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对脑出血患者颅高压的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药物与临床
脑出血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病死率高。

颅内压增高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导致死亡或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

本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采用中药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配合西药治疗脑出血3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痰热腑实证:(1)主症:卒然昏仆,或烦躁,或恍惚,或不语,或神昏痰鸣,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2)次症:头痛,恶心、呕吐,面色红赤,腹胀便秘,舌质红绛或紫黯,苔黄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数。

1.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
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1.1.3 纳入标准 (1)年龄40~75岁;(2)发病不超过48h;(3)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4)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5)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6)中医辨证属痰热腑实证;(7)行血肿清除术者,于术后第1天纳入。

1.1.4 排除标准 (1)外伤性脑内血肿及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脑内血肿;小脑、脑干血肿;(2)有凝血机制障碍;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3)合并有痔疮、肛裂、肛瘘等肛肠病患者;(4)重度昏迷、脑疝、呼吸循环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者;
(5)中医辨证属非痰热腑实证者;(6)发病24h内死亡者;(7)未按规定用药者。

1.2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我院脑血管病科出血性脑卒中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7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6岁;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3岁。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每6小时1次,速尿20~60mg,每6~12小时与甘露醇交替静注,给予吸氧,应用神经保护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防治应激性溃疡,控制血压、血糖,冰毯控制体温等对症治疗。

2.2 治疗组(直肠滴注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化痰通腑醒脑液(由人工牛黄、水牛角、石菖蒲、郁金、浙贝、鱼腥草、枳实、瓜蒌、大黄、代赭石、川牛膝、益母草、水蛭等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混悬液,每瓶150mL)直肠滴注(使用前先加温至37℃左右)。

患者左侧卧位,接一次性输液器,剪去针头,连接中号导尿管,涂少量石腊油,按照灌肠常规,将导管插入肛门内15~20cm左右,予以点滴,每分钟40~60滴左右,每次150mL,每日2次,连用7d。

2组在治疗7d后进行颅内压评定,21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对脑出血患者颅高压的干预①
刘捷 许海生 张荣申 潘建胜 司玲珍 常卫东 郭丹泵
(洛阳钢铁集团公司医院 河南洛阳 471023)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对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受试标准的7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疗程7d,评价脑出血患者的颅内
压。

结果 治疗后患者颅高压的降低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初步表明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能减轻脑出血患者
颅内压的程度。

提示直肠滴注化痰通腑醒脑液是改善脑出血急性期颅内压程度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脑出血 颅内压 化痰通腑醒脑液 直肠滴注【中图分类号】R 27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1(c)-0118-02
表1 2组治疗后颅内压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①基金项目:洛阳市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901069A)。

作者单位:471023,洛阳,洛阳钢铁集团公司医院脑血管病科。

作者简介:刘捷:女(1963~):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许海生:E-mail:hansxu2008@,电话:151********。

. All Rights Reserved.
119
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
药物与临床
2.3 疗效评定
2.3.1 颅内压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神志清楚,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正常,对光反射灵敏,颈部无抵抗感;有效:神志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有轻度头痛、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生命体征平稳;无效:有明显意识障碍或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瞳孔缩小或不等大,对光反射差或消失,眼底水肿,颈部抵抗感,生命体征不平稳。

2.3.2 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46%~9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未改善或加重18%以上。

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

3 结果
3.1 降低颅压疗效比较(表1)3.2 神经功能缺损的比较(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比较,经t 检验,P <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颅内压增高是中、大量脑出血急性期主要的并发症,患者或因
迅速发展的颅内高压致脑疝形成,压迫生命中枢,导致昏迷、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或因颅内高压而继发肺部感染、高热而死亡;幸存的患者也多因颅内高压加重神经损害而严重致残。

造成颅高压的原因除血肿的占位效应外,主要是脑组织的急性水肿。

颅内高压治疗主要是微创锥颅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脱水,减轻脑水肿。

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往往有严重的意识障碍,痰多、高热、大便不通,属中医学”中风中脏腑”,并以阳闭证为主[4],病机特点为痰瘀热互结,表现为肝风、痰热、水浊、瘀血,壅塞脑窍[5],实质在于腑气不通[6~7]。

痰热腑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

腑以通为用,腑气通则痰热、水浊、瘀血,降。

故治当泻热通腑、化痰开窍、活血利水。

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因颅内高压而多有昏迷、恶心、呕吐等,口服、鼻饲均有困难,当另辟蹊径,采取其它给药方式。

直肠滴注,一方面增加胃肠动力,使肠中积粪排出,腹内压下降,气机通畅,从而引血下行,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滴注的药物由相络属的经络上输于肺,“肺朝百脉,主治节”,从而将药物输布于全身,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目的[8]。

化痰通腑醒脑液由人工牛黄、水牛角、石菖蒲、郁金、浙贝、鱼腥草、枳实、瓜蒌、大黄、代赭石、川牛膝、益母草、水蛭等组成;人工牛黄、石菖蒲、郁金能熄风豁痰、开窍醒神;水牛角能清脑中上冲之热血;浙贝、瓜蒌、大黄化痰通腑;代赭石、川牛膝、益母草、水蛭等活血利水,引血引水下行。

诸药合用,共凑泻热通腑、活血利
水的作用,使壅滞之血水得以迅速清泄,逆乱之气血得以纠正而神窍自明。

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对降低颅内压疗效显著,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研究提示,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是改善脑出血急性期颅内压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2]Lee K R,Keep N,Kim S,et al.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ffects of thrombin oncerebral blood flow,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nd cell survival in a rat model[J].J Neurosurg,1997(86):272~278.
[3]王海滨,李莉,王洪真,等.降颅压合剂直肠滴注配合西药治
疗重症中风3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2,18(5):45~46.[4]刘茂才,黄燕,杜宝新,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201例高血压
性中、大量脑出血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1):13~19.
[5]洪秀珍,刘学武.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64例[J].
现代中医药,2004,2:17~18.
[6]曾锦旗,黎杏群,潘雷.10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进展[J].
中医研究,2000,13(2):54~57.
[7]冯敏华,刘慰祖.通腑活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概
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41~43.
[8]余尚贞,石青,艾立新,等.冰黄五苓液直肠滴注对急性脑出
血患者内皮素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47(5):363~364.
【收稿日期】 2010-11-2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