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量计算——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浆量计算
小导管注浆单管浆液扩散半径一般为0. 5 m~
1. 0 m。
这与深孔超前围幕注浆的扩散半径2 m~
4 m ( 管径7
5 mm ~ 110 mm、注浆压力为
1. 5M Pa~ 4M Pa ) 有明显区别, 故《隧道施工规范》中的注浆量计算公式(如下) 不能作为小导管注浆量的估算公式。
Q 1= PR 2×H ×G×A×B,
式中:Q 1 ——注浆量,m 3;
R ——扩散半径,m;
H ——注浆管有效长度,m;
G ——岩体空隙率, %;
A ——注浆系数, 0. 7~ 0. 9;
B ——浆液损耗系数, 1. 1~ 1. 4。
据实际验证, 以下计算公式相对符合实际单孔
注浆量。
Q 2= PR 2×L ×G= P×[ (0. 6~ 0. 7) ×S ]2×L ×G
式中:Q 2 ——注浆量,m 3;
S ——小导管中心距离,m;
L ——小导管有效长度,m;
R ——考虑到注浆范围相互重叠的原则, 扩
散半径取(0. 6~ 0. 7) ×S ,m;
G ——岩体空隙率, %; 类3 %~ 5 % , À
类硬岩3 %~ 5 % , Ã 类硬岩2 %~
3 % , 软岩1 %~ 2 %。
实际施工中因钻孔偏差或钻眼内的地质原因,
注浆液窜浆或跑浆经常出现, 每个注浆管内的注浆量很不均匀, 因此理论单眼注浆量尚不能作为单孔注浆的一个控制指标, 应以整排小导管的理论推算总量作为控制指标。
故按整排小导管上下各0. 5 m ~ 1 m 范围的岩土体内均已注浆填充考虑, 应以下列公式估算注浆总量。
Q 3= (P×Hˆ360) ×[ (R + t) 2- (R - t) 2 ]×G×L ,
式中:Q 3 ——注浆量,m 3;
H ——拱部小导管布设范围相对于圆心的角
度;
R ——小导管位置相对于圆心的半径;
t ——浆液扩散半径, 0. 5 m~ 1 m;
L ——小导管有效长度,m;
G ——岩体孔隙率, %; 类3 %~ 5 % , À 类
硬岩3 %~ 5 %、软岩2 %~ 3 % , Ã
类硬岩2 %~ 3 % , 软岩1 %~ 2 %。
按此理可推算同一断面上单排或多排小导管的
注浆总量。
5施工控制注意事项
a) 注浆前应对开挖面层及附近5m 范围内的坑
道喷射厚度为5 cm~ 10 cm 的喷射砼或模筑砼封闭作为止浆层。
待止浆层有一定强度时方可注浆, 防止浆液从各岩面裂隙中反渗。
b) 安装注浆管时, 应在注浆与空口岩面相交处
用胶泥(水玻璃与水泥) 和麻丝缠绕, 使之与钻孔孔壁充分挤压塞紧, 实现注浆管的止浆和固定。
胶泥未凝固到一定强度不得注浆。
c) 浆液应先经过过滤防止杂物进入注浆泵或进
入小导管。
d) 注浆时应先注无渗水孔, 后注有渗水孔。
e) 严格控制注浆压力, 以防压裂开挖面。
注浆机
压力应与规定压力配套, 不宜升压过快。
注浆压力达到规定时应予以稳压一定时间, 以利浆液进一步渗缝。
f) 一个导管注浆时, 相邻导管应打开止回阀让
原来管内贮存的裂缝水从相邻的导管流出, 当相邻的导管内流出浓浆时停止注浆, 关闭相邻管的止回阀, 再待达到控制压力时关闭该管的止回阀。
然后在相邻管接上注浆软管, 打开止回阀进行衬压注浆, 待达到控制压力时停止压浆, 关闭该止回阀。
g) 配制的浆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h ) 注浆时应严格记录注浆机吸管头容器原有
浆液体积, 中间加入的浆液体积, 最终剩余浆液体积, 认真记录、计算总体注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