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府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府导游词
篇一:李府完整版
李鸿章故居讲解词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李鸿章故居,故居的分布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
中厅,小姐楼。

在没有开始我的讲解之前,让我来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李鸿章的生
平: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今安徽合肥人,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于合
肥一个书香门第,24岁考取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李鸿章编练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后形成淮系集团,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等职务,成为影响清政府军政外交各方面的关键性人物。

他也主持修建
铁路,通电报,设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企业,建立北洋水师,培养新式人
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为中国资本主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
础。

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也成为
中国近代史
上颇有争议的一位历史人物。

1901年卒于北京,谥号文忠,1903年归葬合肥老
家。

好了,首先让我们从“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开始说起,李鸿章生活的时代
是清政府面临着全面的统治危机,当时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方列强也将侵
略的势力扩展到神州大地。

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勤奋好学,24岁
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风云变幻的仕途生涯。

【李许是一家】李鸿章先祖本姓许,明朝由江西的湖口辗转迁到庐州府的合肥县,当时的许氏后人慎所过继给合肥李家后,从此许家姓李,并将李氏发扬光大,所以至今在肥东地区还流传着“李许是一家,两姓百世不通婚”的说法。

他们自改姓以来,传到李鸿章这一代已经是第7代,李鸿章共兄弟6人,他排行老二,而三弟李贺章的第四代孙就是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

自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开始便有了明确的辈分表,它是按照“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的顺序排下去,目前比较多得集中在道、永、昌三个辈分,最小的传到福或寿字辈。

【祠堂郢村图】这幅图是李鸿章出生地,位于合肥市磨店乡群治村祠堂郢。

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在民间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李鸿章生
有异相,刚一出生便长有上下门牙各一对,父亲李文安也非常高兴,特地刻在樟
木板上留念,李文安也是名进士。

【李文安家训图】:勤俭、和睦、公直。

【李母像】这幅是李母像,李鸿章母亲也是位十分善于持家,教育子女的母
亲。

【金榜题名】少年李鸿章天资聪颖,七岁启蒙,八九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教书先生很喜欢他,经常在他父亲李文安的面前夸奖他,,李文安将信将疑,便找来小鸿章,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考他,小鸿章脱口对出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

李文安一听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十分大气,非常高兴,便将本名“章桐”改为“鸿章”,希望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

【科举考试】勤奋好学的李鸿章科举考试一帆风顺,24岁考取全国第25名进士,成为安徽省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进士之一,,由于成绩优秀,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虽然只有七品,但按照清朝制度,一般高官多出身翰林,而且只有当上翰林,死后才有谥号,享有较高荣誉。

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本想可以在翰林院安心做学问,但是一场突发事件,将整个清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镇压农民起义中去了。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很快攻占了六朝古都——南京,1853年打到了
安徽地区,李鸿章受咸丰皇帝之命,回家办团练,对抗太平军。

但是,李鸿章翰林从事学问,没有实战经验,加上地方官员排挤,他得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曾经一度非常消沉。

【曾国藩像】直到入曾国藩府,才走出这段政治生涯的低谷。

大家也直到曾国藩也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不仅镇压了太平军起义,还是一位理学大师,主张以理学经世,被奉为桐城派的后期领袖。

他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科进士,两人私交甚好,很早就赏识李鸿章的才干,对李鸿章十分的器重,精心培养。

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曾国藩遂派遣李鸿章仿照湘军体制,招募淮勇。

1862年,在安庆组建了一支1
3营的军队,相继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因军队的主要将领大都来自江淮地区,故名淮军。

【淮军13营详情表】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便是刘铭传,他在1885年中法海战中保卫台湾,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他也是今合肥肥西刘老圩人,另外还有张树生,郭松林等著名将领。

淮军成为晚清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也是李鸿章独掌兵权和政治生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起点。

随着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的官员害怕了。

【运兵合同】展柜里的这个运兵合同就是1862年上海官绅吴煦等与英国麦坚齐公司签订的合同,用英国轮船将淮军由安庆运往上海,1862年3月淮军跟随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上海正处于内外交困之时。

【江南战场形势图】在这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李鸿章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才能,他大力扩军备战,澄清吏治,并用灵活的手段掌握了戈登的
洋枪队为自己所用(戈登像),迅速稳定了上海的局势。

同时,李鸿章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军事现代化】,积极购买洋枪洋炮,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淮军。

【淮军初建营制表】淮军初建时,还是土枪土炮。

【淮军新建营制表】可以看到使用的已经是洋枪洋炮了。

这是【德国军官培训淮军图】,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淮军的近代化和发展壮大,到1865年淮军已达6万余人,取代了八旗、绿营,成为国防军。

在实战中,李鸿章看到西方军队和枪炮的威力,内心受到很大震动,由此萌生了兴办洋务的念头,大家看到的这杆抢呢,就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制造的,这杆枪是原物,枪上还刻有“光绪丙申天津南局造”,枪长2.2米,使用起来要两个人配合,前面一个人扛着当做枪架,后面一个人扣动扳机进行射击,虽然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但射程为100米,在但是算是先进的了。

凭借这些赫赫的战功,李鸿章得到了清廷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从1847年考取进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任福建廷建邵道道员赏带花荣衔,1862年官至江苏巡抚,授太子太保荣衔赐黄马褂,两年后又封一等肃毅伯赏带双眼花翎,1865年,任两江总督,到1870年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整个京津地区,而且在这一高位一座就是25年,1874年又任文华殿大学士,这是六大学士之首,我们知道清朝是不设宰相的,这大学士也就相当于宰相了。

20年之后呢,又赏带三眼花翎,这是晚清时期汉人的最高荣衔,但是由于黄海海战的战败,李鸿章也受到了革留处分,被拔掉了三眼花翎。

接下来看到的绣品叫做【补子】,咱们在古装戏中看到的清朝官服,在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他是用来区分官职的级别,文官以飞禽表示,武管以猛兽表示,李鸿章是文官正一品,所以他的补子绣的是鹤,一次类推二品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雀,五品白鹇(雄的背部是白色,有黑色的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产于我国南部各省,是有名的观赏鸟),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古书上指像鸳鸯一样的一种水鸟),八品鹌鹑,九品练雀也就是今天说的小麻雀。

【淮系成员】鸿章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围绕着他呢,淮军系统的将领和幕僚更是逐渐向政界发展,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政治集团——淮
系集团。

淮系成员当中,有家族成员,陆军,海军,文员和洋员。

在李鸿章家族成员当中,长兄李翰章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三弟李鹤章率领淮系亲兵营,陕西甘凉道道员,六弟李昭庆官至记名盐运使。

长子李经方是李鸿章的外交助手,首任邮政总局局长,侄子(李鹤章三子)李经義担任云贵总督,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陆军方面,在淮系集团中仅次于李鸿章低位的两广总督的张树生,前面我们提到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文职方面有大臣盛宣怀,创办铁路电报航运事业,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得力助手,还有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

海军方面,我们熟悉的就更多了,比如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大翻译家严复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邓世昌,而任驾驶二副的谢葆璋虽然被人提到的不多,但是提起他的女儿就是我们熟悉的冰心谢婉莹女士,民国时期谢葆璋也出任海军部长一职。


此之外,李鸿章还聘请了一些洋员担任顾问,当时美国退职国务卿科士达就被李鸿章聘为私人顾问。

由此可见,淮系集团可谓是人才辈出。

在下方展示的是清朝部分【直隶总督名单】,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说雍正时期的李卫,乾隆年间的刘墉,后来的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

但是任期最长的就是李鸿章,在这位子上一任就是25年。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主掌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实权,逐步的推行洋务运动,1875年花费11年的时间建立了北洋水师,海军公所,就是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现在位于山东威海的刘公岛上,旁边是(致远舰部分船员的合影),中间的这位就是管带邓世昌大人。

在1882年的时候,丁汝昌向李鸿章提交了新的(水师印花图案),他不再像以前在水兵服上绣上“XX军舰”的字样,而是根据水兵的具体分工,进行具体细化的设计。

例如,管灯的则画一个油灯,木匠则画一把斧子,更有意思的是管鱼雷的则画一条大鲤鱼,另外按照级别还分三等,二等,一等。

虽说这些都是简单的象形,但在当时表明了海军的正规化远远大于陆军,而规模在当时位于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排到了第四位。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海军建成以后,军费被长期挪用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没有添置过一门炮,更不用说军舰了,但是被挪用的军费可以重建一个北洋海军。

相反,日本在这个时期疯狂的扩军备战,实力很快超过了北洋海军。

【黄海海战图】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再加上清政府消避战的思想,指挥上的失误等等原因,北洋海军损失惨重,
最后导致了这场
战争的失败。

日本舰队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北洋海军以定远舰和致远舰为主采用“人”字型,日本的舰队采用的是“一”字型战略,速度要比我们快)。

1895年8月威海卫失陷,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为求国强民富,李鸿章在国内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其中包括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将电报遍布全国,纵横三万里的天津电报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它是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全长11公里,虽然说这段铁路不是太长,但当时受到顽固派的阻挠,铁路的第一次运行还是用马车拉的。

因为,他们认为铁路震动会惊动黄灵。

在建立海军和兴办近代企业的同时,李鸿章还认识到任用新式人才的重要性,他倡导科举改制,建立新式学校引进西方科技,培育出一大批新式人才。

在1872年,首倡用公费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先进科技,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参与国家的发展事业,颇有建树。

这里有我们熟悉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是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婺源)。

大翻译家严复,皖系军阀国务总理段祺瑞,留往德国的段祺瑞也是合肥人,外号称“段合肥”。

此外,李鸿章还留下了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在这里列举了其中的17条,例如:第一家大型的综合军工企业,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甚至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龙旗。

当中鲜为人知的第一个
近代平等条约——1875年《中密条约》,主要保护中华劳工在秘鲁的合法权益,平时呢,我们只对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了解的比较多。

好了,我们继续来看【李鸿章的外交】。

可以说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一生评价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外交生涯了,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清醒的认识到大清王朝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敏锐的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洋务总纲,本意是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变法求强。

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最终“和戎外交”和“变法”都归于失败。

自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之后,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新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对日外交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的重要部
篇二:合肥李鸿章故居导游词
合肥李鸿章故居导游词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

下面是合肥李鸿章故居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合肥李鸿章故居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团友:
欢迎大家来到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鸿章故居——李府,参观游览。

李府,建于19世纪末。

由于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盖了繁华的淮河路半边,从而被老合肥们称为”李府半条街”。

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李鸿章故居仅仅只有当年的十二分之一了。

进入故居,穿过门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便是前厅,厅内陈列了与
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那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近这位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字子黼,号少荃。

安徽合肥人,24岁考取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使;他编练淮军,倡导洋务运动,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

但是李鸿章也代表清庭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其中《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我们泱泱中华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李鸿章也在这样的忧愤交加中病逝于北京贤良寺......在其临终之际曾著有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去世后,荣葬故里,清庭赐谥号”文忠”。

在其逝后,著名维新派人物梁启超曾说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而李鸿章在其自传中是这样自我评价的:”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中日甲午风云却让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形象的将自己比作晚清这座大破屋子的裱糊匠,只能将其外表装饰的光鲜一些,但是这座破屋又怎么能经得起暴风骤雨的侵袭呢?
简单的了解了李鸿章的生平,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到中厅”福寿堂”去看看。

这座”福寿堂”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

其堂高9米,每扇槅门上的圆形”寿”字,皆由五个蝙蝠图案拼出,寓意”福寿
双全”。

中间挂的是《松鹤延年图》,寓意”延年益寿”。

在福寿堂的后面还有走马楼,因为此楼是李府女眷居用的,故又称”小姐楼”。

在参观完了李鸿章故居后,请大家乘车,我们再一同前往李鸿章享堂去看一看。

现在我们便已经来到了李鸿章享堂。

大家请看这座牌坊,上面刻有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李鸿章70寿辰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

享堂内还有一件见证着我们民族屈辱的血衣,这件血衣便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赴日谈判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悲哉!痛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二:合肥李鸿章故居文章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

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

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

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

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篇三:合肥李鸿章文章介绍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

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

他参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其任内,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首轮浪潮。

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1901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出生的时代,大清王朝已失去开国时勃勃的生气,象薄暮的太阳逐渐走下坡路,而西方列强正疯狂地用血与火重新瓜分世界,到处
扩张,把触角伸进大清帝国。

但庞大的帝国的败亡还有一段时间,远在内陆的安徽还未能感受到这些,人们还过着传统而平静的生活。

李鸿章就出生于一个典型的耕读世家,很早就入学以博取功名。

他的几任老师都深受”桐城派”思想影响,讲求务实的学问,为他以后接受新事物、推行洋务打下了思想基础。

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这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

传说李鸿章生有异相,刚一出生便有上下门牙各一对,其父亲李文安为此特地刻在樟木板上留恋。

据说李鸿章自幼天资聪颖,他七岁启蒙,勤奋好学,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文安面前夸奖他。

李文安将信将疑,便把李鸿章找来,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试他,小鸿章脱口对出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一听,不但工整而且十分有气势,喜行于色,因而决定先给李鸿章发蒙,李鸿章本名章铜,遂改名为鸿章,希望他”宏图大展,文章经国”。

篇三:天台山济公故居导游词
济公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旅游,我是来自台州华顶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叫许某某,言午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

我们现在到的呢就是济公故居了,济公现在都被神话了,其实济公是真有其人的,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号道济,是天台县永宁村人,他出生在天台,少年在赤城山读书,出家在国清寺。

民间之所以那么喜欢济公,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济公扶贫济困,惩恶扬善,好打不平,所
以深得百姓的崇拜。

济公故居主体建筑有李府、覌霞阁和陇西园三处,我们现在的地方时李府,李府占有面积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

在2006年的时候(济公传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首先,我们看一下照壁上的四个字,“慈悲仁慧”,意思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慧,大家看,“慈、悲、慧”三字的底部都有一个“心”字寓意人们“心”不要太高,要有平常心。

我们现在到的是李府门前,大家现在抬头看一下门匾下面的四根圆柱,这个就叫做门当,在古代,大户人家嫁娶都讲究门当户对,那么看这个就知道是不是门当户对了,我们再看下那边上面的---斗拱,我们可以从斗拱可以看出在以前遮护人家的地位,斗拱越多,地位就越高了,在皇家都是九级斗拱的,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李府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济公故居建筑格局是“三进九名堂”。

在以前这是天台富豪人家的典型,三进就是三个分隔的道地。

每个道地三个堂(一中堂二横堂)合起来称三进九名堂,而且三个道地的图案都不同,那我们现在就进去参观一下李府吧。

我们现在站的就是整个李府的中轴线,我们现在看一下,我们前面这块道地,中间鹅软石铺的是五福,旁边为梅花,意为梅开五福。

中道地是鹿,后道地是寿,合称“福,禄,寿”。

第一台是前厅,是迎宾接风、为贵宾洗尘以及随从人员歇息的处所,一旁是管家房,便于接待。

当时隐居乡间的李家拥有许多田地,现在李家洋一带全都是,还有在天台城区及临安的许多店铺都归管家打点。

对面一间为局房,用于收
发接物等办事用房,现陈列济公相关资料的各种活动资料。

我们接着往前走,这里呢就是奶娘房。

济公从小就跟奶娘生活在一起,跟奶娘很亲近,济公的善心跟奶娘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旁边就是济公的书房了,济公小时候非常聪明,五六岁时,父亲李茂春便请了先生教他读书。

他有时高声朗诵,有时捧书沉思;每当有所得时,就会仰天大笑;到12岁的时候,四书五经早已记熟于心。

便到佛道双修的赤城山向高僧、高道求学,静修苦读,接受佛学禅理及道藏等佛道文化的熏陶,领悟人生道理,这为他以后出家奉佛打下了思想基础。

【济公传说】济公的父亲辞官后来天台经商谋生,为人仁厚,乐善好施。

可夫妇俩年过四旬,尚无子嗣。

于是前往国清寺拜佛求子,归来后,王夫人梦见自己吞日光,从此身怀六甲。

这一年,腊月初八产下一子,取名“修缘”。

出生之时,国清寺的第十七尊罗汉——降龙罗汉突然倒塌,由此而有罗汉投胎转世之说。

出生之后啼哭不止,未知何故。

满月时,国清寺方丈前来拜访,方丈抚摸其头说道:“莫哭,莫要笑,你的来历我知道。

既来之,则安之。

”于是修远就转哭为笑。

继续往前走,现在到的就是中堂了,我们看一下这个道地,它鹅软石铺的是一个梅花鹿。

中堂一般都是用来接待重要客人的,我们看一下两边石壁教课的是百鸟朝凤,这在古代,可不是随便就能刻的,那么李府为什么能雕刻,我们到后面再说。

我们看一下上面的匾额写着元靖堂,为什么叫元靖堂呢?是因其他的祖李崇矩封“陇西园靖王”,这些我们在祖堂就能看到了,正中挂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体现了他对天台山的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