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要把握好“跳入”和“跳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要把握好“跳入”和“跳出”
作者:王红岩
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5期
王红岩
摘要:考古学家探索地下文物,首先得靠地上的实物来分析研究。

但是,究竟地下有没有“珍品”,还得挖到文物珍藏的最深处,正所谓跳到“海底”去,捧上“珍珠”来。

新闻采访也是如此,要想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新闻,给受众提供欲知、未知的深层次报道,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跳入”和“跳出”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采访跳入跳出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深入、特殊的调查活动。

深入是为了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这里形象地比喻为“跳入”;而“跳出”则是为了把“跳入”抓到的事件用全方位的视角和深邃的报道提供给受众,这里形象地比喻为“跳出”。

“跳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跳出”。

因此,首先要做好“跳入”,只有很好地“跳入”,才能把事物的本质抓住,透过现象看本质。

“跳出”不是简单地告诉受众事件的过程,而是通过报道为受众提供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新闻的来龙去脉、背景、原因、结果和新闻所要表达的立场、观点、思想等。

“跳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来龙去脉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内涵。

新闻记者要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事件的本质内涵,进而要顺藤摸瓜一步一步深入到事件的里层,做全面深入的调查。

新闻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特殊调查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用不寻常的方法来实施“跳入”。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面有很多情节就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狄仁杰固然判断推理能力非同一般,但这些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调查根本不可能产生那么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他调查许多悬案时除了冒着生命危险去调查外,更重要的是他敏锐的眼光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情节和细节,没有这样的冒险行动和敏锐的观察,就不可能“跳入”到事件的最深层,也不可能产生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新闻采访也要借鉴这样的精神。

许多事件从表面上看好像就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价值。

但当记者深入到事件的里层,就发现和表面表现的差异很大,甚至根本相反,会让人感到惊讶,进而产生新的飞跃。

很好的“跳入”就能很好的“跳出”,这是相辅相成的。

先后费尽周折采访广西南丹矿难事件的《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记者郑盛丰,冒着生命危险采访矿难的实情,如果没有很好“跳入”到这个新闻事件的内幕中去调查,就不可能揭露这起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腐败造成的震惊全国的大事件。

《人民网-华南新闻》是这样表述的:
“2001年7月17日,广西自治区南丹发生矿井透水、矿工蒙难的重大事故,矿井经营者千方百计掩盖,死难矿工的家属们畏于经营者的威胁,考虑今后的生计,屈从利诱而三缄其口,当地政府部门4次调查都无功而返,一件惨案几乎就这样被遮天之手严严实实地捂过去了。

幸而,有“多管闲事”的举报人,有眼明胆大的记者在揭露与取证,有网络上闹闹哄哄的传言议论,将沉在平静水面下的冰山撬起了一角,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

2001年8月3日,在蒙难者冤死地下半个月后,广西自治区党委正式确认了事故的存在,由国
务院主持的全面彻底的调查与整治正在展开。


最初到南丹调查报道矿难的记者得到了报社的表彰和奖励。

一个刚走出温饱时代处于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可能有着种种丑恶和不平。

像“羞涩的主妇”凯瑟琳一样,那些得到表彰的
记者们在生活里都是平平常常、有诸多烦恼的普通人,各家媒体也都不得不为发行量和广告额
这样一些“俗务”而忙乎甚或妥协。

然而,一旦面临令人发指的惨案,在贪婪者猖獗、普通人
沉默的地方,记者与媒体依然勇敢地站了出来,成为社会道德、法律秩序的监督和表达者。

(《人民网-华南新闻》2001年08月11日,作者:姜泓冰)
这就是“跳入”的影响力。

笔者不敢说这个腐败事件的披露全是记者的功劳,但可以
自豪地说,这起事件真相能得到披露,本来面目得以还原,记者的调查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这个“跳入”为“跳出”做了比较完美的铺垫。

“跳入”需要正义、勇气和能力
正如《人民网-华南新闻》这样表述:“一个优秀的记者他基本的素质是为正义而报道。

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也是‘记者’这个名称的深刻涵义。

有了这种正义感,记者的勇气也就
自然产生。

正义感是勇气的‘奠基石’。

”记者“跳入”需具备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记
者“跳入”新闻事件的技巧和艺术。

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个名字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很陌
生的名字。

2001年7月18日,这位前美国《华盛顿邮报》女掌门人意外去世时,引出一片追
思的声音,许多国内媒体也不惜版面刊登报道。

这样“高规格”的待遇,“恐怕不只是她将一
张地区小报办成了在美国富于影响力的大报的成功业绩,更是因为这位生活中的‘羞涩主妇’
当年主持揭露‘水门事件’时所显示出的正直、勇气和良心。

” (《人民网-华南新闻》2001
年8月11日)凯瑟琳“跳入”事件的最底层进行深入地报道而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是令所有
新闻人都敬慕敬重的职业品质。

当年读到有关“水门事件”被传媒揭露经过的详细报道时,笔
者就曾这样自问:假如我身在其中,我会怎样做?没有假如。

我们的现实中没有“水门”,但
具体而微小的事件,似乎越来越多。

要想验证一个新闻记者的正直、勇气和才能,“跳入”是
保证,没有这个“跳入”,要想验证记者的正直、勇气和才能只是一句空话。

“跳入”的目的是为了“跳出”
有了“跳入”这个深刻而广泛的经历,“跳出”就有了“梯子”做“支架”。

记者在“跳入”过程中抓到了丰富而具有宽泛选择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那么剩下就是如何选材,如何
报道好所掌握的新闻事实。

这时候就要对采访到的大量素材进行“加工”,使它成为人们关注
的“新产品”,进而成为“热销”产品,甚至可以使“热销产品”提升附加值。

南丹矿难的内幕被揭穿,就是记者用非凡的“功力”跳入的原因。

这样的“跳入”为“跳出”加工系列产品
挖掘了大量的“原材料”。

《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的报道共有20多篇,人民网先后推出了150多篇“系列产品”。

这些“系列产品”进而带来了非常丰富的附加值,紧接
人民网非常集中地推出了10篇专栏评论。

这些震惊国人的报道迅速将矿难形成的内幕、原因、背景以及矿难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揭了个底朝天,让国人对记者、对媒体、对党和政府敢于
坚持正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胆识和勇气刮目相看。

这样的“跳出”正是建立在深深的“跳入”基础上的。

有了这样的“跳入”,才使这次造成81人死难,并被隐瞒半个月的特大透水事故大白于天下。

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眼看一看”。

这说明观察体验、感受思考、对事物
获得亲知能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跳入”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

正如有的老记者讲的,“不到第一线,不到事情发生的地方去,怎么能采写出独具见解的报道。

”勒丽·蓓蕾是
个著名的美国女记者,她在担任普利策所办的纽约《世界报》记者时,社会上传闻纽约的伯勒
克威尔岛疯人院里存在着虐待患者、侵犯人身的行为。

由于疯人院控制十分严格,人们很难了
解到事实真相,勒丽·蓓蕾大胆地想出了装疯卖傻到疯人院里去侦察的主意。

人们把她当成了
真疯子,送进了这家疯人院。

在那些日子里,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令人难以忍受的虐待,亲眼
看到了疯人患者非人的生活,对患者被虐待的种种事实有了深切的认识。

当她把这一切都了解
到手的时候,便设法逃出了疯人院。

不久,勒丽·蓓蕾便把这个疯人院的内幕公布于众,立即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政府和疯人院当局不得不对疯人院进行整顿,使疯患者的待遇得到了
彻底改善。

(摘自《新闻业务研究》)这更是“跳入”。

这样的“跳入”和南丹矿难内幕调查的
记者都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甚至有生命危险。

然而,为后来“跳出”抓到了丰富的第
一手材料,使新闻显得十分丰满和厚重。

人类已进入到全媒体传播的信息时代,受众想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大多数情况
下已经不是难事。

受众对新闻获知的欲望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想知道什么上,更
多的是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更想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时代进入
今天必须掌握的受众诉求和新闻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深深地“跳入”,就无法满足受众
这些诉求欲望。

南丹矿难事件是新世纪一件背离信息时代的“怪事”,但也有其存在的深刻背景,记者“跳入”费尽了周折。

可正是这种周折让记者顺应了今天的新闻规律,把受众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更想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的优质系列“产品”“加工”了出来,满足了受众的全方位诉求。

(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视总台)
栏目责编:杨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