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核心:仁;政治主张:礼治 政治主张: 论语:语录体散文, 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论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 年 前 年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 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 《 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 春秋》)。从汉 《书》、《礼》、《乐》、《易》、《春秋》)。从汉 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 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 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 重要著作。 重要著作。 五经》是指《 》《书》《礼》《易》《春秋 春秋》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以 哉
如 :
•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 莫(暮) • 本文中“莫春者 的“莫”,现在写作“暮”。“莫”和“暮” 现在写作“ 本文中“莫春者"的 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 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 后者叫今字、后出字。 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 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 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 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 义是“傍晚” 又引申为“晚期” 莫春”“莫年"等 ”“莫年 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 等。 后来“ 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 ”“不要 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 于是又另造一个“ 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 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 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 ”“莫年 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 ”“暮年 暮年” 春”“暮年”了。 • 如 • “如”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这是常见的用法。 ”“假使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 这是常见的用法。 女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女或知尔,则何以哉? • 2.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如:方六七十 .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 如五六十。 如五六十。 • 3.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 。如:如其礼乐,以俟君 如其礼乐, .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 子。
•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
•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 • 【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 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 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 文学性。 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 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 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 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 一篇记叙文。 一篇记叙文。
• 也已矣 也与 也者 • 句子末尾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叫语气词连用。语 句子末尾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叫语气词连用。 气词连用时,一般地说,仍然各有各的作用, 气词连用时,一般地说,仍然各有各的作用,而又有 所侧重。 所侧重。如: •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也”表断定,“已矣”表限止语气,重点在“已 表断定, 已矣”表限止语气,重点在“ 可译为“罢了” 矣”,可译为“罢了”。 •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求则非邦也与? • “也”表断定,“与”表疑问,重点在“与”,可译 表断定, 表疑问,重点在“ 为“吗”。 •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也者”用在反诘句末,但反诘语气主要是由疑问代 也者”用在反诘句末, 表示出来的, 也者” 词“安”表示出来的,“也者”只是起着表示句子终 结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结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孔子问志 如 或 知 尔 , 则 何
弟子述志 子路: 比及三年, 子路 : 比及三年 , 可 使有勇, 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 不让) 不让)
冉有:比及三年,可 冉有: 比及三年, 使足民。如其礼乐, 使足民。如其礼乐, 唯求则非邦也与 以俟君子 : 之 , , 与 , 也 ,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 着。 字音提示: 字音提示: 乘shènɡ 哂shěn 俟sì 甫fǔ 相xiànɡ 铿kēnɡ 莫 ɡ ɡ ɡ (同暮)mù 冠ɡuàn 沂yí雩yú 喟kuì 同 雩 句读: 由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句读: 由也 为之 赤也 为之小
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 神态描写, ) 结合课文中的言、 的形象。 的形象。 •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 便用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 便用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 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 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 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 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 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 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 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 生生的形象。孔子“喟然”而叹, 生生的形象。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 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 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 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 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 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 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 “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 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 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 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 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 可信动人。 可信动人。
•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 ) 从子路、冉有、 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 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 意的。 意的。 •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 对公西华: 重要的工作。 重要的工作。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 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 ”“先富后教”“礼乐治国 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 颜渊》 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 颜渊》) 既富矣” 教之”。(《论语·子路 子路》 道之以德, “既富矣”,再“教之”。(《论语 子路》)“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为政》 子路、冉有、 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子路、冉有、公西华 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 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 都是肯定的。 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 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 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 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 言不让”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 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 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 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 赞扬。 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 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 政治思想, 保守的一面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 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 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 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 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先富后教 的思想, 朴素的唯物主义因 “足食足兵”“先富后教 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 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 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 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 ) 从子路、冉有、 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 •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 ) 结合课文中的言、 神态描写, 分析孔子的形象。 分析孔先进》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 一句作为标题。 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 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 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 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 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 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 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 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 夫子哂之 • 这个句子里“哂”是谓语,“微笑”的意思; 这个句子里“ 是谓语, 微笑”的意思; “之”是宾语,代子路。“哂之”这种动宾关 是宾语,代子路。 哂之” 系在文言里是通畅的,但是按这种“ 系在文言里是通畅的,但是按这种“动+宾” 宾 的顺序把句子译成“孔子微笑他” 的顺序把句子译成“孔子微笑他”,就不通顺 这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动词没有及物、 了。这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动词没有及物、不 及物的区别,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宾语, 及物的区别,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宾语,所以 哂之”读起来很通畅。现代汉语里, “哂之”读起来很通畅。现代汉语里,动词有 及物、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宾语, 及物、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宾语, 微笑”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说成“微笑他” “微笑”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说成“微笑他” 就不通顺。遇到这类动宾关系, 就不通顺。遇到这类动宾关系,可以用一个介 词同原文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为状语, 词同原文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为状语,这 句可译成“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句可译成“孔子对他微微一笑”。这样原文的 宾语在译文里就通过介词的介绍和谓语相关联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