。

2、1980~1987年,原煤炭部129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井田北部(深部)施工钻孔6眼,累计进尺7720 m,并于1987年12月提交了《河南省平顶山煤田一、四、六矿深部扩勘地质报告》。

经勘探、补充勘探和延伸勘探,井田内共施工钻孔73眼,累计进尺30151.51 m。

初步控制了井田构造、煤层赋存特征,掌握了煤层厚度变化趋向,同时,还对矿井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和储量等方面做了说明,为矿井延深和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1、地质可靠程度
报告应用构造复杂程度和主要煤层稳定性来确定勘探类型,勘探类型为一类一型,勘探区内用500、1000、2000 m的基本线距,求得A、B、C各级储量可行,勘探类型选择正确,钻探工程布置基本合理,较好地控制了矿区基本构造和含煤地层特征,查明了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及煤质特征,煤岩层对比清晰可靠。

选用勘探手段适宜,初步满足了矿井设计和生产的要求。

2、勘查工程及质量评述
(1)地形测量
1:5000地形图,于1992年航空摄影,由西安航测大队控制调绘,于1994年1月成图。

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1 m。

通过使用证明,图内数字精度和内容符合规范要求,各要素基本恰当,地形特征准确可靠。

2、工程测量
井田内可使用三等控制点两个,四等控制点一个,五秒级控制点12个,达到了规范要求。

3、钻探工程
井田内共施工73眼钻孔,总进尺30151.51m。

其中,平顶山煤矿勘探队在四矿范围内施工钻孔30个,钻孔质量达甲级者占30%,乙级者占63.3%,丙级者占6.7%;一二九队施工钻孔6个,合格率达83.3%;平顶山矿务局地测处施工钻孔37眼,由于资料不全,无法分析和评价。

4、测井工作
原地质报告提供的钻孔,少数未进行测井,大部分钻孔仅测一条测井曲线,达不到规范要求。

一二九队扩勘钻孔的测井工作,基本上按测井规程和测井设计要求进行。

测井质量甲、乙级孔达100%。

5、水文地质工作
原勘探钻孔,主要位于井田浅部,简易水文观测资料较少。

一二九队扩勘钻孔,全部按规范进行了水文质观测及抽水试验,且数据基本准确可靠。

6、采样测试
一二九队扩勘范围内的各种煤样的采取方均按照《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进行。

累计采煤芯样719个、煤层样102个、瓦斯样129个、夹矸样94个。

煤芯煤样均作了煤岩鉴定、元素分析、水分,灰分和灰成分及煤灰熔融性、硫分、挥发份、发热量等原煤工业分析。

凡能浮出精煤的均作了精煤工业分析。

部分样品进行了磷以及微量元素等测试,主要煤层尚测定了煤尘爆炸、自燃倾向、简易可选性及伴生有益矿产等专门性测试项目。

各煤层煤质特征和工业利用途经评述可靠。

1.2.4 井田的地质构造
平顶山煤田处于秦岭纬向构造的东延部分,准阳山宇型构造的西翼反射弧顶部,由于受纬向构造带和准阳山宇型的双重控制和影响,形成一系列轴向
NW的复式褶皱,并发育以NW向为主的张扭性和压扭性断裂,伴有少量NE向张扭性断裂构造,其中李口复式向斜是平顶山煤田的主体构造。

向斜周缘由NW和NE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切割,构成煤田的自然边界。

同时,使煤田成为四周断陷盆地烘托的隆起断块,断块内构造仍以断层为主,褶皱为辅,见图2-1。

区域内出1. 褶皱
区内褶皱主要有:李口向斜、灵武山向斜、白石山背斜、襄郏背斜等。

李口向斜是煤田的主体构造,轴向呈N60W延伸。

该向斜东起襄城西南的焦赞、盂良寨之间,经李口镇向宝丰县赵官营方向延伸,为宽缓的复式向斜。

向斜两翼大致对称,地层倾角北东翼8~15º,南西翼10~25º,轴部平缓,SE端收敛仰起,向NW倾伏,延伸75km以上。

李口镇以东,向斜轴部出露三迭系下部地层,以西被第四系覆盖。

2. 断裂
区内发育的控制性断裂构造主要有NWW和NNE向两组,NWW向断裂有襄郟断层,霍堰断层及鲁叶大断层。

襄郏断层为NE盘下降,SW盘上升的高角度正断层,地层断失约1000m,延展达40km,为平顶山煤田北部自然边界;鲁叶大断层为NE盘上升,SW 盘下降的高角度正断层,延展约50km,并在新生代具有继承性活动,造成断陷槽地和相对隆起,使平顶山煤田呈宽条带状地垒格局;NNE向断裂主要有洛岗和郏县正断层。

洛岗正断层,SE盘下降,NW盘上升,落差数百米至千余米;郏县正断层与洛岗断层倾向相反,为NW盘下降,SE盘上升的高角度正断层。

两组断裂的存在,构成了整个平顶山煤田处于四周断陷烘托的降起断块之中。

归纳分析区内构造发生、发展的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可概括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平顶山煤田为四周断陷烘托的降起断块。

NW为宝丰、郏县断陷盆地;南面为叶县、吴城断陷盆地;NE为襄县、临颖断陷盆地,这些断陷盆地一般都有厚达千米以上的新生界沉积,它们与中间断块隆起之间均以高角度正断层相隔。

(2) 区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为辅,其中NWW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导构造,对煤田构造起控制作用,李口向斜是煤田的主体构造。

(3) 区内构造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显示了多次构造活动的复杂影响,尤其是燕山运动对本区影响较为明显,使本区局部地段断裂构造及其力学性质既显示上、下盘拉伸现象,又显示压扭性结构面特征的挤压现象。

(4) 地貌特征与地质构造适应,自东而西有较明显的指示山脊存在。

1.2.5 地层
露地层由老到新有:太古界变质岩系、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见表2-1。

其中石炭~二叠系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太古界变质岩系与上元古界震旦系,零星出露于平顶山煤田南部鲁叶断层以北。

寒武系主要出露于平顶山煤田韩庄矿、梁洼矿以西,常王村四周及白龟山水库北侧,石炭~二叠系在低山区有零星出露。

三叠系隐伏于山前缓倾斜平原。

1.2.6 水文地质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以北,西临宝丰、郏县山间盆地,向东逐步过渡到平原,为一地垒形构造,其北西、南东、北东和南部边界受数千米以上的郏县断层、洛岗断层、襄郏断层和鲁叶断层的切割,形成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煤田四周为数百米的第四系沉积物。

矿区中部以红石山、龙山、擂鼓台、落凫山、平顶山、马棚山组成本区的地表分水岭,最高点擂鼓台506m,北东部首山,灵武山以三叠系砂岩和平顶山砂岩组成弧山,西南部寒武系灰岩零星出露,组成残丘,岩隙发育,为大气降水的渗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地势西高东低,中部的低山和残丘之间为西窄东宽的槽形谷地,为冲击物和坡积物覆盖,向东逐渐增厚。

地表水体
沙河和汝河流经矿区的南部和北部边缘,沙河距矿区最近3.2公里,最大洪峰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8m3/s,汝河流经煤系之上,最大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28m3/s,矿区既是两河的分水岭,两河又是本区的泄水带,河床下部为数百米的第四系沉积物,河水与煤系无水力联系。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平顶山矿区位于李口向斜西南翼,北东以李口向斜、南西以九里山断层为界,总体为一向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

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和控制,发育一系列走向大致与李口向斜平行的北西向断裂和褶皱。

依据构造的导水与隔水性、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以锅底山断层为界,将平顶山矿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大的水文地质单元,见图4-1,其主要依据:
锅底山正断层位于矿区西南部,走向NW-SE,倾向SW,断距60~270m,是矿区内延伸最大的断裂构造,该断层将李口向斜西南翼分割成两部分,使走向连续的寒武系灰岩被分隔,断层上盘(北东侧)的寒武系灰岩与下盘(南西侧)的二叠系砂岩、泥岩对接,从而使两侧的水力联系中断及水文地质条件产生较大的差异。

尤其在31线以西,由于断层落差和断层带宽度较大,并经五矿实际揭露,该断层不仅断层带内无水,而且为一阻水断层,根据钻孔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以及矿井生产揭示,断层两侧水位相差悬殊,充水条件差异较大,据1991年12月寒武系水位观测资料,断层北东盘36-20孔水位标高-89.69m,断层南西盘35-24孔水位标高49.42m,仅一断层之隔,水位标高竟相差139.11m。

1.西部水文地质单元
位于锅底山正断层以西,包括五矿、七矿、九矿和十一矿井田,该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具有如下特点:
(1)该单元不仅为整个矿区中、上寒武系灰岩露头主要分布区,同时也是矿区岩溶裂隙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可直接入渗补给含水层。

矿井涌水与大气降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2)第三系泥灰岩广泛分布于本单元的槽地内,呈NW-SE向的条带状超覆在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之上,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可通过该含水层间接入渗补给下伏各含水层。

(3)地下水位和矿井涌水量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北干渠、西干渠)有密切关系。

雨季或渠道放水季节,地下水位升高、矿井涌水量增大;旱季或渠道停放水时地下水位下降、矿井涌水量减小,矿井涌水量季节性变化幅度可相差一倍以上。

(4)由于锅底山断层的阻水作用,区内各矿的矿井排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形式,并以各矿为中心形成若干个小型降落漏斗。

(5)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为300mg∕L,表示地下水径流畅通,补给充沛,水循环条件较好。

2.东部水文地质单元
位于锅底山断层以东,该单元包括一矿、二矿、三矿、四矿、六矿、八矿、十矿、十二矿,其水文地质条件具有如下特征:
(1)区内主要富水含水层中、上寒武系灰岩,露头区较小,大部分隐伏于第四系或二叠系砂泥岩之下,不利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入渗补给。

(2)依据岩溶裂隙由浅至深逐渐减弱的发育规律,该单元寒武系灰岩埋藏较深,加之沟通地下水的岩溶裂隙或断裂构造欠发育,致使地下水径流条件差,径流速度滞缓,循环深度较大,循环时间长。

(3)从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为HCO3-SO4-Na-Ca型,矿化度890mg∕L,水温为40.5℃,以及水中微量元素成分增加等特征显示,均表明深部岩溶裂隙水径流和循环与浅部的差异。

(4)地下水补给量有限,仅在郝堂向斜以南区域,锅底山断层两侧的寒武系灰岩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可接受西部单元部分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此外,上覆第四系含水层垂直下渗补给寒武系含水层,但由于隔水层的存在,补给量有限。

(5)由于该单元地下水补给条件差、补给水源不足,矿井长期疏干排水,以消耗静储量为主,致使该单元内地下水位曾持续下降趋势,即使在雨季,基岩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幅度不大。

(6)矿井涌水量年际基本稳定,季节性变化不突出,涌水量相对较小。

3.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⑴大气降水:由于本区煤层埋藏较深,井下涌水基本不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⑵断层
F1断层落差只有15m,张家逆断层位于井田东北角,对开采基本无影响,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本井田断层导水对生产的影响较小。

⑶己煤组顶板砂岩水为该区主要充水水源,但其水量有限,以静储量为主,能影响正常生产,但不会造成重大的突水淹井事故。

相邻己三采区正常涌水量80m3/h,最大涌水量120m3/h。

⑷己三采区相邻己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积水也是主要水害之一,生产中应采取防范措施。

⑸太原组灰岩含水组,也是本矿井充水因素之一,据二矿-225m水平资料,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浅部裂隙发育,深部裂隙发育较差,单位涌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