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办看得见的广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10
利益,但只有在其个人信息与事件原因、悲剧缘起直接相关,或其本人即是事件核心人物,媒体才可以披露与事件相关部分的个人信息,不能为了追求新闻噱头而过度消费受害者的生活信息。
悲剧性新闻报道需要回归事件本身的情境
媒体在行使传媒权利时,媒体人需要时时警醒和克制。
恪守媒体伦理和专业主义,既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也是保持媒体公信力的必要,更是媒体争取更多空间的必要。
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需要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对隐私的尊重逐渐形成为社会认可的共识。
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反映事件面目的同时,媒体需要同时兼顾好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这既涉及伦理也涉及法理,但媒体伦理是在法理之上更高的职业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情权与公众隐私权存在着矛盾冲突,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公众知道得越多越好;也由于知情权与媒体政治属性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我们不能寄希望媒体事无巨细地向公众报道新闻,披露信息。
公众需用宽容的心态接受缓慢浮现的事实真相,允许多种意见的碰撞,让“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思想感情参与其中,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
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
”⑧从而让悲剧性新闻回归其最初最真实的情境之中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⑥马骋:《传媒权利与认同》,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15页.第23页。
②[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③⑤⑦黄瑚,钟瑛:《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88页、第188页、第201-202页。
④陈奇佳:《大众媒介“去悲剧性问题研究”》,《国际新闻界》,2012(6)。
⑧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实践与创新
新闻与法
“办看得见的广播”这句话并不新鲜,但如何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办看得见的广播”却是全国各地广播正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在播”,类型化是必然。
广播“在播”的节目由综合类向类型化升级,听众群体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广播节目品质的提升及自身的独特性让受众看得见。
但要真正做到类型化,必须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定位要精准,并根据自己的定位去研究特色鲜明的节目,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性;其二,目标听众群要明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其三,要有科学合理的栏目时间配置,也就是要运用“轮盘式的节目架构”指导节目的生产。
只有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类型化才能成为可能。
二、“在场”,提升商业触及率。
广播“在场”指的是在商业活动中要有广播的身影,只有在商业活动中有广播的存在,才能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不被边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自媒体时代,只要你在场,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帮你传播品牌形象。
当今广播发展靠前的地方,其广播品牌活动推广肯定也会做得很好。
例如浙江音
乐广播2013年广告经营突破8千万,其全年品牌推广活动有200多场,基本上达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进商场、月月品牌秀、季度音乐会、年度办盛典的目标。
办活动就是让媒体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在场”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让媒体本身充满活力,还能强化资源的占有率,从而达到树立起媒体在所处商业群体中的主流引导力。
三、“在线”,实现无缝覆盖。
借助移动互联网,延伸广播的覆盖面,让广播实现了无缝覆盖,促使广播在新媒体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还可以有效改变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统形象。
广播“在线”也让电视媒体看到了广播的优势,成为其走向全媒体有力的补充。
凤凰网就根据广播媒体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凤凰FM ,通过把视频文件转化成音频文件来扩大自身媒体的触角,让自己变成一个全媒体,从而增加自己的受众面。
四、“在商”,变集团化发展。
广播电视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的道路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是广播电视产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全国大多数的广播都处在行政事业体制下运行。
这就好比一列动车上,发动机还是原始的锅炉蒸汽发动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原本可以跑得更快的动车只能缓慢前行。
“在商”目的就是明确广播电视媒体在市场中的身份,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依托广播媒体自身资源创办产业实体公司,释放媒体商业触角,增加产业收入。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
如何办看得见的广播
□李程
·杂谈随笔———编采拾零·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