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摘要:设计和布置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
关键词有效语文作业分层自主开放
当前我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方面还得承担起保证教育质量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尤为重要,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下面是我将谈谈关于如何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课前扩展性作业的设计的
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上网查寻、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开始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需要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搞好课前预习。
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并作必要的复制粘贴,整理成“摘抄”笔记。
如学习老舍的《猫》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上网下载作者图片认识作者,查找作者资料和作品,并阅读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或与本文有关系的一篇文章;查找其他作家写的关于猫的作品并阅读,试着发现其异同。
学习《太阳》,我设计题目如下:上网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及与此相关的九大行星的知识,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及人们是如何利用太阳能为人类服务的。
在学习《大仓老师》之前,请学生找找以前学过的写老师的文章,并思考这些文章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及与本文的异同之处。
并到课外阅读中找找写老师的文章,加以交流。
布置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学一而知面,能更好地回顾与积累知识。
课前扩展性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初识课文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
这种问题可以在课上交流,也可放到课外共同找资料解决。
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有股热情,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来解决疑问。
当然儿童自发的探究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探究方法也是粗糙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能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这对儿童来说就十分有意义、有价值。
如学生在学《我躺在波浪上看书》一文前,通过课前预习,就很想知道死海到底有多大?海水的主要成分有些什么?据科学家估计,死海正面临死亡,这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也靠学生自己解决,但趣味十足,故学生也乐于研究。
二、作业量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性,让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
对作业量增减的依据是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
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或不布,切忌重复布置简单重复性强的机械性作业,这会极大挫伤学生写作业的兴趣。
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给这些学生减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其他爱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
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
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作业的设置要具有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
有求知欲,有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尤其如此。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成不变的,时间一长,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就会慢慢地被抹杀。
现在的学生凡是听到“作业”二字产生最多的就是厌烦情绪,他们把作业当作了一个包袱,越少越好,最好就是没有作业。
那么让课堂作业变得有趣,让学生喜欢上课堂作业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针对学生注意的心理特点,课堂作业要设计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内容联系实际的趣味作业,“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题目就来劲,就跃跃
欲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如在设计《桥》这一课的作业时我充分抓住学生攀比的心理,从题目入手,除了设计了:“◆字词·积累练◎打牢你的基础知识!自我评价★”这样的大标题外,还设计了独具个性的小标题:“我的积累,我作主”、“我选择,我创造”、“句子变身,我能行”等,让学生一看题目就好像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但让学生愿意做作业,而且还会认真把作业做好。
特别是“我的积累,我作主”这一题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们工整地写在作业本上。
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还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找到的与同桌比较。
当然“趣味引导”不能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应该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这样的趣味才是为学生成长、为教学服务。
四、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要注意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一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学习了《凡卡》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续编故事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独立见解。
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插图。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但要领会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而且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绘图本身就是一种在创造。
如学习了《暮江吟》《草原》《火烧云》等课文后,我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插图。
三是定期布置学生自办手抄报,让学生自己设计版式,安排内容,充分发挥创新才能。
总之,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要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和作业观,去研究、推敲每一个环节,真正去思考教育,把学生当成是正在形成的人去对待与研究,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既符合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各有所得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李建国,《探索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