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的《荔枝蜜》及其散文(周水涛)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1952年3月到12月全国文联就组织了两批作家深人生活因此荔枝蜜中就潜移默化地写进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祥极富时代色彩的语言
杨朔的《荔枝蜜》
杨朔的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山东省蓬 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 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 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 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 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 间,曾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结 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 “文革”中被林彪、“四人帮” 迫害致死。
• 2、《荔枝蜜》的虚假描写
• 欢悦氛围的渲染 • “劳动人民”的精神与情怀的拔高 • “劳动场景”的虚构 • 蜜蜂精神的认定
• 其他虚假描写:
• 《海市》(1959):有一个青年妇女却不动手,鬓角上插着枝野 花,立在树凉影里,倚着锄消息。
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 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 整月不辞辛苦……” • 2、勇敢 •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 蜂的。” • ——通过赞美蜜蜂,赞颂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高尚品质 ,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2、只重视从观念出发,不重视从生活出发。 3.只重视怎样写得美,不重视怎样写得真。
思考与练习
1、 简述《荔枝蜜》的艺术特色。 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荔枝蜜》的主题意蕴。 3、结合作品的描写《荔枝蜜》的意境。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二、拓境优美:景美;物美;情美
“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 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 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意在言外,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明写蜜蜂采蜜及 蜜蜂采蜜的场景,暗写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与社会主义 现实的美好。
•
《荔枝蜜》的结构
• 一、先抑后扬:文章开头就出人意料,因为小时候被蛰的缘故, 每 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不想看蜜 蜂。
• 二、过渡与转化:“我”到从化温泉小住,惊奇荔枝树,神往荔枝 果,意外喝到甜香清新的荔枝蜜,这才受到感染,“动了情,想去看看 自己不大喜欢的蜜蜂。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 三、主题解读三: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 民相结合的意愿
• 主题呈现: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
了“我” 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
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
• 心灵轨迹:厌蜂—看蜂—赞蜂—变蜂
• 时代背景:建国头十年里,由于《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
小蜜蜂。” • ——深化主题:表达与劳动人民结合的愿望,从侧面歌颂劳动人
民。
• 《荔枝蜜》的初境、拓境、深境犹如三级石阶, 一步高一步,一层深一层,浑然天成,充满盎然的诗 意。
• 意境优美,是《荔枝蜜》的重要艺术特色之 一。
《荔枝蜜》的语言 略
《荔枝蜜》的艺术特色:
意蕴丰富 结构精巧 意境深邃、优美 语言优美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 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 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 代表作:《荔枝蜜》《茶花赋》 《雪浪花》《樱花雨》
• 《荔枝蜜》的主题解读
• 一、主题解读一:借褒扬蜜蜂来礼赞劳动人民
• 1、劳动人民的勤劳、无私奉献 • 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
• 二、粉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生活 • 1、“经济困难”:
•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近百年历史上少有的大饥荒时 期。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民平均的粮食消费 量减少了19.4%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 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70%。许 多地区因食物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 省份农村人口死亡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而积降低, 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 年减少一千万。这样的生活有何甜蜜可言呢?
三、深境深邃:景美;情美,在前境的基础上深化
• 第一层次:“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
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 ——点明主题:“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
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
• 第二层次:“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
• 结构上使用了两种方法:
• 1、“障碍法”:文似看山不喜平,看重多回环曲折之妙,
因而构思曲折通幽,峰回路转。
• 2、“卒章显其质志”:先抑后扬,最后点明主题。
• ——全篇先抑后扬、布局巧妙、提炼诗情、结构紧凑、 起承转和、错落有致, 行文过程中感情过渡自然,主题鲜 明。
《荔枝蜜》的意境
——三重意境
从《荔枝蜜》 看杨朔散文的不足
• 一、雕凿痕迹明显
• 1、生造意境:尽情想象,为“意”而造“景” • 2、结构模式化:
• A、“开头设悬念(景物)——中间写转机(人)—— 卒章显其志(理)”。
• 《荔枝蜜》:蜜蜂——劳动人民——自己变成蜜蜂 • B、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
C、反复使用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手法 D、反复使用设置悬念与欲扬先抑的手法
艺界大批领导人提倡深入工农、深人生活,因而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 律,作家到农村长期落户蔚然成风。仅1952年3月到12月,全国文联就组织了两 批作家深人生活……因此《荔枝蜜》中就潜移默化地写进了“大概是老梁想 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祥 极富时代色彩的语言。
• 《泰山极顶》(1959 ):铁厂也好,钢厂也好,或者别的什么工 厂也好,反正那里有千千万万只精巧坚强的手,正配合着全国人 民一致的节奏,用钢铁铸造着祖国的江山。
• 《迎春词》(1960):无论你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无论你碰见的 是哪个民族,更无论是男女老幼.你都会发觉他们的脸上总是挂 着笑,笑的好象一朵花。
• 蜜蜂的勇敢——与大黄蜂的殊死搏斗:
二、主题解读二:歌颂社会主义的美好与人 们的奉献精神
• 1、主题分支一:以荔枝蜜的香甜,隐喻社会主义新生 活的美好——“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 的呢。”
• 2、主题分支二:以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隐喻劳动人 民的奉献精神 ——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为创造新 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因而作者热情歌颂了他们“为 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无私奉献精神。
• 三、接近主题:“我”参观养蜂场,真切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 酿蜜情况,处处感到蜜蜂可爱,由衷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赞蜂)。
• 四、点明主题:通过“我”的视角看到写“远远的田野上”的另一类“蜜
蜂”:那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进而对他们也发出衷心的 赞美,文章到此方显真意:把蜜蜂酿蜜和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它 们合二为,全篇实写的是酿蜜,而虚写的是酿造生活,但其真意是赞美劳动者, 而蜜蜂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一个载体来写的,对蜜蜂的赞美也即是对劳动人民的 赞美。
• 补充:主题的呈现——
• 蜜蜂勤劳、无私奉献——农民或劳人民的高尚:我不禁一颤:多 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 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 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 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作: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 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 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 孙酿造生活的蜜。
一、初境新奇:
第一境: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水墨画! 第二境: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 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 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原 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 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淡中出奇! ——通过两幅小画对全文进行烘托、铺垫:第一境烘托氛围的优雅 静谧,第二境在作者的困惑中出现,渲染荔枝林的生气勃勃、无 边无际(林深似海,葱笼如山)。两个画面为全文的描写做了铺 垫,染了一种愉悦、欢快的气氛,暗示了一种国泰民安、蒸蒸日 上的时代氛围。
• 《莲莱仙境》 》(1959 ):“你看,这都是新分的,还不够你吃 的?去年大跃进,就不错,今年小麦的收成比往年更强,你还能 吃穷我?”
• 网络链接题目:
• 真实的1960年:那些人吃人的故事 • 1960年人民公社大饥荒时安徽亳县人吃人见闻
录(转载)
二、模式化及虚假描写的主要原因
(一)时代的浮夸与激进 (二)作家自身的局限 • 1、只重视为政治服务,不重视对人民对历史负责。
杨朔的《荔枝蜜》
杨朔的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山东省蓬 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 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 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 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 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 间,曾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结 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 “文革”中被林彪、“四人帮” 迫害致死。
• 2、《荔枝蜜》的虚假描写
• 欢悦氛围的渲染 • “劳动人民”的精神与情怀的拔高 • “劳动场景”的虚构 • 蜜蜂精神的认定
• 其他虚假描写:
• 《海市》(1959):有一个青年妇女却不动手,鬓角上插着枝野 花,立在树凉影里,倚着锄消息。
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 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 整月不辞辛苦……” • 2、勇敢 •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 蜂的。” • ——通过赞美蜜蜂,赞颂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高尚品质 ,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2、只重视从观念出发,不重视从生活出发。 3.只重视怎样写得美,不重视怎样写得真。
思考与练习
1、 简述《荔枝蜜》的艺术特色。 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荔枝蜜》的主题意蕴。 3、结合作品的描写《荔枝蜜》的意境。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二、拓境优美:景美;物美;情美
“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 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 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意在言外,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明写蜜蜂采蜜及 蜜蜂采蜜的场景,暗写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与社会主义 现实的美好。
•
《荔枝蜜》的结构
• 一、先抑后扬:文章开头就出人意料,因为小时候被蛰的缘故, 每 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不想看蜜 蜂。
• 二、过渡与转化:“我”到从化温泉小住,惊奇荔枝树,神往荔枝 果,意外喝到甜香清新的荔枝蜜,这才受到感染,“动了情,想去看看 自己不大喜欢的蜜蜂。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 三、主题解读三: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 民相结合的意愿
• 主题呈现: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
了“我” 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
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
• 心灵轨迹:厌蜂—看蜂—赞蜂—变蜂
• 时代背景:建国头十年里,由于《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
小蜜蜂。” • ——深化主题:表达与劳动人民结合的愿望,从侧面歌颂劳动人
民。
• 《荔枝蜜》的初境、拓境、深境犹如三级石阶, 一步高一步,一层深一层,浑然天成,充满盎然的诗 意。
• 意境优美,是《荔枝蜜》的重要艺术特色之 一。
《荔枝蜜》的语言 略
《荔枝蜜》的艺术特色:
意蕴丰富 结构精巧 意境深邃、优美 语言优美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 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 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 代表作:《荔枝蜜》《茶花赋》 《雪浪花》《樱花雨》
• 《荔枝蜜》的主题解读
• 一、主题解读一:借褒扬蜜蜂来礼赞劳动人民
• 1、劳动人民的勤劳、无私奉献 • 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
• 二、粉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生活 • 1、“经济困难”:
•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近百年历史上少有的大饥荒时 期。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民平均的粮食消费 量减少了19.4%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 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70%。许 多地区因食物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 省份农村人口死亡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而积降低, 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 年减少一千万。这样的生活有何甜蜜可言呢?
三、深境深邃:景美;情美,在前境的基础上深化
• 第一层次:“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
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 ——点明主题:“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
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
• 第二层次:“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
• 结构上使用了两种方法:
• 1、“障碍法”:文似看山不喜平,看重多回环曲折之妙,
因而构思曲折通幽,峰回路转。
• 2、“卒章显其质志”:先抑后扬,最后点明主题。
• ——全篇先抑后扬、布局巧妙、提炼诗情、结构紧凑、 起承转和、错落有致, 行文过程中感情过渡自然,主题鲜 明。
《荔枝蜜》的意境
——三重意境
从《荔枝蜜》 看杨朔散文的不足
• 一、雕凿痕迹明显
• 1、生造意境:尽情想象,为“意”而造“景” • 2、结构模式化:
• A、“开头设悬念(景物)——中间写转机(人)—— 卒章显其志(理)”。
• 《荔枝蜜》:蜜蜂——劳动人民——自己变成蜜蜂 • B、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
C、反复使用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手法 D、反复使用设置悬念与欲扬先抑的手法
艺界大批领导人提倡深入工农、深人生活,因而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 律,作家到农村长期落户蔚然成风。仅1952年3月到12月,全国文联就组织了两 批作家深人生活……因此《荔枝蜜》中就潜移默化地写进了“大概是老梁想 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祥 极富时代色彩的语言。
• 《泰山极顶》(1959 ):铁厂也好,钢厂也好,或者别的什么工 厂也好,反正那里有千千万万只精巧坚强的手,正配合着全国人 民一致的节奏,用钢铁铸造着祖国的江山。
• 《迎春词》(1960):无论你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无论你碰见的 是哪个民族,更无论是男女老幼.你都会发觉他们的脸上总是挂 着笑,笑的好象一朵花。
• 蜜蜂的勇敢——与大黄蜂的殊死搏斗:
二、主题解读二:歌颂社会主义的美好与人 们的奉献精神
• 1、主题分支一:以荔枝蜜的香甜,隐喻社会主义新生 活的美好——“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 的呢。”
• 2、主题分支二:以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隐喻劳动人 民的奉献精神 ——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为创造新 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因而作者热情歌颂了他们“为 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无私奉献精神。
• 三、接近主题:“我”参观养蜂场,真切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 酿蜜情况,处处感到蜜蜂可爱,由衷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赞蜂)。
• 四、点明主题:通过“我”的视角看到写“远远的田野上”的另一类“蜜
蜂”:那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进而对他们也发出衷心的 赞美,文章到此方显真意:把蜜蜂酿蜜和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它 们合二为,全篇实写的是酿蜜,而虚写的是酿造生活,但其真意是赞美劳动者, 而蜜蜂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一个载体来写的,对蜜蜂的赞美也即是对劳动人民的 赞美。
• 补充:主题的呈现——
• 蜜蜂勤劳、无私奉献——农民或劳人民的高尚:我不禁一颤:多 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 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 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 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作: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 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 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 孙酿造生活的蜜。
一、初境新奇:
第一境: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水墨画! 第二境: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 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 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原 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 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淡中出奇! ——通过两幅小画对全文进行烘托、铺垫:第一境烘托氛围的优雅 静谧,第二境在作者的困惑中出现,渲染荔枝林的生气勃勃、无 边无际(林深似海,葱笼如山)。两个画面为全文的描写做了铺 垫,染了一种愉悦、欢快的气氛,暗示了一种国泰民安、蒸蒸日 上的时代氛围。
• 《莲莱仙境》 》(1959 ):“你看,这都是新分的,还不够你吃 的?去年大跃进,就不错,今年小麦的收成比往年更强,你还能 吃穷我?”
• 网络链接题目:
• 真实的1960年:那些人吃人的故事 • 1960年人民公社大饥荒时安徽亳县人吃人见闻
录(转载)
二、模式化及虚假描写的主要原因
(一)时代的浮夸与激进 (二)作家自身的局限 • 1、只重视为政治服务,不重视对人民对历史负责。