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使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因此各国政治发展的趋向,行政权力的膨胀与国家机器的加强,政府结构的完善与政党政治的形成;社会立法的意义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政治思想的纷呈及其深刻影响等成为这时期的重要内容。

这些改革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欧美工人运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垄断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加强殖民扩张,从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更多的亚、非、拉美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世界联结成为了一个整体。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加之争夺殖民地矛盾的日趋加剧,最终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讲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课时1
二、学习目标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三、重点、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特殊的先决条件。

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重点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后果。

四、基本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五、主体内容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
电力的广泛应用和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特点在于: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毕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于一役”(跳跃式完成)。

为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实行进一步分工创造了条件;
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开始兴起。

六、教学祥案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
1、条件:
a、需要: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端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揭开了近代先进国家工业化的序幕。

但是,由于各国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均以轻工业为发展重点,因而重工业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

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随着各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迅速增长,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日益显示出来。

到19世纪中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已成为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各国工业化便先后进入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

重工业原有的生产技术极为落后,为了实现重工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在重工业生产技术上实行一系列的突破。

b、自然科学成果
与此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物理学方面: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他精确测量热功当量的成就而使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得到确认,并确定了电和热能转变的焦耳定律。

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设计出了原始的电动机和发电机。

化学方面:化学元素周期律,1869年,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多年研究,正式发表了他所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把原来认为是彼此孤立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自然科学的突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新的科学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进程:
a、钢铁工业:长期以来,由于炼钢技术落后,钢的产量一直很低,也价格高,在工业化新阶段到来之后,钢作为必不可少的优质结构材料,已成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革新炼钢技术的任务使最早提上了日程。

1856年,英国冶金学家贝塞默首先发明“吹气精炼”操作法,很快得到广泛应用;1864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

平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之成为优质钢。

大量矿石因为成分中含有磷因而不能得到运用,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以炼出优质钢。

冶炼技术不断得到改进,钢的质量和产量也持续增长。

b、工业动力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点突破的领域。

1876年,德国人奥托成功地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汽油机),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进而制成了大功率的柴油机。

内燃机的发明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使用方便并且功率很大的动力机。

1866年,德国电工学家韦尔纳·西门子终于发明了可供实际使用的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内燃机和电力的应用使蒸汽机在工业舞台上的统治地位结束。

与此相伴的是,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交通业的迅速发展,1885年,德国工程师本兹和戴姆勒试制成功了采用内燃机的汽车,(联邦德国有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的来历);。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装置有内燃机的飞机试飞成功。

电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制成了白炽灯,1882年,法国物理学家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电力随着广泛应用,电灯、电焊、电车等
c、化学工业的发展:人造的燃料、塑料、橡胶、纤维等数以百计的新产品,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

硝化甘油受到同等刺激有时炸,有时不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黑火药引爆,出现事故,兄弟被炸死,父亲受伤,继续实验,到船上,发明雷管,进行引爆,炸药成为战争的材料,诺贝尔震惊,设诺贝尔奖:化学、物理、医学和生理学奖、文学奖、和平奖。

(在1968年又增设经济学奖金。


d、信息传递方面:无线电的发射成功
法拉第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曾提出“场”的概念;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把全部电磁现象归结为一组数学方程,并从中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186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终于通过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预见,从而开辟了利用电磁破传递信息的新天地,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努力下,无线电通讯变成现实。

马可尼对于赫兹证明了的电磁波很感兴趣,和弟弟搞实验,父亲给弄坏,取得一点成功,在山的两面接收信号取得成功,来到意大利邮政部长的官邸,得不到支持,写信到英国邮电部寻找支持,把邮政局上的实验室给马可尼用,成功后公开进行了表演,成功。

当时马可尼22岁,并不满足,要让信号跨过大西洋,得到嘲笑,因为电磁波是直线传播的,地球是球形的,最多只能到达与地面相切的地方,经过实验成功,因为空气中有一电离层反射信号,有人认为无线电波穿过人体,会毁坏人的神经与内脏,要杀他,警方抓住,1909年,马可尼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A、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B、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C、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D、一些后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德国、日本)
三、影响:
A、生产力极大提高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870~1900年30年间,工业生产增长2倍。

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英、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率下降,俄国、日本地位有所提高。

B:科学化的管理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和生产中的进一步分工创造可能,由于利用电能和采用电动机,从而得以从合理地生产产品的观点出发,安装工作机和机器体系,为把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为一个一个的简单操作创造了前提,美国人泰罗发明“泰罗制”科学化管理办法:研究工人操作的时间和动作构成,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时间定额;实行差额计件工资制;按标准操作方法对工作进行训练,明确划分管理职业和作业职业。

C:工业结构调整,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

工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并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重工业机器装备复杂,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生产要求实现一体化的趋向,股份公司广泛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集中,引起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七、核心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八、辅助教学环节
讨论与研究:
如何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小论文(或作业,题目也可自选):
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同异。

九、参考论著
徐永璋:《论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起源于德国的原因》,《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蒋维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城市化》,《松辽学刊》1998年第1期。

第二讲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一、课时12
二、学习目标
其中着重掌握政治发展的趋向,行政权力的膨胀与国家机器的加强,政府结构的完善与政党政治的形成;社会立法的意义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政治思想的纷呈及其深刻影响;欧美工人运动的特点,第二国际成立的意义;与此同时,要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立法作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掌握其各自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1、政治发展的趋向。

通过介绍欧美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分析欧美国家强化国家机器、扩大行政机关权力、政府机构趋于完善、政治民主有所扩大的发展趋向。

2、社会立法。

介绍欧美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调整的原因、内容和形式,指出社会调整为资本主义社会注入活力的历史作用。

3、资产阶级政治社会思想。

系统介绍格林、斯宾塞、尼采、“奥地利学派”等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4、第二国际。

着重介绍第二国际在促进国际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客观分析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和“米勒兰入阁”事件。

四、基本概念
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伯恩斯坦(1850—1932)普列汉诺夫两党制
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汉密尔顿(约1755—1804)第二国际世界政策“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自由民权运动 1889年宪法社会达尔文主义
五、主体内容
(一)德国
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内外政策
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法国
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
缓慢的原因:
垄断组织发展程度较低
共和党政府的内部政策
工人运动
(三)英国
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与殖民帝国主义的形成
19世纪晚期英国政府内外政策
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四)美国
1、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与发展
两党政治与对外扩张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农民运动
黑人运动
(五)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粹派运动和工人运动
(六)日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自由民权运动与1889年宪法
日本的对外侵略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七)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及科学领域均发生巨大变化,对政治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尼采的唯意志论。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新流派——德国的历史学派。

奥地利学派。

(八)欧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第二国际的成立
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右倾机会主义的泛滥
第二国际的成就
六、教学祥案
一、德国
1、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从1871~1913年间,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长4.7倍,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在最新技术基础上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农业也发展较快,容克贵族在农业中在重要地位,其农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

A:经济迅猛发展原因:
a、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封建割据,统了一国内市场,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b、从法国掠夺来的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矿区,为工业生产积累了资金和提供的资源。

c、德国由于工业革命较晚,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装备了工业企业,建立起新兴的电气和化学工业,使工业生产率猛增。

d、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如统一度量衡,保护专税。

B:德国垄断组织的发展
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异常迅速。

但由于德国农村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作为较晚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国外市场方面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因而解决销售问题十分紧迫,因此,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协商产品价格,划分销售市场)成为德国垄断组织的普遍形式,进入20世纪后,其垄断组织才开始向更高阶段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内外政策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皇帝拥有广泛的权力,是帝国行政部门的首脑,对官吏有任免大权,皇帝还有宣战媾和及派遣驻外使节的权力,有权召集联邦会议及帝国议会,也可以解放它们,他也可以提出法律,要求议会通过。

更重要的时,皇帝掌握军事大权,帝国的武装力量由他指挥,而因德国是披着议会外表的半专制国家。

A:文化斗争
普鲁士领导下的统一事业的完成,对资产阶级有利,因此,由大资产阶级组成的“民族自由党”无条件拥护政府,并且成为俾斯麦在议会中的主要支柱。

但另一方面,俾斯麦政府遭到其他政治集团的反对,1870年产生的中央党对俾斯麦政府威胁最大,中央党成分复杂,领导该党的是天主教僧侣,国为宗教改革后,普鲁士是新教国家,南部及西部诸邦仍是天主教国家,现在既然普鲁士在统一后的德国在统治地位,天主教僧侣害怕天主教会的利益被普鲁士侵害,所以反对俾斯麦政府,参加中央党的还有因统一而失去统治大权的各邦贵族;中央党还用反对大资本及高利贷资本的口号吸引了破产的手工业者,落后的天主教工人及一些小农参加。

为了与中央党斗争,俾斯麦发动一个反天主教的攻势,史称“文化斗争”,目的:第一,为了消灭异己者,以巩固普鲁士地主在帝国内的统治地位;
第二,为了转移工人运动的目标,借宗教斗争冲淡阶级斗争,以利于对工人的统治。

1872~1875年,俾斯麦在民族自由党支持下,促使议会通过一系列反对天主教的法律。

1872年的法律剥夺了天主教僧侣监督小学的权力,不久又下令驱逐耶稣会会员,1873年颁布“五月法令”,把一切培养天主教神甫的学校都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并且限制教会惩罚僧侣及教徒的权力。

1875年的法律限制教会干涉婚姻。

罗马天主教后下令天主教僧侣及教徒不服从这些法律,于是政府镇压,凡不服从这些法律的主教和牧师被大批免职或逮捕。

但从1878年起,俾斯麦放弃了“文化斗争”,因为,在议会中支持俾斯麦的“民族自由党”在1873年经济危机后,在议会中的力量减弱,而中央党的席位却上升了,还因为工人运动高涨,于是俾斯麦在几年内陆续取消了反对天主教的法律,双方和解。

B:世界政策:
从19世纪90年代起,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已经为威廉二世(1888年继位)的“世界政策”取代。

威廉二世年轻气盛,得意的解释他的“世界政策”就是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界。

德国统治集团叫嚷“缺乏空间”、“领土太小”,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制造理舆论。

1899年12月,当时任外相的皮洛夫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懂得,要是我们没有巨大威力,没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就不会得到幸福”,从1891年起担任总参谋长的史利芬,90年代中期已开始埋头制订在欧洲东西两线作战的行动方案。

海军元帅梯尔比茨要求强大的舰队,同英国一决雌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北非、亚洲、巴尔干和土耳其。

在中国侵占胶州湾,镇压中国义和团,威廉二世在遣送德国军队到中国时作“匈奴演说”中狂叫:“不要宽恕,不要捉俘虏,谁落到你的手中,谁就是死亡”,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重点之一就是建造巴格达铁路。

1903年,德国与土耳其正式订立条约,由德国资本家出钱修建,该铁路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巴格达直抵波斯湾,这样就把柏林一拜占庭(君土坦丁堡)——巴格达联成一气,这条所谓三B铁路(因柏林Berlin,拜古廷Byzantine和巴格达(Baghdad)三地,地名都以“B”字开头,因而又称为“三B铁路”,不仅能使德国帝国主义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而且可以从陆地上威胁英国在印度和埃及的统治,成为德国帝国主义“向东方推进”的工具。

3、工人运动的发展
a、《哥达纲领批判》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德国,当是德国工人运动中形成两个派别,一个是爱森纳赫派,另一个是拉萨尔派。

为了加强工人运动的力量,两派开始考虑合并,1875年,在哥达召开了两派的统一代表大会,合并,称为社会主义工党(1890年改为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的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在许多问题上同拉萨尔派的观点采取了妥协的态度,明显反应在大会通过的纲领中《哥达纲领》,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倍倍尔与李卜克内西把马克思的这个批判藏起来没有发表,合并使工人运动得到发展。

b、反非常法的斗争
面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俾斯表政府实行了“恩威并施”的政策。

首先,他颁布了一批工人社会立法:1881年颁布《工人伤残老病社会保险纲领》,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意外事件保险法》,1889年又颁布《老年和伤残保险法》。

实施这些法律的保险费用,三分之二出自工人身上,三分之一由雇主承担,企图用小恩小惠瓦解工人运动。

其次,实行暴力镇压政策。

1878年5月11日发生了谋刺皇帝的事件。

俾斯麦以此为借口,在1878年5月24日向议会提出了一项反对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非常法”,根据这个法令的规定,禁止任何团体,报刊和群众集会宣传社会主义,以危害治安;政府可以随时宣布戒严,逮捕和放逐社会民主党党员。

社会主义工人党损失很大,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惊惶失措,在马、恩帮助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制定了将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继续进行斗争,到1890年时,社会民主党成为议会中的大党,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德国议会于1890年1月被迫废除《非常法》,执政20年的俾斯麦被迫辞职。

C:伯思施坦的修正主义
到90年代,社会民主党中右的思潮泛滥,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修正者”的姿态出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修正主义创始人便是受德华·伯恩施坦,出生于德国犹太工人家庭。

他在1899年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主党人的任务》一书,全面阐述了其修正主义“理论”,并且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陈旧,所以应该“修正”,修正主义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他的修正主义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根据熟练工人实际工资的增加,否认工人群众贫困化的事实,因此他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愈来愈接近,愈来愈相似,从而阶级斗争失去根据了。

第二,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他提出的理由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封建制度,几乎在任何地方都不得不用暴力来加以破坏,近代社会的各种自由制度,正是在它们具有伸缩能力、变形能力和进化能力这一点上同封建时代的制度绝不相同,因此这样的制度不应加以破坏,而应使之继续进化”。

资产阶级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暴力机器,他说:德国实行了普选制已经使“民主即使实际上还没有消灭阶级,但在原则上已经意味着阶级统治的消灭”。

实行普选制就意味着议会制的民主,社会民主党只要“以普遍选举权和民主为基础”,力争获得大多数选票,争取在国会里占多数,就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军事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的武装斗争已成为不可能的,他说“在一个世代之前,人民群众保卫自己权利的最后手段是街垒战争。

这种手段由于现代建筑和现代枪炮技术而失去作用了”。

第三,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名词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了!”,他断言,无论从经济发展和知识水平看,无产阶级都还不能实行单独的统治,如果无产阶级过早地夺取政权,则无产阶级专政只是“意味着俱乐部的演说家和著作家的专政。


第四,口头上拥护社会主义,实际上反对社会主义。

他认为社会主义只是“伦理上的”理想,只是人们无法表现的幻想,他认为“最终的目的算不得什么,运动就是一切”,鼓励工人为眼前的利益进行经济斗争。

第五,支持德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认为殖民政策可以帮助落后国家。

他说:“欧洲人占领热带国家,并不一定妨碍土人生活上的安乐。


第六,哲学上,攻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社会只有逐步的、缓慢的进化,飞跃是不可能的。

其修正主义产生很坏的影响。

二、法国
1、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
2、缓慢的原因:
到90年代时,法国经济降到第四位,缓慢发展的原因如下:
a、普法战争使法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德赔款50亿法郎,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两地煤铁丰富。

b、工业革命较早,机器设备陈旧,资本家不愿更新设备。

c、法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落后,国内市场狭小。

d、企业规模小,无力引进先进技术。

e、借贷资本发达,大量资金外流。

3、垄断组织发展程度较低
工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中小企业比重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低,因而垄断发展性,没有形成某种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

4、共和党政府的内部政策
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政局动荡,各政治派别在实行共和制还是恢复帝制展开激烈斗争,到1875年时,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认法国的共和政体,但当时保守党人麦克马洪仍旧占着总统宝座,麦克马洪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解散众议院,结果在新的选举中资产阶级共和派获胜,1879年1月,麦克马洪被迫辞职,开始了共和派的统治,但国内政局不稳,营私舞弊成风,有三个重要事件。

A:布朗热事件
80年代末,温和共和派政府的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不满,曾任陆军部长的布朗热利用这一形势,提出修改宪法,解散议会,对德复仇,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蛊惑性纲领,迷惑了许多人,在议会补选中获25万张选票,他暗中勾结保皇党人,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共和国建立波拿巴式的军事独裁,共和派揭穿了其与保皇派的勾结,逃亡到比利时政府以阴谋破坏共和国安全罪缺席判处无期徒刑,1891年在布鲁塞尔自杀身亡。

B:巴拿马丑闻(1892年)
早在1879年时,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建筑师斐迪南·黎塞普又组织股份公司,开凿巴拿马运河,80年代末,公司又发行了30亿~40亿法郎的股票,渴望发财的法国小资产阶级争先恐后购买,到1888年时,公司在投机分子侵吞和浪费大量金钱后,宣布破产。

在破产清理财产过程中,1892年底和1893年初,揭露出公司曾对政党领袖、达官贵人行贿的秘密,连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克雷孟梭也在受贿之列。

受贿者的罪行虽然铁证如山,但几科全部被法院宣告无罪,暴露了共和党政府和议会的腐败。

C、德雷福斯事件。

1894年,法国陆军部发现有人把军事机密文件出卖给德国驻巴黎使馆的武官,陆军部保皇分子诬陷这是参谋部犹太军官德雷福斯干的。

共和党政府逮捕了被判其无期徒刑。

但到1897年时终于弄清盗卖文件的另有其人。

政府却拒绝给德雷福斯平反,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形成两个派别,先进工人,知识分子等要求政府公布真相,停止迫害犹太人;以保皇党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