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1.1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然而我们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他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播放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离开了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
4.3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然而我们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或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2.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
初中的物理、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年来,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高效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是有积极影响的,但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以仿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的现象。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以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在教学中导致学生主体绝对化倾向。这种极端化的倾向主要存在于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做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魁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理、方法和途径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使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5.学习资源就是下载和浏览网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认为学生只要按照教师事先规划的条框和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以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其实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衣服的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4.没有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就难以上好一堂课
4.1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
有些教师认为所有需要运用的技术环境都要随时保证不出差错,否则课就没办法上。有的教师则对计算机教师过度依赖,认为计算机教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工作。
4.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有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开发精品软件参评,而参评后这个软件几乎果。
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花了很大力气设计教学活动,尽管活动形式丰富了,课堂气氛也很热闹、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忽视了活动效果。
1.3对学习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有效评价的身影,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让学生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1.1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然而我们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他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播放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离开了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
4.3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然而我们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或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2.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
初中的物理、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年来,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高效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是有积极影响的,但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以仿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的现象。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以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在教学中导致学生主体绝对化倾向。这种极端化的倾向主要存在于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做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魁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理、方法和途径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使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5.学习资源就是下载和浏览网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认为学生只要按照教师事先规划的条框和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以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其实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衣服的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4.没有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就难以上好一堂课
4.1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
有些教师认为所有需要运用的技术环境都要随时保证不出差错,否则课就没办法上。有的教师则对计算机教师过度依赖,认为计算机教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工作。
4.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有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开发精品软件参评,而参评后这个软件几乎果。
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花了很大力气设计教学活动,尽管活动形式丰富了,课堂气氛也很热闹、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忽视了活动效果。
1.3对学习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有效评价的身影,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让学生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