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 组织损伤与修复(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二)
病理教研室
坏死
三、细胞死亡
凋亡
细胞受到严重损伤而累及细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细胞死亡(cell death)
◆(一)坏死(necrosis):
◆1、概念:
2、原因及机制:
3、病理变化:
◆1)镜下观: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核浓缩(pyknosis)核碎裂(karyorrhexis)
核溶解(karyolysis)
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细胞坏死
2)肉眼观——失活组织的特征:坏死组织失去正常组织的光泽,污秽,痛觉消失等。

◆4、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coagulation necrosis)
(2)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on necrosis):
◆(3)坏疽(caseous necrosis,caseation):
(为什么坏疽组织呈现黑色呢?)
脾凝固性坏死
肾凝固性坏死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干酪样坏死
脑液化性坏死
脂肪液化性坏死
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干性坏疽:
②湿性坏疽:
③气性坏疽:
比较:
部位条件特点
临床意义
足干性坏疽
肠湿性坏疽
5、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糜烂(erosion)
溃疡(ulcer)
空洞(cavity)
窦道(sinus)
瘘管(fistula)
(二)凋亡(apoptosis)
1、概念:
凋亡(固缩性坏死)——指细胞接受某种讯号后或受到某些损伤因素后,由有关基因调控、自身启动的程序性死亡过程。

2、特点:
凋亡小体形成
细胞凋亡
3、临床意义:
•胚胎发育中细胞的程序死亡(指、趾形成)•细胞的老化衰亡
•肿瘤细胞的死亡
•实质器官的萎缩
•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细胞损伤等(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损伤的修复
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形式再生
纤维性修复
由周围同种细胞增生修复
由肉芽组织填补
再生
再生(regeneration):是指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
来补充机体老化、消耗或坏死的细胞的过程。

可分为:
1.生理性再生:也称为完全性再生。

是指生理过程中老化、消耗的细胞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补充,如表皮角化层经常脱落,由表皮基底细胞增生、分化,予以补充。

2.病理性再生:也称不完全再生。

是指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损伤后发生的再生,一般由纤维组织增生代替。

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再生能力最强,如全身的上皮细胞、淋巴造血细胞等。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损伤后,有较强再生能力。

如肝、胰、内分泌腺等腺上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细胞和原始间叶细胞等,平滑肌细胞也属稳定细胞,但再生能力弱。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
几乎没有再生能力,受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增生修补,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及骨骼肌等。

常见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皮肤、粘膜的上皮损伤后,由创缘或基底部残存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覆盖;腺上皮的损伤后,由残留的上皮细胞分裂、补充。

上皮组织的再生(二)
腺上皮再生
基底膜完整—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基底膜破坏—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
局部损伤后,由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纤维组织的再生
原始间叶细胞纤维
母细
胞分泌前胶原蛋白,
在细胞周围形成
胶原纤维,细胞
逐渐成熟
纤维细

3.血管的再生
血管内皮损伤处----以生芽的方式形成实心的细胞条索---血流的冲击---形成新生毛细血管----互相吻合形成毛细血管血管网。

大血管的断裂----手术吻合---断裂处通过结缔组织连接---修复
4.神经组织的再生
神经细胞损伤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及纤维修复。

周围神经受损后---是存活的神经细胞完全再生。

若断离两端相差远---再生的轴突与增生结缔组织混杂---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肝的再生(一)网架完整—沿支架生长—结构功能正常坏死肝部分切除:
肝细胞分裂增生→改建→新肝小叶
肝的再生(二)

网架不完整(塌陷/破坏)—胶原纤维
分隔—假小叶
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1.生长因子:细胞受损伤因素刺激,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同类细胞增生,促成修复,但这个过程又受周期素蛋白质族调控,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抑素与接触抑制:是防止细胞过度增生的重要机制。

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可抑制自身增生。

接触抑制:组织创口通过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修复,一
旦创面覆盖,增生细胞相互接触即停止生长。

3 .细胞外基质(ECM):可把细胞连接一起,支持和维持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是指先由肉芽组织填补组织缺损,再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由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伴有各种炎症,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大体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

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组成
肉芽组织
(二)肉芽组织作用:
1.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2.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凝块、血栓及异物。

3.填补创伤的缺口。

(三)瘢痕组织形成:
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瘢痕组织形成
形态特点大体: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镜下:大量平行/交错分布胶原纤维束呈均质红染状,纤维细
胞少
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有利影响★瘢痕收缩瘢痕性粘连瘢痕组织增生过度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的扩延,称为瘢痕疙瘩(keloid)。

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器官的坚固性
不利影响★
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组织遭受创伤进行再生修复的过程。

一期愈合:组织破坏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口对合严密,无异物的创口。












二期愈合:组织创伤大,坏死组织较多,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伴有感染的创口。

骨折愈合
骨折(bone fracture)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其愈合过程为:
1.血肿形成:骨折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凝固---
粘合骨折断端。

2.纤维性骨痂形成:肉芽组织取代血肿---机化---形成纤
维性骨痂—连接断端。

3.骨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骨样组织—钙盐沉着—
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骨性骨痂—改建成板层骨—骨折愈合。

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
(一)全身因素:
1.年龄:青少年机体组织再生力强,愈合快,老年人反之。

2.营养:与蛋白质关系极大,还与维生素C、微量元素锌、
钙、磷等有关。

3.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伤口愈合,全身性疾病(如糖
尿病、免疫、缺陷病)影响伤口愈合。

(二)局部因素:
1.局部血液循环:良好促使愈合,不良影响愈合。

2.感染与异物:影响伤口愈合,引起组织坏死,延缓愈合。

3. 神经支配:神经受损,使支配区组织再生能力降低。

4. 电离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