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妙论父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世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
叶永烈之妻杨惠芬是位中学老师。
早年,
她和叶永烈共同署名发表过很多科普文章,
后来搁笔,一心一意做叶永烈的贤内助。
1987年初,杨惠芬随叶永烈回了一趟温州老家。
家乡巨变令人印象深刻,回到上海后,杨惠芬重新拿起笔,写出散文《人老而屋新》。
这是她停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准备碰碰运气投给《平阳报》。
叶永烈知道后,劝道:“寄给《平阳报》不行——你的文章写的是平阳县的情况,给
了《平阳报》,岂不成了往森林里运木头!”他建议投给发行量高达150万份的《新民晚报》。
杨惠芬当即眼睛一亮,说:“对啦,你认得《新民晚报》的许多编辑,就替我写张‘介绍信’吧!”没想到,叶永烈摇着头说:“凭‘介绍信’,就是文章登了,也没意思!写文章要靠真本事。
文章写得好,报社就会登的——你要相信编辑是公正的。
”
杨惠芬本就是通情达理之人,听叶永烈这么一劝,也就不
再说什么。
当天,她将稿件投
给了《新民晚报》。
在投稿信中,她只说自己是高中教师,只字未提叶永烈。
13天后,杨惠芬在当天的《新民晚报》 “夜光杯”副刊中,看到了自己的文章,激动万分,内心满是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个生活小片段,记录在《叶永烈:我家三口写温州模式》中。
叶永烈的两句话劝妻,至今读来,仍觉温馨。
在第一句中,叶永烈通过比喻,告诉妻子应投稿给更加合适的报纸,既形象,又幽默;在第二句中,他直接拒绝妻子的“非分之求”——写“介绍信”,并强调文章发表与否凭的是质量。
两句话一谐一庄,落脚点则是对杨惠芬的鼓励和鞭策,最终成全了她的获得感。
“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寥寥数语,足见叶永烈夫妇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佳偶。
叶永烈劝妻
◆
孙建勇
谈到父子关系,汪曾祺说:“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7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
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
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
父子关系,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烦恼的问题。
汪曾祺从自己对儿子的恋爱态度说起,“闻而不问”,才是恰当的态度。
汪曾祺还指出儿子和孙女叫自己“老头子”,并不是没大没小,而是充满人情味的表现。
汪曾祺另辟蹊径,告诉我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父母不能用自己的模式来约束孩子,父亲应该要向孩子学习他们的童心。
站在孩子的角
度考虑,理解孩子的爱好,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愿望,父子关系自然能融洽。
这番话观点新颖,语言朴实,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汪曾祺妙论
父子关系
◆陈达江
说林广记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