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摘要:文章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措施。

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与时俱进、复兴中华的伟大创举。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

从国际上说,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全球化势头,各国各地区经济更紧密地相互依赖。

因此,要真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将内外经济因素统一考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时曾说过耐人深省的一句话,就是“搞了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还不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

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不知道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也不知道制度变迁的目标,那么就不知道制度变迁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促进变迁的措施,最终也就难以评价变迁的结果。

为了避免出现如“对于没有航行方向的船,吹任何风都是没有助益的”后果,从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完善开始,就应该较清楚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从而也就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全球化相互作用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最终建成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实质体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同中国具体发展实践相结合这一历史经验,基本上可以用两个标准来衡量,即“改革—开放”与“效率—公平”。

“改革—开放”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范畴的动态发展过程。

改革代表了对计划向市场商品经济乃至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开放代表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同现代成功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之间的
借鉴过程。

不同于封闭经济情况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
立和完善的,因此改革意味着借鉴和为我
所用一切反映现代生产力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微观经济调整措施
等;开放也不仅仅是打开借鉴的渠道,更重
要的作用体现在融入全球生产、流通体
系,以及同先进经济体竞争过程中所产生
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动力获得上。

“效率—公平”描绘了建立健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评价目标。


率正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
从计划向商品经济乃至向现代市场经济
转变的原因;公平最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
义同原有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国家市场
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

评价效率不仅要从
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角度出发,而且要
密切联系在中国目前特定发展阶段的实
际情况;公平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最终目的,在中国特定阶段有不同的侧
重,从而更好地发挥分配在促进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以“改革—开放”与“效率—公平”作为
衡量的标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对当前所有制改
革的争论,当然要对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
所有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借鉴发达国
家的模式,但是从“效率—公平”上看又要
兼顾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点,这样就可以
更好地理解我国目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的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公有制“大
爆炸式”地改为私有制形式。

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和健全上看,经济全球化应该是初始条件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分析经济全球
化背景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无论是结构性的过程还是制度转型
的过程,都表现为世界市场在原有基础上
朝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而各个国家和地区表
现为融入到这一过程中。

生产要素的全球化
合理配置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
地促进基于比较优势的现代专业化分工
体系的建立。

此外,由于市场的扩大,企业
不仅面临外部的竞争,而且还能实现规模
经济,从而带来应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带动
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制度化转型的过
程不仅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经济被动地融入
到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过程,而且有存在个别
国家或地区能动地改变规则的机会,从而可
以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从经济全球化对一国或一地区的影
响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
可以带来发展机会,也带来各种经济冲
击。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
由于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发育完善,经济货
币化程度高和经济基础与制度设施健全,
可以更多地获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
会,而弱化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冲击。

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资
本规模小、技术落后、作为国际经济秩序
适应者等不利方面的限制,经济全球化更
多地表现为负面效应。

从现实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
浪潮下纷纷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
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放松管制的经济政
策实践,虽然取得了相对的进步,但大多
数爆发过严重的金融危机,陷入“金融压
抑——
—自由化——
—金融危机”的怪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到
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新兴市场经济
的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重冲击。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
化背景下展开的实际上看,开放程度空前
提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融入世界
市场之中。

表现之一是改革的速度要加快,
原先是按照自己计划的渐进式改革,现在
在外部竞争加剧和国际组织的压力下要按
时间表来进行改革;表现之二是改革的力
度加强,原先的改革通常按先易后难或绕
道走的原则,现在要更多地直面深层次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姻杨芳
7
年05期(2月)
国内经济结构和体制矛盾。

2001年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我国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加入WTO 前按要求要系统地汇报本国有关贸易政策和制度体系、宏观经济政策、投资和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企业私有化进展等。

WTO 工作组要对这些方面进行验证以确保符合WTO 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在正式谈判阶段,中国不但要确认关税减让时间表和服务市场开放时间表,而且要承诺遵守WTO 规则、过渡期安排和市场准入等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加入WTO 的承诺和WTO 对中国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定期外部评估和监督,将相当程度上使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变得更加稳定和不可逆转。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从“改革—开放”与“效率—公平”的角度,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外部条件,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下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
(一)培育面向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经济全球化下的开放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迫切性,我国的体制改革也必然交织主动和被动的过程。

履行对WTO 的承诺,意味着各种补贴和保护的取消,转而要实行国民待遇。

面临全球市场一体化、自由化的压力,只有不断产生大量产权明晰、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增强企业竞争力过程中,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一个新内容。

(二)加强和规范政府职能
政府的调控一方面体现在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和制度基础设施的建立,另一方面体现在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

从开放的角度看,政府应积极通过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等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开辟道路。

当前我国面临能源约束,让石油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支持。

从改革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立透明和有良好法律约束且又为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政府。

(三)加快健全法制基础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但要完善国内法,而且要妥善解决国内、国际法律接轨的问题。

随着知识产权法律的加强,我国企业要学会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事实上,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从传统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基础。

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同市场经济有关的制度和规则,包括会计、审计、税收等信息披露和监督等。

(四)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市场是一种手段,要真正使市场经济在中国扎根还要发育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来赋予其有内涵的生命力。

否则,单纯照搬和模仿国外的市场经济制度,忽视中国几千年文明底蕴中积极的文化成就和优秀传统,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而不能有太大的作为。

另一方面,随着从卖方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中国甚至全球市场都出现了传统工业制成品的过剩,个性化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开始创造更多的需求。

构建有特色的文化不仅是市场经济制度层面的内容和主导企业发展战略的灵魂,而且也是市场经济直接指向的具体交易标的。

参考文献:
[1]岳圣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9(02).
[2]白恩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前瞻[J].理论视野,2018(11).
(作者单位:华语教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摘要:自共享经济诞生以来,其形式
与规模都呈现出跳跃式发展。

据报告显示,重要领域的共享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引发了各界对共享经济行业的争议与质疑。

文章从宏微观视角介绍了共享经济发展历程,对共享经济“寒冬”原因做出详细分析,从而探寻严峻形势下共享经济发展新方向,同时提出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共享经济;寒冬论;对策分析一、共享经济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2016年互联网迅速发展,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并获得了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

共享经济应运而生,其商业运作本质是效率问题,盘活闲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为消费者和供应商创造额外价值。

这种创新的浪潮动摇了传统企
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利润率。

(一)共享经济发展阶段
从发展趋势来看,共享经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ofo,Mobike 为首的共享经济产业兴起萌芽阶段,因消费者的需求大且产品覆盖密度大和便捷程度高,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更容易让客户形成一种消费粘性,这种有需必应的自然和谐的商业生态关系让共享经济产业崭露头角。

第二阶段为共享经济的快速成长期。

共享经济的触角已经伸及市场的各个领域,这种商业模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并借助高额资本快速扩张,市场迅速升温且融资规模也在一夕之间骤增,其变革的时间和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第三阶段为共享经济的过度饱和乃至泛滥阶段,由于过度的商业模式裂变使整个行业迅速趋于饱和,各种共享产品层出不穷,共享产品从稀缺走向丰富再走向过剩,市场热度逐渐趋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再有质的飞跃。

高投入的成本难以回收造成资金链中断,陷入尴尬的境地。

第四阶段为共享经济的泡沫破裂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多家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相继宣告倒闭破产。

艾媒网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倒闭或宣告终止服务企业中,排名前列的分别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以及共享衣橱。

盈利遥遥无期,热潮退却,既已“寒冬”,徒留一地鸡毛。

(二)共享经济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共享经济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关研究文献多以探究其商业模
研究“寒冬论”
背景下共享经济发展新方向

王晨蒋茵童雅菁高柔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