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女中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女中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剧院里哪些座位听得最好
买戏票的时候,你也许总是希望挑选到中间靠前面的座位,以为这些座位应该是看得效果好、听得又清楚的地方。
可是,如果不用扩音器的话,事实并非如此。
中间靠前的这些座位虽然看得清楚,但往往却是听得效果最不好的地方。
一般而言,二楼的座位比楼下好,而三楼比二楼更好。
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随便你坐在哪里,都能听得很清楚。
因为电影院里的扩音机能量很大,还可以调节发声方向,使全部声音最有效地射向全场听众,使每个人听得又清楚又响亮。
人或乐器的声音能量都比较微弱,跟扩音机比起来相差很远;要是单靠它们本身的声音,使上千个听众都听得又清楚、又响亮就比较困难。
在剧场里,如果我们要想听得很好,除了要有清晰的直达声以外,还需要利用反射声作为补充,这才能使声音听起来宽厚丰满、悦耳动听。
因此,工程师在设计剧院、音乐厅或大礼堂时,都要考虑到声学结构。
光线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声音也是一样。
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其中最起作用的是舞台地板和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因为它们距离声源最近,反射效能最高。
在这里,直达声和反射声几乎是同时送出去的,它们的间隔短于二十分之一秒,在增加了声强的同时,清晰度并不会受损。
【A】——在演员发声的二十分之一秒后,还有很强的反射声,【B】____对音质没有帮助,【C】——使人听到一前一后的声音,这就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了。
再有,剧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也都能起到反射声音、美化声音的作用。
普通剧院正厅座位往往低于舞台,后排座位仅仅高出舞台一点点,所以几乎整个正厅都受不到舞台地板反射的作用;而中间的座位,距离两侧的墙也比较远,接受不到墙反射的声音,只能听到台上的直接声。
所以在一些较大的剧院里,坐在中间位子上听起来,声音总是不够清楚响亮,有时像是在露天“剧场”的感觉。
二楼的座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舞台地板和壁板的反射作用,所以声音又清楚又响亮。
三楼虽然距离舞台更远,但是它与舞台和声源构成的角度更小,反射的效果也就更大一点。
再加上三楼距离天花板很近,又多了一层很有效的反射,所以往往三楼的声音比二楼还要好一些。
如果舞台上铺了大地毯,楼上的声音就会减弱。
有的演员为了使听众听得更清楚,常常站在台口,这样对前排的听众是有一点效果,但从整个居!
院来说,他的声音强度反而降低了,因为这时舞台地板和壁板对他的声音已经起不了反射作用。
最理想的剧院,所有座位都应当高于舞台地板。
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大礼堂那样,随便你坐在哪里,都能听得好,又看得好。
有的剧院在墙壁上和天花板上使用了过多的吸音材料,就只能适合放映电影;若是用来演剧或开音乐会,效果就不很好。
如果舞台上挂些丝绒幕,摆很多的花草,对于声音的传播同样也都是不利的。
1. 在文章第三段中A、B、C三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不仅而且
B. 因为所以反而
C. 因为所以而且
D. 如果不仅反而
2. 下列做法,能够增强剧院的音乐欣赏效果的一项是()
A. 舞台上使用硬质地板
B. 舞台上铺设大地毯
C. 演员站在舞台台口
D. 舞台挂丝绒帷幕
3. 周末你约朋友一起听音乐会,购买门票时,音乐厅售票处只剩一楼中间(下图A处)和二楼靠后座位(下图B处)的门票,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你会选择哪一处座位的门票?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
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逃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
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材料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
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
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
要了解“沙产业”的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
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
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6期)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耗费多,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
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松散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
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曾使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 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B. 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
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
6.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下,“网红城市”之名不胫而走,“网红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通过网络手段传播,迅速带热城市品牌,吸引大量游客蜂拥而至,也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收入。
正如有些专家所言,这些“网红城市”的出现,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城市的觉醒。
通过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资源的系统整合,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通过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广泛吸引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源,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以前一、二线城市会通过一些大型活动进行城市品牌营销,而如今出现的“网红城市”则是借助互联网的交互传播特点,寻找到树立城市品牌的又一支点。
(摘编自王薇薇《别让“网红城市”成为昙花一现》,《经济日报》2018年7月25日)材料二:
“网红城市”的创意传播活动,契合年轻群体的喜好,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顺应这波“网红热”,一些中西部城市政府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传统的城市营销“套路”。
2019年3月起,重庆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重庆“山水之城”的“颜值”与“气质”。
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不仅仅着眼于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背后其实是产业、文化、生态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作为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公布了打造“三城三都”行动计划,并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
从统计数据看,虽然不少中西部“网红”城市GDP已经突破万亿元,在总量上与沿海发达城市相差无几,但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力上仍有差距。
“网红城市”还要加快创新转型,丰富城市内涵。
得益于优美的生活环境、较低的商务成本和充足的人才供应,小米、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把研发中心或相关业务总部设在武汉,这一现象被业内人士归纳为“第二总部”。
据不完全统计,光谷已聚集60多家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创造的就业岗位达数万个,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摘编自《“网红”城市的崛起,这些城市咋就成了“网红”》,新华网2019年7月8日)材料三:
“网红城市”重视传播,同时也要正视传播,特别是不以营销论成败。
靠营销走红固然值得称道,但也不宜过度拔高城市营销的价值。
“网红城市”的超高人气,其实是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没有人们对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新需求,就不会有网络风靡的打卡浪潮;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就没有文旅、文创产品的惊艳亮相,就很难吸引游客真正心向往之;没有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远隔千里一日还就不可能实现,体验性消费同样无从谈起……
由此而言,“网红城市”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和手段不在意内涵和底蕴。
一位建筑学家说得好:“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要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必须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从软文化到硬产业,从大城建到微治理,从烟火气到时尚感,方方面面的沉潜功夫都不可忽视。
(摘编自《“网红城市”,热闹之后还需更多沉潜》,《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7. 下列不属于“网红城市”品牌营销一项是
A. 在重庆领略轻轨穿楼和8D魔幻立交的震撼场面。
B. 在西安喝摔碗酒,喝完酒摔碎碗,以求“碎碎(岁岁)”平安。
C. 在成都看大熊猫,拜武侯祠,访杜甫草堂,逛宽窄巷子。
D. 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架起各国沟通的桥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红城市”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传播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
B. 重庆启动的这项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能提升城市形象,带来文旅产业效益的增长。
C. “网红城市”之所以迅速走红,除了城市魅力、网友猎奇等地利人和的因素外,城市自身的传播和营销尤为重要。
D. 因为武汉的生活环境优美、商务成本偏低、人才供应充足,多家互联网企业将研发中心或相关业务总部设在武汉。
9. 请结合材料,概括“网红城市”该如何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落人也,齐太尉、清河王岳之子也。
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
年七岁,袭爵清河王。
十四为青州刺史,后改封乐安王。
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
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
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
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
太后救之,乃释。
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
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
”文殊甚愧。
既至邺,劢劝后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胁之曰:‘若战不捷,则烧之。
’此辈惜妻子,必当死战,可败也。
”后主不从,遂弃邺东遁。
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
武帝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
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
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
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
”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以劢检校扬州事。
后拜楚州刺史,民安之。
先是,城北有仆子仆庙,其俗敬鬼。
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
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射此遂止,百姓赖之。
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
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
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
后遇吐谷浑来寇,劢遇疾不能拒战,贼遂大掠而去。
宪司奏劢亡失户口,又言受羌馈遗,竟坐免官。
后卒于家。
(节选自《隋书·高劢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B.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C. 励/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D.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二十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沿用。
汉成帝建始四年,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
C. 我国古代根据亡者社会地位不同,对亡者“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死。
D. 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父亲为楚王所杀,后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劢性格刚直,嫉恶如仇。
他要斩杀专弄权术的苟子溢,并表态若能杀他,纵然明天被杀也无憾。
B. 高劢仁孝忠良,深受器重。
他自幼被北齐显祖宠爱,得以进爵和封官;后又屡被隋高祖委以重任。
C. 高劢见解独到,建言献策。
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受到采纳。
D. 高劢安定百姓,甚得民心。
他任楚州刺史时禁止滥祭,任洮州刺史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信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
(2)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悼亡诗(选二首)
薄少君①
(一)
海内风流一瞬倾,彼苍难问古今争。
哭君莫作秋闺怨,薤露②须歌铁板声!
(二)
北邙③幽恨结寒云,千载同悲岂独君?
焉得长江俱化酒,将来浇尽古今坟!
[注]①薄少君,字西真,明代秀才沈承之妻。
沈承早逝,她作诗百首哭之。
②薤露:汉挽歌名,言人命如薤(一种草本植物)上之露水,容易干灭。
③北邙;北邙山为古代王侯公卿之葬地,本诗中泛指墓地。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一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才气出众却猝然离世的痛惜之情。
B.“彼苍”用了“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典故,表达对命运不公的不满。
C.“北邙”一句想象墓地上空的寒云乃由幽恨所结,表现了悲痛之浓重。
D.作者设想将整条长江化为酒来祭奠丈夫的亡灵,凸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15.“哭君莫作秋闺怨,薤露须歌铁板声”二句有什么含意?古人评价此中有“奇情奇气”,请结合此二句简要分析“奇”在何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以“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的风俗画卷。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对话,根据语境,按照要求,写出得体的句子。
情商高的人都比较“会说话”,与人交流为了避免把天“聊死”有几个小技巧。
(1)不要随意比较。
男:今晚一起吃饭怎么样?
女:不了,我想吃外婆做的排骨炖豆角儿了。
(不佳)男:你外婆做的菜哪有外面的好吃!
女:你自己去吃好吃的吧,再见!
(得体)男:。
(一句,15字内)
女:好啊!
(2)不要轻易否定。
儿:妈妈,我暑假不想参加补习了,学校有一个科技夏令营挺好的。
(不佳)母:不行!参加夏令营是能加分儿啊,还是能保送啊?一天天就知道玩儿!儿:行了,不去了还不行吗?你有完没完,总说这些!
(得体)母:。
(两句,共30字内)
儿:谢谢妈妈理解我。
放心,我会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了一起!”文化和旅游部的挂牌与职责整合,引发不少网友点赞。
文化牵手旅游,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更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合作增值。
有媒体报道,2017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逾11%,已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
像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查干湖的冬捕、傣族的泼水节等地区旅游特色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被另一种形式承载、传承。
这些特色鲜明、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产品证明,两者融合、互通互补可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二者的完美融合并非易事。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一些地区会为一个名人故里争得面红耳赤;一些地区盲目地复旧复古,用雷同的内涵和景观来招徕游客;还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文化与旅游“两张皮”的问题。
“旅游+文化”的融合,不能离开特定的地域条件,还有赖于文化的长久历史积淀,而不是靠地方政府主观上一时的争取。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旅游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的内涵,产生“1+1>2”的效应,才能实现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初衷。
关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终日沉醉于绘画,每每迷恋创作而忘记其他,人们赞誉他“才绝、画绝、痴绝”。
一次做东请客,他却因忙于绘画,竟将请客之事忘了。
莱特兄弟为研制飞机夙夜不懈、殚精竭虑。
诺贝尔为了发明新型安全炸药,多次遇险,实验室也曾被炸得面目全非,五个助手牺牲。
关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
由前文“在这里,直达声和反射声几乎是同时送出去的,它们的间隔短于二十分之一秒,在增加了声强的同时,清晰度并不会受损”可知,“在演员发声的二十分之一秒后,还有很强的反射声”属于假设的情况,无因果关系,故选用“如果”,排除B、C;“使人听到一前一后的声音,这就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了”与上文事实上“增加了声强”情况截然相反,故选用“反而”,排除A。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