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科学道理的精神。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实验的兴趣。
4.通过观察凸透镜的成像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七、教学过程
第一、提出问题。
探究活动开始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向,从而提出问题。
(问题最好是学生提出来的)方案一: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发问题(联系生活实际)
叙述物理现象:生活中同学中都使用过照相机,课上也经常使用投影仪,他们的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被照的人、景物)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投影片上的图案)大。
我们还注意到,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例如人站立的时候头在上面,而所成像的头却在下面),但是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提出问题:像的大小,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为突出主要问题,像的倒正和虚实问题可以不提)
方案二:也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问题。
实验操作:上课每人手持一个凸透镜,取一张白纸,将凸透镜在白纸和窗户之间移动,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纸上能看到窗外倒立缩小的像。
再让学生用凸透镜直接观察书上的字,又可看见另一个现象。
(此时可以告诉学生凸透镜焦距是多少)
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成缩小的像,有时成的像又是放大的。
提出问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或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放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第二、猜想假设。
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记录在黑板上,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
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
引导学生猜想出:照相时人和景物倒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倒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
可能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第三、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之后,要选择探究方法(具体怎么做)及所需要的仪器。
可以问学生,要完成你的探究目的,都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么做?建议实验所用的器材不要太多太复杂,(最好不用光具座)可直接在桌面铺上一长条形纸,在纸上依次摆放物体(蜡烛)、凸透镜、光屏(白纸板),在放一把长一点的刻度尺即可。
虽然探究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但绝不是老师撒手不管,更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要在学生充分讨论实验操作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大致的实验步骤,如:用一支蜡烛做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
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像凸透镜靠近,进行观察。
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在什么位置(这时像到透镜的距离只需估测)?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正立还是倒立的?
第四、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如果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格有困难,教师可示范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将数据和对应的现象一一记录下来。
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实验过程当中,不光要记录数据更应该将所有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如: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此时观察到的像的大小、像的倒正。
学生进行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或物和像没有分别放在透镜两侧,可以提示学生,物、透镜、光屏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它们是否都一样高。
如果没有,请你试一试,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最清晰的像,如果有的同学出现了在光屏上怎么也找不到像的情况,教师
要引导,光屏上找不到,能不能通过凸透镜直接用眼睛去观察,请同学们也试一试。
要体现出教师控制实验进度和解决实验当中问题的能力。
第五、分析与归纳物理规律
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数据中的距离与凸透镜的焦距之间的关系。
关于像的虚实,可以不给严格的定义,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用光屏得到的像就叫实像,用光屏找不到的像就是虚像。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猜测,并根据探究数据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最后给学生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